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彬

受競技體育浮躁和功利的影響,我國現在很多學校對體育教育工作重視不夠。一些中小學的體育課往往流于形式,或只重視考試科目訓練,不能充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學生對體育鍛練的興趣大打折扣。這樣的體育鍛練已失去了其本身意義。
2006年公布的第5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學生的肺活量與體能素質持續下降,速度、力量素質持續下降了10年,耐力素質持續20年一路下滑;超重及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長;視力不良檢出率仍居高不下?!蓖瑫r2005年在中日兩國小、中、大學生進行同齡組體能測試(握力和50米跑)中,中國學生的成績全部低于日本。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致使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體育界小組討論會上,體育委員疾呼:青少年有成“新東亞病夫”之虞!因此我認為,學校體育教育應從競技、應試的浮躁中擺脫出來,回歸到“人文體育”的懷抱。
“人文”,是指關于人心、促成人性的文化。在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繼承和發揚人文精神,直接導致了近代體育的誕生,這就是人文體育。它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人生的價值,使人在身心各個方面均衡地發展。
體育可以錘練人的道德品質,促進德育的發展?!秺W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的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主義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的基本原則的推崇為基礎的。”
體育可以促進人的智育發展: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故鄉——希臘愛琴海的巖石上刻著這樣的文字:你想變得聰明嗎?那就跑步吧;你想變得健康嗎?那就跑步吧;你想變得美麗嗎?那就跑步吧!這就是明證。
體育與美育緊密聯系著,與德育、智育息息相關,合力塑造一個個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前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說:“奧林匹克主義是超越競技運動的,特別是在最廣泛、最完全的意義上來講,它不是同教育分離的。它將身體活動、藝術和精神融為一體而趨于一個完整的人。”因此, “人文體育”,就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體育活動。
學校是人文體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通過它培養出一代代體育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人的體育精神。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體育必須重視并努力做到——
1. 教師應更新思想。一是傳統僵化的體育意識,如:認為體育就是為了追逐競技成績、培養體育精英。二是片面追求升學成績,體育課變成了考試科目訓練課,在這樣的教育狀況下,學生失去了對體育的興趣,乃至經過枯燥和殘酷的考試科目訓練后對體育痛恨起來,這樣的體育鍛練,已失去了其本身意義。只有拓清了以上的障礙,人文體育才能順利開展起來。
2. 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的學生,先要有具備人文素養的教師。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好的教師會造成好的國民,而不死不活的教師,只能造成不死不活的國民。因此,體育理論界和體育教育工作者,要從生物體育觀的淺層次中超脫出來,不斷提高人文素養,用人文體育觀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體育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生物體育的知識層面,還要研讀文學、美學、哲學等理論知識,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升華,形成高層次的“人文體育觀”。
3. 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學者鐘啟泉在《追尋課程與教學的本真意義》中指出,“作為訓練的學習”轉型為“作為修煉的學習”是課程標準的本質要求。據此,體育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鍛煉,而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做到“修”“練”相結合。讓“修、練式”體育教學法代替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所謂 “修”,即修身,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可以通過閱讀、寫作和對訓練內容或過程的分析、提練等手段來達到目的;“練”即指體育技能的訓練。在具體的教學課程中,既可“邊修邊練”(先布置學生讀相關的輔助讀物,如文學名著、人物傳記,觀看體育明星的錄像,觀看相關的電影和電視劇,把“精神”運用到訓練中),也可“邊練邊修”(即要求寫訓練日記和訓練總結,引導學生對訓練進行哲學和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思考,讓學生在訓中修煉)。的確,學習不是單純的程序化、技術化的知識掌握和能力訓練過程,它也是社會實踐和自我修煉(人格修養)的過程?!白鳛樾逕挼膶W習”,蘊涵著對兒童的整體性的尊重和對學習的內在價值的尋求,因而能夠成為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這些觀點對體育的教學尤其具有指導意義,把體育從“訓練的學習”轉化為“修煉的學習”正是學校人文體育的表現。
4. 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努力塑造具有“人文”素養的學生。充分利用“人文體育”教育功能,注重學生的體育思維的培養和意志品質的訓練,注重文化知識的點綴和體育哲理的揭示,從而修煉學生的內在素質。課余體育技能的訓練中,要注重學生進取精神的培養,注重個性教育和人格教育,讓隊員們深刻體會體育的競技魅力,彰顯體育的競技內涵,體現人性的光輝。
5. 開展人文體育規律性的研究。學校體育的任務并不僅僅是取得多高的應試成績和多輝煌的競賽成果,而是要授予學生體育運動的方法和規律,使學生能夠真正熱愛體育并終身堅持。但是我們目前研究的更多的是體育的生物規律,對這種人文體育規律的研究可以說仍是一片空白。怎樣讓生物體育與人文體育有機地融合和互補?人文理念下的“修、練式”體育教學法要怎樣才能結合得完美?哪些項目適合“邊修邊練”,哪些項目適合“邊練邊修”?二者之間如何相輔相成,最后達到修煉的目的……這些都要進行科學的規律性的總結,相關的研究一經形成定論,就必須大力推行,讓嶄新的方法促進體育的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香洲區南屏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