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友
(穆棱市馬橋河鎮政府 黑龍江 穆棱 157517)
在淡水魚類養殖生產過程中,養殖水體的水質條件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水是魚類及其他養殖生物的生存介質,水為這些生物提供了一個立體生存、生活、繁衍的空間。當然,不同的魚類對水環境的一些理化因素的要求存在著差異,所以,了解養殖魚類對水環境的要求以及水體中多種因素之間互相聯系與制約的關系,有助于在養魚技術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魚類的生活環境,提高生產效益。
在養殖魚類的水環境中,對魚類影響最主要的理化因素包括:水溫、溶解氧、透明度、氨氮及適量的溶解鹽類等。
1.1 水溫 魚類是變溫動物,其體溫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通常魚體溫度與水溫之間的溫差在±1℃。水溫直接影響魚的生存和生長,因此,從事水產養殖,需要了解水溫的變化特點及其在水環境中的作用。
1.1.1 水溫的變化特點:地表水體的水溫隨季節與氣溫變化而變化,一天之內,一般在日出之前水溫最低,下午2-3時水溫最高。一年之內,一般1-2月份水溫最低,7-8月份水溫最高。在夏季高溫季節,2-3m深的水體,上、下層的水溫一般相差2℃左右;較深的水庫、湖泊,超過10m的水深,上、下層水溫溫差很大大。
1.1.2 水溫對魚類的影響:水溫直接影響魚類的代謝強度,從而影響魚類的攝食和生長。不同種類的魚類都有自身適溫范圍。在最適溫度范圍,魚類的代謝相應加強,攝食量增加,生長加快;在不適宜溫度條件下。魚類不僅生長受到影響,還會出現異常反應,甚至死亡。
1.1.3 水溫對池塘物質循環的影響:水溫直接影響池水環境中細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謝強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一方面細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長繁殖迅速,同時細菌分解有機物質為無機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無機營養物質,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質,使池中各種餌料生物加速繁殖。
1.1.4 水溫對池水中溶解氧的影響:養殖池塘水環境中的溶氧量,在某些條件下,隨水溫升高而降低:但水溫上升,魚類代謝增強,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具有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強,因而出現了池塘缺氧現象的發生,這在夏季高溫季節特別明顯。
1.1.5 水溫對魚類健康狀況的影響:水溫的變化與魚類病害的發生關系很大,在水溫升高的情況下,各種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從而易導致疾病流行。如草魚出血病一般發生在溫度升高時期。在高溫季節,池水中有機物分解的速率加快、水中寄生蟲、細菌等有害生物的代謝速率也加快,大量繁殖,惡化水質和底質,易導致魚類多種疾病發生。較低溫度也能誘發一些魚類的病害、如水霉病和小瓜蟲病,均在早春水溫較低時流行。
1.2 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稱為溶解氧。魚類生活在水中,用鰓進行氣體交換,故水中溶解氧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魚類的新陳代謝。
1.3 透明度 透明度是表示光線透入水中的程度。
1.3.1 透明度的測定方法:拿一個直徑25cm的黑白相同的圓盤,從表層水向下沉,注視著它,直至看不見為止,記錄圓盤下沉的深度,這就是水的透明度。
1.3.2 影響透明度的因素:養殖水體的透明度主要隨養殖水體的混濁度改變。混濁度是指水中混有各種微細的顆粒和浮游生物所造成的混濁程度。夏季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使透明度變小;冬季天氣轉冷,水溫下降,浮游生物大部分死亡、沉底,因而透明度增大。水體的底質狀況也能影響到透明度,水淺而底質又多淤泥的水體較混濁,透明度較小;水底底質硬或有較多的貝殼、石礫,則水質較清,透明度較大。此外,刮風、降水和水的流動速度也影響到水體的混濁度和透明度。淺水湖泊、水庫以及水流緩慢的小型河流,水中含有的泥沙等物質不多,其透明度主要受浮游生物密度的影響。
1.3.3 透明度的作用:對魚類養殖水體而言,透明度的大小,可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和水質肥瘦的程度。因此,透明度是水質中一項很有價值的指標。如池塘水,透明度在20-40cm,水中浮游生物通常較豐富,有利于鰱、魚庸魚生長;透明度大于這一范圍,則表示水較瘦,浮游生物量較少,對鰱、魚庸魚生長不利;透明度低于20cm,則顯示水質過肥,需要加注新水。養魚水體一般要求透明度在30cm左右。
1.4 氨氮 水體中氨氮是以非離子氨(NH3)和銨離子(NH2)兩種形式存在。離子態氨氮與非離子態氨氮這兩種形式在水體中可以互相轉化,所以,水中氮化合物的多少,可作為水體受到含氮有機物污染程度的指標。
1.5 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是氨轉化為硝酸銨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故亞硝基態氮極不穩定。它在微生物作用下,在氧氣充足時,可轉化為對魚毒性較低的硝酸鹽;在缺氧時轉為毒性強的氨氮。
在養魚的水環境中,生物因素與魚類養殖有著最直接的關系。養魚水環境的生物除魚類外,還生活著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其他水生生物,主要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棲動物、附生藻類、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這些水生生物在同一養魚環境中,或在不同的養魚水環境中,種類、數量可能差異很大,其對養魚水環境產生不同的作用。但總體來說,它們中的許多種類是魚類的天然餌料,是魚類的重要生態條件。有些種類可能對養魚是不利的,或者和魚類爭奪營養,或者直接危害飼養魚類,或者引起水質變壞等。魚類養殖生產中,控制有害生物,維護有益生物,是改善養殖魚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管理技術內容。
水體是魚類的生長、生活環境,是魚類的生存介質,水質的好壞影響著魚類的生存、生長、繁衍,甚至魚產品的安全性;據報道,漁業生產中,80%以上的生產事故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水質管理控制技術所致;約有60%的魚病是因不良水質環境而引發的,并給漁業生產帶來較大損失。特別是在當前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水質和養殖水環境,是實現健康養魚、高產高效的首要條件。我們都知道,水質管理技術是保障魚類養殖技術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作為魚類養殖生產者來說,掌握和了解養魚水體中理化指標和生物變化規律,以及魚類與水環境中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及時采取具針對性的措施。為魚類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避免水質惡化,達到提高健康養魚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