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和/遼寧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東港市分校 馬麗華/遼寧省丹東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
胡成波/遼寧省丹東市畜牧獸醫局
豬局域性回腸炎是由細胞內羅松菌引起的豬的一種常見綜合征。癥狀是導致豬發生不規則下痢、消瘦、生長緩慢、飼料報酬降低、出欄時間延緩的一種常見疾病。病變是豬小腸、回腸和結腸黏膜增生形成腸腺瘤樣結構,又稱為豬腸腺瘤病、豬回腸炎、豬增生性出血性腸炎、豬壞死性腸炎等。
沒有采用全進全出飼養方式;圈豬舍連續使用過長,消毒不嚴;天氣炎熱,環境、飼料改變,豬轉群、并群等應激因素。
4~12月齡的豬只易感,后備母豬易感。急性表現:血便、排瀝青樣血便,皮膚蒼白、有的突然死亡。慢性表現:體質虛弱,精神不振,生長遲滯,少食,糞便顏色紅黑柏油狀稀糞,有的混有血液,后期轉為黃色,病情嚴重的慢性病例通常成為僵豬。亞臨床表現不易引起注意,只是排軟便,生長滯緩。被感染的豬群死亡率不高,僅有1%~5%,但患豬飼料利用率比正常豬下降17%~40%。
小腸、回腸及結腸黏膜增厚、壞死或出血為特征,有的腸平滑肌腫大。回腸、盲腸及結腸前部,腸管直徑增粗,腸道內容物中有小的血凝塊且混有血液、纖維蛋白等,小腸末端和結腸螺旋前約1/3處腸壁增厚呈深摺狀,腸黏膜充血、出血、變厚壞死。部分患豬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通過臨床癥狀例如生長遲緩、腹瀉或糞便帶血等,以及病變特點、流行病學要點,可對本病可作出初步診斷。對腸壁進行組織學檢查,即檢查出小腸或結腸增生的黏膜上皮細胞內的羅松菌,或聚合酶式反應檢查出病豬糞便中含有的勞氏胞內菌,就可確診。
1.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加強飼養管理,保證豬舍溫度溫度適宜,把好飼料質量關,禁喂發霉變質飼料,注重補鐵補硒,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避免各種應激因素。
2.用妙立素或支原凈100 g/t加到飼料中,連用14~21 d。
3.后備母豬入群后用呼美佳(替米考星)飲水或飼料內按說明規定劑量添加7~14 d。
1.牧樂星(酒石酸乙酰異戊酰泰樂菌素)400 g/t+優復欣(鹽酸多西環素)500 g/t添加到飼料中,連用7 d。
2.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20 mg肌肉注射,2 d一次,連用3次。
3.2.5 %恩諾沙星500 g/t+20%吉他霉素500 g/t添加到飼料中,連用7 d,隔7 d再加7 d,連用三個療程。對于血便嚴重者同時用止血敏、VK3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