李 群,王春柱
(1.中國石化武漢分公司武漢石化廠聯合二車間,武漢430082;2.金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47)
武漢石化分公司Ⅰ催化裂化裝置(簡稱Ⅰ催化裝置)始建于1975年,原為加工能力60×104t/a的蠟油催化裂化;1987年引進Stone & Webster公司的技術,改造為加工能力100×104t/a高低并列兩段再生的重油催化裂化裝置,此后,對下游各系統進行了相應的擴能改造。裝置主要由反應再生器、分餾、吸收穩定、脫硫、脫硫醇和兩機單元組成,以減壓蠟油、焦化蠟油和減壓渣油為原料,生產出液化氣、汽油、柴油和油漿等產品。
隨著原油質量的變重變差,石油加工條件也變得更為苛刻,石油加工設備和管道的結垢問題日益突出。作為主要二次加工裝置的催化所用原料也變得越來越復雜,油漿中芳烴、稠環芳烴含量增加,致使摻煉重油的FCC裝置結焦和積垢現象嚴重,催化裂化設備表面上沉積的由碳氫組分構成的垢物,不僅增加熱阻,降低傳熱效率,而且粘附在管道、容器表面,粘阻濾網、旋塞和擋板,引起流道變窄,導致動力消耗增加,甚至造成非計劃停車,使生產造成嚴重損失。換熱器清洗頻繁,裝置運行周期明顯縮短,能耗增加,處理量降低,輕油收率減少,經濟效益明顯下降,因此,FCC裝置油漿系統結焦和積垢問題已成為制約FCC裝置長周期運行的主要問題。為此,國內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減少結垢的方法,如改變操作條件,改進設備,在加工設備和管道時對其內表面進行化學鈍化處理等。但是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未能從根本上抑制結垢的產生。隨著對結垢研究的深入,開發出了抑制結垢的阻垢劑,用阻垢劑來抑制石油加工設備和管道結垢,此方法簡便、有效、經濟,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Ⅰ催化裝置2013年2月19日出現油漿下返堵塞現象。通過調整旋分器入口線速,降低輕柴油干點,將部分柴油壓入油漿系統,降低油漿的黏度,加大油漿外甩。為了在下返流量較低的情況下控制塔底溫度,還通過沖洗油注入油漿循環線的方式降低油漿返回溫度。
為了維持生產,裝置除了操作上采取以上措施外,還緊急使用NS-130油漿阻垢劑,改善了油漿系統的結焦狀況。
無機垢的形成原因有2個:一是催化劑雜質顆粒的沉積;二是鹽類的析出。其主要受油料性質和流速的影響。
有機垢的形成比較復雜,一般是由氧引發的聚合反應,以及多環烴類、膠質、瀝青質的脫氫縮合反應形成的。氧可以引發自由基,從而發生氧化鏈反應,使油漿中的烯烴發生聚合,油漿中的金屬離子又能加速鏈增長反應。
同時油漿中的多環芳烴、膠質、瀝青質在催化裂化油漿系統較高的溫度下,在油漿中的過度金屬的催化作用下發生脫氫縮合反應,生產焦炭,吸附在設備表面。
有機垢與無機垢的形成是相互促進的,有些無機垢對有機聚合物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視的催化作用。而有機聚合物具有黏附性,能加速無機垢顆粒的沉積聚集。
NS-130阻垢劑是由分散劑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及抗氧劑、清凈劑、金屬鈍化劑、防腐劑等組分配置而成。
NS-130阻垢劑不僅具有良好的增溶分散作用,使小垢粒增溶于油漿,不至于聚集長大、沉積;具有阻斷自由基聚合反應的能力,能與有關反應中間體形成惰性分子,從而阻止聚合反應的發生;具有鈍化金屬的功能,使金屬及其化合物失去對自由基聚合反應的催化作用;能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積垢在其表面形成;并且還具有供氫劑,可有效抑制烯烴或芳烴的脫氫成膠傾向,從而達到抑焦阻垢的目的。
新型的NS-130阻垢劑具有:油溶性好、黏度小、易流動、便于使用;不含金屬元素,對后序加工工藝和產品性質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在使用溫度下不易分解等優點。

表1 NS-130油漿阻垢劑質量指標
Ⅰ催化裝置分餾塔流程為油漿自分餾塔底進油漿泵后出來分2路。一路經油漿蒸汽發生器產生1.0 MPa蒸汽后,分2部分循環返回分餾塔油漿上、下返回口,控制一層溫度和塔底溫度;另一路經水箱冷卻后外甩。
裝置在開工狀態下臨時增加了加注油漿阻垢劑流程。
Ⅰ催化裝置將原配制緩蝕劑的D207/1改為油漿阻垢劑儲罐,并將緩蝕劑泵臨時改造為阻垢劑泵,泵出口增加至分餾塔油漿抽出口吹掃蒸汽排凝的流程,另外增加油漿阻垢劑稀釋柴油流程。裝置停工后我們準備將加注口改至油漿返塔線上,以減少阻垢劑的損失,最大效益地發揮阻垢劑的作用。
具體加注流程見圖1。

圖1 油漿阻垢劑加注流程
根據阻垢劑的阻垢機理以及阻垢劑的使用技術要求,循環油漿中阻垢劑的濃度在100×10-6左右能達到較好的使用效果。阻垢劑添加方法如下。
加劑速度:快速加入階段:第1~45天,加注量7.5 kg/h;平衡加入階段:從第46天起,加注量3.75 kg/h。
從2013年2月19日,Ⅰ催化裝置開始持續出現分餾塔油漿下返量減小,塔底溫不斷上升的現象,通過開大下返手閥,效果不大,判斷下返分布環可能存在堵塞現象。經多方頂油處理,效果不佳。因油漿下返塔流程不暢,同時油漿上返塔無閥門進行流量控制,導致油漿上返量過大,反應油氣熱量被攜帶至分餾塔底部,導致底溫超標且分餾塔二層及以上塔盤熱量不足。為維持操作,車間被迫不斷降低油漿循環量。
油漿下返分布環不暢,導致分餾塔底溫難以控制,塔底結焦傾向增加。為了解決油漿系統結焦現象,公司在Ⅰ催化裝置加注油漿阻垢劑,確保油漿系統正常運行。Ⅰ催化裝置油漿阻垢劑流程施工完成后,從2013年7月15日開始加注阻垢劑。
分餾塔塔底油漿循環量主要根據分餾塔的進料負荷、過熱油氣攜帶的催化劑含量、過熱油氣帶入分餾塔的熱量來進行調節,確保油漿循環可以將反應油氣中攜帶的固體催化劑洗滌下來,并能通過循環取熱控制分餾塔底的氣、液相溫度。油漿系統結焦后,換熱器及管線的流通面積減少,直接影響油漿循環量的正常調節。
裝置使用油漿阻垢劑前,分餾塔的油漿下返出現堵塞現象,油漿下返流量最低只有40 t/h,分餾塔底超溫。阻垢劑應用后,裝置加工量及反應深度變化不大,但油漿下返塔流量逐步回升,最后回升到120 t/h的正產流量,說明油漿下返管線暢通,可以初步判定NS-13油漿阻垢劑在防止結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油漿阻垢劑應用前,油漿系統換熱器結垢現象比較明顯,循環油漿返塔溫度調節不靈敏。油漿阻垢劑應用后,各換熱器換熱溫差均有所提高,油漿蒸發器的產汽量增加1.2 t/h。油漿阻垢劑加放前后運行情況見圖2、圖3和圖4。

圖2 分餾塔底溫度趨勢(TI217-第2層溫度,TI219-第1層人字板溫度,TI221-塔底溫度)
從圖2的趨勢來看,加注油漿阻垢劑19天后,分餾塔的一、二層溫度及塔底溫度變化趨勢波動幅度逐漸減小。從圖3溫度趨勢可以看出,加注油漿阻垢劑后,油漿系統的產汽量波動逐漸減小,油漿循環溫度趨于平穩。

圖3 油漿系統溫度趨勢
由此說明油漿系統結垢現象逐步緩解,油漿系統循環正常,循環量逐步恢復到正常流量,油漿換熱器運行正常。
由圖4可以看出,新型油漿阻垢劑應用前后,油漿灰分及密度變化不大,其分析數據都維持在正常的要求指標內,因此新型NS-130油漿阻垢劑對油漿的質量影響不大。

圖4 油漿阻垢劑應用前、后油漿性質變化趨勢
1)為了減少催化裂化油漿系統設備的積垢,最經濟有效的辦法是在原料油品中添加微量高效的阻垢劑,這不僅能抑制油垢的生成,且不需停車加入,并且對整個系統均起作用。
2)從近期使用的效果看,新型NS-130油漿阻垢劑有良好的抑制油漿系統結垢的作用。
3)新型油漿阻垢劑的注入量應視塔底溫度、油漿固含量、油漿密度而定;隨著塔底溫度升高、油漿固含量上升和油漿密度的增加應適當增大阻垢劑加入量。
4)針對Ⅰ催化裝置的使用情況,還需不斷摸索優化,在保證不結焦條件下,合理降低新型油漿阻垢使用量。
[1]劉國梁,梁文堅.催化裂化油漿系統結垢研究[J].石油煉制與化工,1999,30(6):61-64.
[2]袁曉云,韋勇,趙飛.全減壓渣油催化裂化分餾塔油漿系統結焦控制對策[J].煉油技術與工程,2009,39(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