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丁步揚 周萬成
(1.江蘇省大豐市三龍鎮農技中心,江蘇 大豐 224161;2.江蘇省大豐市新豐鎮農技中心,江蘇 大豐 224171)
桑白蚧俗稱介殼蟲。2003~2005年在江蘇北部地區桑田內零星發生,其后幾年發生量逐年增大。2006年冬調查,一般田塊蟲株率為2% ~3%,少數田塊蟲株率10%左右。被害株成蟲寄生在樹干、枝條基部和部分桑芽旁,亦有個別被害株蓋滿介殼,層層重疊,不見樹皮,被害株春季只有少數發芽,發芽的只生長2~3葉即停止生長。2007年夏伐后,部分農戶采取了洗衣粉溶液涂抹,多數戶未能重視;2007年冬在被調查的13.3hm2桑園,受害嚴重的桑園蟲株率平均達39%,典型的在大豐的一養蠶戶,0.6hm2桑園蟲株率高達73%,其中整株蓋滿介殼不見樹皮的占23%,桑樹枯死率占4%。該戶2007年春蠶訂種9張,比2006年春蠶13張少養了4張,嚴重影響了桑樹的產葉量。面臨嚴重蟲情,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2000年后剛剛發展起來的桑園將會遭受滅頂之災。自2008年開始,我們把桑白蚧的防治作為工作重點,發動農戶多措并舉。經過努力,2013年早春,我們踏田檢查,桑田內的介殼蟲得到了有效遏制。
桑白蚧成蟲和若蟲群棲在枝干上,以針狀口器插入皮肉吸食汁液,至使桑樹樹勢衰弱,冬芽附近被寄生,直接影響了冬芽的萌發。本地區1年發生3代,每個世代分卵、若蟲、成蟲、蛹四個階段。以最后1代的受精雌蟲在桑枝上介殼下越冬。越冬成蟲在2月下旬,樹液流動即開始以口針刺吸取食,蟲體迅速肥大,介殼逐漸鼓起,開始產卵于介殼內外。孵化后,若蟲離開母體的介殼,在樹干上爬行活動群集在桑芽、葉痕及其它間隙內,以口針固定體軀后分泌臘質物在蟲體背上,形成介殼。各代若蟲盛孵期分別在5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
2001年大豐市全面掀起拓桑熱潮,推廣栽植育71-1品種桑,本地苗木缺乏,從外省調回的桑苗栽植時發現零星介殼蟲株未能及時揀除和藥劑處理。
2001年方強、三龍兩鎮栽桑70hm2,而長坍、淮正、前進等村因地勢低洼,連年水淹植棉無收,政府動員調整產業結構,栽桑養蠶。這些低洼地夏秋季田間積水濕度大,有利于介殼蟲繁殖。
因當時蠶繭價格高,要求快速成園,栽植的密度1200株/667m2,加之育71-1桑的長勢優越,桑園郁閉度高,透風性差,環境有利于滋生介殼蟲。
2000年以來,大豐市養蠶布局為五改三,即1季春蠶,和1秋、2秋兩季秋蠶。1秋蠶在9月上旬發種,桑樹夏伐后7、8、9三個月是旺盛生長期,桑園8月中旬就全部封行,第2、3代介殼蟲生存條件優越。5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是春蠶和一秋蠶的稚蠶期,因桑田禁用藥而錯過介殼蟲的防治適期。
桑白蚧在我地過去雖說有見,但如此為害實屬罕見。由于農戶缺乏足夠認識,防治技術生疏,有蟲不過問,使害蟲積少成多而造成為害。
4.1.1 合理密植。育71-1新拓桑園按行株距150cm×45cm每667m2800株的標準建園,以擴大行距,合理密度,增加桑園通風透光條件。
4.1.2 修剪整株。對高密度成林桑園,夏伐后加強疏芽和修剪整株,縮小桑園郁閉度。
4.1.3 降低濕度。開挖桑園排水溝,做到“三溝”配套,降低地下水位。
在桑園內有零星蟲株的,冬季、早春桑芽萌發前和夏伐后,用粗布或刷子等工具抹殺成群寄生在枝、干上的成蟲 (介殼),若蟲分泌的蠟物質(白色粉狀物)。
4.3.1 藥劑防治。在各代幼蟲盛孵期,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桑蟲清1500倍或30%乙酰甲胺磷2000倍噴殺,每代幼蟲期連續噴藥2~3次的防治效果好。
4.3.2 洗滌劑防治。全年用20型洗衣粉20%溶液,用排筆或粗布涂抹;或者用洗潔精10倍溶液噴干或涂刷。對介殼蟲有粘附殺滅作用。
4.3.3 石油乳劑防治。在桑樹休眠期,對有蟲部位用排筆刷石油乳劑8倍液,夏季則用15倍。對介殼蟲有滲透作用。
4.3.4 石硫合劑防治。夏伐后用石硫合劑光拳噴霧防治,市售每0.2kg兌水15kg,7d1次,連續2次,效果明顯。
4.3.5 桐油涂布。選擇晴好天氣中午前后,用漆刷涂布桐油在有蟲部位上,使介殼蟲貼附在桐油膜上以后,連同藥膜一起脫落,無藥害,全年使用,所涂之處防治效果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