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國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肇州 166400)
自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大宗淡水魚價格持續下降。特別是在主養鯉魚的東北地區,鏡鯉價格已經跌至成本價,有一些養殖戶已經出現了虧本現象。淡水常規養殖品種面臨著嚴重的市場滑坡。如何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重振市場信心,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名特優新水產品的養殖力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口鯰魚的市場需求非常大,養殖前景十分看好。下面就把大口鯰的實用養殖技術介紹如下,以供養殖戶參考。
大口鯰,原名叫南方大口鯰,俗稱河鯰,是一種以魚為食的大型經濟魚類,主產于我國長江流域的江河中。一般個體重2-5 kg,最大個體可達40 kg以上。大口鯰不但生長快,而且含肉率高,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肥而不膩,不僅是席上佳肴,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一)生活習性 大口鯰屬于溫水性魚類,適溫范圍為0-38℃。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最佳生長水溫為25-28℃,水溫高于32℃時停止攝食。大口鯰性情較溫順,容易起捕。
(二)食性 大口鯰是肉食性魚類,其攝食對象是魚、蝦及其他水生動物,能夠捕食相當于自身長度三分之一的魚類。大口鯰的開口飼料是輪蟲、枝角類、撓足類、搖蚊幼蟲、水蚯蚓、陸生蚯蚓、蠅蛆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通過馴化,可以攝食配合飼料。
(三)生長特點 大口鯰的生長速度較快,在天然水體內,1齡魚體重可達400 g左右,2齡魚可達1500 g左右。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如果飼料充足,生長速度會更快。當年放養的夏花飼養到年底,體重可達1000 g左右,第二年可達2000 g以上,第三年可達4000 g左右。
(四)繁殖習性 大口鯰一般4齡達到性成熟,產卵水溫為18-28℃,最適水溫為22-25℃。卵沉性,油黃色,透明,扁圓形,具粘性,可附著在紗布或其他附著物上孵化。每千克體重親魚可產卵3000-5000粒。
(一)親魚 一方面可從自然水域獲得,另一方面可從養殖的親魚中挑選。
(二)親魚培育 必須進行專池強化培育,這是大口鯰繁殖的關鍵。親魚培育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面積以150-300 m2為宜。水深在1.5 m左右。可放親魚8-12組。既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也可以投喂魚蝦等鮮活魚類。總的要求是飼料的蛋白含量在40%以上。每天要定時沖水,保持水質清新,臨產前一個月要加大沖水量,增加流水刺激。
(三)親魚選擇 性成熟的雌魚體形豐滿,腹部膨大,松軟,仰腹可見有明顯的卵巢輪廓,手摸有彈性感覺。外生殖突短而圓,生殖孔擴張,呈紅色。雄魚腹部明顯比雌魚小,外生殖突長而尖,輕壓腹部有精液外流。人工授精時雌雄比為2:1。
(四)催產 催產劑可采用鯉、鯽魚的腦垂體,也可以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在胸鰭基部或背部肌肉注射,1次或2次注射都可以。如兩次注射則第一次注射1/4-1/5,10-12 h r后第二次注射剩余量。效應時間,水溫在22-23℃時為12-14 h r。人工授精要掌握好效應時間,適時捕出親魚,人工采卵、采精,混合均勻,完成授精過程。
(五)孵化 孵化時的適時水溫18-28℃,最適水溫22-25℃。孵化器可選擇孵化缸、孵化槽、孵化環道等。孵化用水要清潔、無污染。孵化方式有自然孵化、脫粘孵化、不脫粘孵化等幾種。水溫在21-23℃時,40-50 h r可孵出魚苗。
(一)魚池建造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處建池。魚苗池面積為25-100 m2,水深0.8-1.2 m的長方形水泥池較好,池底不能留有洞穴、縫隙,避免魚苗集群鉆入,窒息死亡。池底要有一定的坡度,出水口要設在最低處,并設一紗窗攔魚。魚種池面積為134-2000 m2。
(二)魚苗培育
1、放養:當仔魚的卵黃囊基本消失,體色由淡黃變成黑褐色,可以正常進行水平游動時及時下塘。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0-1500尾。投放時間最好在傍晚,防止患氣泡病。一口池只能放同一批孵化出來的魚苗。
2、投喂:剛下池的魚苗只能攝食到人工投喂的飼料,極少捕捉到浮游動物,必須多次適量投喂。一般每萬尾魚苗每天投喂熟蛋黃5-10個,并輔以新鮮豬血、奶粉、豆漿等。隨著魚苗的長大,可以投喂水蚤、搖蚊幼蟲、水蚯蚓及各種小的家魚苗、絞爛的魚肉糜、人工配合飼料等。
3、管理:水深控制在0.8 m-1 m左右,透明度控制在35cm左右,水溫在18-22℃。由于大口鯰怕光,所以在池上要設置遮蓋物。要定期加水、換水,逐步加大水深。要勤巡塘,注意池水的變換情況。適時拉網鍛煉,及時篩選分池。同時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
(三)魚種培育
1、放養:當魚苗體長長到3-4cm時,就可將魚苗投放到魚種池培育。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200尾。飼養15 d左右,當池內約有半數個體達到5-6cm時,就要徹底清池過篩,分級分池放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5-40尾。當池內約有半數個體長到8cm時,再次清池過篩,再分級放養,每平方米只能放養15-20尾。待魚種長到10-12cm時,即可放入大池進行成魚養殖。
2、投喂:前期的主要飼料是水蚯蚓,其次是相應規格的家魚苗、蠅蛆等。每天投喂4次,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當魚苗達到5cm后,就投喂人工配制的轉食飼料,轉食過程7-12 d,期間日投喂2-3次,投喂量為體重的15%-20%。當70%的魚種已能夠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時,即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3、管理:要按照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四定投飼法進行投喂。要堅持巡塘,定期加水、換水,調節水質,預防魚病。
(四)成魚養殖
大口鯰的適應能力較強,既可單養,也可以與其他魚類混養。一般成魚養殖池塘不宜太大,以2-3畝、水深1.5-2 m為好。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要配備增氧機。每畝放養8-12cm的魚種800-1000尾左右。經過140-150 d飼養,到年底可長成平均每尾500 g以上的商品魚。同時可以套養一部分大規格的鰱、鳙魚種,提高水體的利用率。
作為成魚養殖的飼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小野雜魚或家魚苗及蚯蚓、畜禽內臟等來喂養;另一種是以魚粉、豆餅、小麥、玉米等為原料,添加維生素和無機鹽,配制成顆粒飼料投喂。飼料的直徑為3-5mm。其營養要求是:粗蛋白質36%-42%,脂肪8%-10%,糖類25%-30%,粗纖維4%-8%,飼料系數一般為2-2.5。
大口鯰的投喂和日常管理工作參見上述苗種階段的做法。
大口鯰是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特別是在成魚養殖過程中較少發病。但是在苗種養殖階段很容易發病,尤其是在養殖過程中如果出現管理不當、水質不良、養殖密度不合理、飼料質量不佳等問題時,極易導致病害發生,影響產量和效益。目前在生產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1、出血病
病原: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
病癥:病魚頭頂部明顯充血、出血,在水中呈呆滯的抽搐狀游動,停止攝食;眼球突出,眼眶出血,體表充血發紅,鰭及鰭基出血,鰭條末端腐爛,鰓絲顏色變淡,粘液增多,其末端出現不同程度的腐爛;肌肉局部或斑塊狀出血;肛門紅腫,腸道充血發紅;胃、腸內食物減少。部分病魚肝、腎點狀出血,膽囊腫大變色。該病一般發生在3-5cm的魚種階段,流行于5-6月,發病水溫為24-28℃,發病1-2 d即開始大批死亡。
防治:可采用內外相結合治療法。每立方米水體使用強氯精0.3 g全池潑灑,同時內服氟苯尼考每天5-15 mg/kg體重,拌料投喂,連用3-5 d。
2、爛鰓病
病原:柱狀屈撓桿菌
病癥: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緩慢,常浮于上層水面,喪失食欲。鰓絲顏色變淡,邊緣附有污泥或雜物,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缺刻,提取少許粘附物鏡檢,可看到成叢纖細長、柔軟能做彎曲運動的桿狀菌。此病主要危害成鯰,可引起大批死亡,流行于4-8月。
防治:可采用內外相結合治療法。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 g或強氯精0.3 g全池潑灑。內服氟哌酸每天20-30 mg/kg體重,拌料投喂,連用3-5 d。
3、腸炎病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病癥:病魚體色發黑,食欲減退。患病早期,剖開魚腹,可見腸壁局部充血發炎,腸內粘液較多;患病后期,可見全部腸管發炎呈淺紅色,腸粘膜往往潰爛脫落,腸內含有血黃色粘稠液體,但是胃、腸內無食物。此病危害較大魚種和成魚。發病期在4-6月,常與爛鰓病并發。
防治:每立方米水體用強氯精0.3 g全池潑灑。同時每天用大蒜素0.02 g/k d體重,拌料投喂,連喂3-5 d。
4、腐皮病
病原:由斑點氣單胞菌引起
病癥:魚體部分皮膚變白,游動緩慢不吃食,魚體兩側出現紅斑潰瘍。此病危害成鯰,發病時間在4-5月。
防治:每立方米水體用富氯0.2 g全池潑灑,連潑2-3次。
5、白尾病
病原:白皮假單胞菌或柱狀屈撓桿菌
病癥:發病初期,尾柄處發白,隨著病情發展,迅速擴展蔓延,以至自背鰭基部后面的體表全部發白,嚴重時尾鰭殘缺不全。此病主要危害3-5cm的苗種,發病時間為4-7月。
防治:全池遍灑衛抗10 p p m+土霉素20 p p m全劑,連續3 d。
6、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病癥:被感染后的魚,在其體表的任何部位均可長出小叢或大叢的灰白色棉花狀菌絲體。病魚游動失常,消瘦死亡。全年均可發病。
防治:用2%-4%的食鹽水浸洗病魚15-30 mi n。或用0.4%食鹽和0.4%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7、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
病癥:車輪蟲寄生于鯰魚的鰓絲和體表。寄生于體表的車輪蟲,嚴重時可見嘴部、鰭部等地方有一層白翳;寄生于鰓絲則引起鰓絲顏色變淡,粘液增多,鏡檢可發現大量車輪蟲。此病主要危害5cm以下的苗種,可導致死亡,流行于4-5月。
防治:全池潑灑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硫酸銅0.5 g和硫酸亞鐵0.2 g。
8、小瓜蟲病
病原:多子小瓜蟲
病癥:此病是危害鯰魚最嚴重的疾病。如果環境條件適合,幾天內可引起魚大量死亡。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和鰓組織后,形成大頭針大小的白色小點狀囊泡,肉眼可見。大量寄生于鰓時,鰓絲顏色變淡,粘液增多。此病主要危害苗種。水溫20-25℃時適合多子小瓜蟲生長和繁殖。流行季節4-6月。
防治:全池潑灑福爾馬林,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15-25 g,隔天潑灑一次,共潑2-3次。
9、絳蟲病
病原:鯰華麗絳蟲
病癥:患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緩慢,胃、腸內無食物,腸內有較多淡黃色粘液,剖開腹腔肉眼可見絳蟲寄生在腸道內。堵塞腸道,嚴重影響生長。發病時間為4月。
防治:每50 kg飼料加90%晶體敵百蟲30 g進行投喂,每日一次,3-5 d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