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剛雙
(中共寧南縣委,四川 寧南 615400)
寧南縣自上世紀70年代發展蠶桑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圍繞“投入與發展并重,創新與升級齊行”的工作理念,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和推行新型蠶業生產模式,打造“產業優勢突出,產品質量優異,現代氣息濃郁”的優質繭絲基地。
截至2013年,養蠶區域已遍布全縣25個鄉鎮,帶動全縣2.5萬戶、10.2萬農業人口從事蠶桑生產。全縣桑園13333.33hm2,年養蠶25.5萬盒,產繭11950t,農戶養蠶收入4.2億元,戶均養蠶收入1.68萬元。縣內已形成了以蠶繭、繅絲、蠶需物資生產、蠶業資源綜合開發等產業為一體的結構布局,全縣繭絲及相關產業年產值達到27億元。“蠶繭總產、養蠶單產、人平產繭、蠶繭質量、蠶農收入”5項指標連續13年穩居全省第一。
自發展蠶桑以來,寧南縣始終堅持“熱不趕,冷不砍,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思路,對蠶業局和繭絲龍頭企業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創立了被譽為“寧南模式”的蠶業發展機制,形成了“縣委政府主導、業務部門主抓、村組干部共謀、廣大蠶農參與”的一體化運作機制,形成了“縣、鄉、村、組齊抓共管共受益,獎、懲、幫、扶有機結合促發展”的產業激勵機制,對栽桑、養蠶等各個環節進行責任考核,從總產、增產、單產等各方面量化考核,優先提拔使用在蠶業發展中成績突出的干部和職工,將養蠶的“田秀才”、“土專家”納入全縣人才資源管理,充實到基層蠶業生產線上發揮其帶動引領作用。堅定不移的發展思路,穩定的政策環境,堅定了蠶農的發展信心,為蠶業提供了健康穩定的發展環境。
通過多年的努力,寧南建立了嚴密的技術服務網絡,形成了“以縣蠶業富民工程領導小組為核心指揮系統、縣蠶業部門為技術指導、鄉鎮蠶桑輔導員為專職技術骨干、村組中心技術員和共育室長為常規技術力量”的管理、技術、服務網絡,擁有一支3000多人的技術隊伍,為蠶農提供技術服務。制定了涵蓋栽桑養蠶、蠶繭收烘、生絲生產、資源開發等環節的蠶業地方標準9個、企業標準2個。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蠶桑業的先進技術,根據生產實際加以因地制宜的改進和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標準,并在蠶桑生產中大力推廣,使繭絲產業的發展不斷提檔升級。
多年來,我們一是堅持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帶動戰略,立足寧南豐富的蠶桑資源,堅定“培育一個龍頭、富裕一方百姓、發展現代蠶業”的思路,走產業化、規模化、鏈條化發展的道路,形成了完善的“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省級龍頭企業南絲路集團公司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為紐帶,把生產者、管理者、服務者、經營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建立了科學的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二是龍頭企業堅持對育苗、栽桑、養蠶、蠶用基礎設施建設等10多個方面實施補貼政策,每年的補助金額達到2000萬元以上,做到發展過程中蠶農“少投入”、“零風險”,促進企業與蠶農“捆綁式”、 “幫扶式”發展。三是龍頭企業切實建立完善的經營體制,不論行情好與壞,鮮繭收購價格均是穩中有升,繭款即時兌付,在波動的市場行情中極大地保護了蠶農的利益,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健康穩定的市場環境。四是積極聯合省蠶研所、省絲研院、四川大學等科研院所,籌建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致力于創新生產模式、轉型升級新技術、蠶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工作,推進科技與生產力的有效轉換,不斷促進繭絲產業科學快速發展。
我縣傳統的土地種植模式667m2平均效益在4000元左右,我們通過多年的試驗,創新探索出綜合效益高的“6215”桑園套種模式,大力推廣“桑+春黃豆+夏青飼料+冬季馬鈴薯”、“桑+早熟蔬菜+冬季馬鈴薯”等多種套種模式,使土地從“單一單季產出”到“套種多季增效”,每667m2土地的年產值提高到1.6萬元以上。尤其是套種冬季馬鈴薯的模式,使桑園由“冬天閑置”變成“冬天利用”,極大地促進了蠶農增產增收。
在蠶業生產發展中,不斷探索符合生產實際的養蠶技術,在小蠶期全面推行集中共育模式,在大蠶期推廣防病隔沙育、大棚蠶臺育、單戶單季分批飼養等技術和模式,實現了“品種優良化、管理規范化、共育專業化、大蠶飼養標準化、消毒防病統一化”。同時,積極探索推廣省力化、自動化、高效化的養蠶機具和蠶業生產技術,引進了自動化養蠶機、超聲波補濕器、電動噴粉器、長臂省力剪等器械在生產中大力推廣運用,有效降低了養蠶勞動強度。
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模式、整合蠶業資源,大力培育養蠶大戶和養蠶專業戶,逐步實現大蠶飼養從零星散戶飼養向規模化和工廠化轉變,推廣合作社、聯戶經營、家庭農場等集中化養蠶模式,突出養蠶的規模化效益,成功建設了一批現代蠶業家庭農場和蠶業專業合作社。目前,全縣已培育年產繭50t的村52個,25t組65個;年養蠶收入3萬元以上的農戶2000余戶,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到1000余戶,收入10萬元以上的100余戶。在全縣建立了以養蠶大戶為主體的蠶業專業合作社50個和蠶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個,其中寧南縣惠民蠶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于2013年被評為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
我們率先在全國開發使用電腦收購軟件,對蠶桑生產和經營進行智能信息化管理,用IC卡管理蠶農信息,用惠農卡支付繭款,用移動短信宣傳蠶業發展政策和栽桑養蠶新技術,實現售繭、存款、納稅“一站式”服務,使售繭過程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管理和收購模式實現現代化。
充分利用豐富的桑葉、桑枝、蠶砂、下足繭等資源,創新思路和生產技術,開發出冬桑涼茶、冬桑茶、蠶絲被、蠶沙枕、桑枝食用菌等適宜市場的產品,實現了產業的增效和農戶的增收。目前,“南絲路”牌蠶絲被已進入西昌、成都、重慶等中高檔家紡市場。冬桑涼茶已陸續在攀枝花、重慶、南充、成都等地上市,并在香港茶展、河南駐馬店農產品展、武漢糖酒會等大型展會上進行展示推廣,得到市場的一致認可。2014年9月,南絲路集團公司代表涼山繭絲參加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涼山成就展”,公司系列產品得到劉奇葆、遲浩田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2012年6月16日,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劉奇葆同志來寧南視察指導工作,對寧南繭絲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寧南縣委、縣政府深刻領會指示精神,對全縣繭絲產業發展重新定位、高標準規劃,2012年底,組建成立繭絲綢工業集中發展區管理委員會,快速啟動繭絲綢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繭絲綢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面積7.1km2,集蠶繭、生絲、織綢、蠶業資源綜合開發于一體,目前已累計投入4.3億元用于園區建設,已整理土地74.2萬m2,其中工業用地65.7萬m2、基礎設施建設用地8.5萬m2。通過招商引資和自主建設,園區已入駐年產值上1億元的繅絲企業2家,蠶桑副產物開發的企業2家。已被納入四川省成長型特色產業園區和四川省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進行培育。
下一步,寧南縣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一個意見、兩個規劃”和“實施全產業鏈開發利用,再造蠶桑新輝煌”等重要戰略部署,堅持“確立一個產業、做強一個園區,培育一個龍頭、富裕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一是加大蠶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擴大基地規模;二是加快龍頭企業的技改升級,不斷完善“公司+基地+農戶”、“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產業化運作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助農增收、脫貧致富的龍頭帶動作用;三是加速推進園區建設,完善服務平臺,加強招商引資,整合蠶業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把寧南打造成為輻射金沙江流域的蠶桑主產區,建設“全國最大、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百億級桑繭絲綢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