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傳輝,黃 娜,夏曉勤,牛潤章,苗 霖
2018年03月—2013年0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消化道穿孔患者 20例;男 15例,女 5例;年齡 40~75歲,平均 56歲。其中食管穿孔1例,胃潰瘍穿孔9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5例,胃癌術后吻合口穿孔2例,結腸息肉高頻電切除術后穿孔3例。所有患者均經腹透或腹部CT證實。采用OLYMPUS GIF-XQ 260型電子胃鏡,OLYMPUS V-70型電子結腸鏡,CEO197黃斑馬導絲,HX-110UR型鈦夾投放器,HX-600-135型金屬鈦夾。術前常規給予吸氧、輸液等治療,嚴重氣腹患者用氣腹針在臍部穿刺抽氣。治療操作步驟:①胃鏡或結腸鏡下觀察穿孔部位,充分吸氣及液體,嚴重氣腹患者用氣腹針在臍部穿刺抽氣;②再次置入胃鏡或結腸鏡,將金屬鈦夾安裝在投放器上,經內鏡鉗道送入穿孔部位,打開鈦夾,旋轉投放器調整鈦夾,對準穿孔部位,收緊鈦夾投放手柄,關閉鈦夾;穿孔直徑>2.0 cm時從穿孔部位的兩端向中心逐漸封閉,封閉成功后再局部應用膠原蛋白凝膠噴灑;③如內鏡不能通過狹窄處,可先置入黃斑馬導絲在內鏡直視下用球囊擴張狹窄,然后再置入內鏡;④術后常規輸液、胃腸減壓,應用抗生素、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質子泵抑制劑等治療,禁食、胃腸減壓7~10 d。觀察腹痛、腹脹、發熱等情況,并反復行腹部B超CT隨訪。結果,所有穿孔均在24 h內行內鏡下鈦夾封閉治療成功,術后未發生消化道出血、再穿孔及腹腔膿腫等并發癥。無因病情加重而中轉手術治療者。患者腹痛、腹脹、發熱及腹部體征3~5 d后緩解,7 d胃腸道功能恢復,開始進食流質,逐漸過渡到半流質,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恢復良好。
消化道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癥,過去認為外科手術是治療穿孔的“標準方法”,包括早期的修補和引流,到后期的切除術,但仍有患者需多次處理,這無疑增加了住院時間和病死率。目前應用最廣泛且技術最成熟的是內鏡下金屬鈦夾閉合術。對于在內窺鏡診治過程中發生的穿孔,周圍無炎癥及壞死、腐敗組織,立即給予鈦夾處理,類似于外科手術清潔傷口的縫合處理,即使失敗,也不影響外科治療。閉合時應根據穿孔大小選擇不同型號的金屬鈦夾,直徑<2 cm時,可選擇HX-600-135型金屬鈦夾;直徑>2 cm時,可選用 Boston ResolutionTM型金屬鈦夾,從兩側向中央將穿孔閉合,或用負壓吸引,使穿孔顯著變小,而后繼續選用HX-600-135型金屬鈦夾將穿孔閉合。膠原蛋白凝膠具有較好的彈性,穩定性和抗纖溶能力,發揮止血、殺菌和閉合穿孔的作用。兩者合用,雙重閉合,效果更佳。本組20例全部閉合成功,成功率100%,無明顯并發癥。說明金屬鈦夾閉合穿孔具有創傷小,對患者要求相對低,操作簡便,操作時間短,不需要全身麻醉,成功率高,可避免外科手術創傷,減輕術后腹腔臟器粘連,并將腹腔污染降到最低限度,術后無須長期臥床,消化道功能可迅速恢復,并發癥少,經濟費用少,生活質量較高等優點,尤其適合于有手術禁忌證或拒絕手術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