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震,閆素敏,戈 超,陳 鋒
(1.廣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壯族自治區骨傷醫院,廣西 南寧530012;3.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臨床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11)
我們采用整脊療法配合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150例,均為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瑞康醫院脊柱科門診患者。男68例、女82例,年齡22~68歲、平均42歲,病程3~11個月,長期伏案工作102例、明顯落枕史23例、外傷史7例、無明顯誘因18例。
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全國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1]。①頸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域感覺減退,腱反射異常,肌力減退。③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或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④頸椎X線片可見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或椎間孔變小;CT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危及生命。③合并腫瘤、結核、脊髓損傷、嚴重椎管狹窄。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⑤不能堅持治療。⑥未按照治療方案執行。
整脊療法:患者端坐位,全身盡量放松,頭微低,醫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其前額,另一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指腹觸壓脊柱棘突兩側,自上而下緩慢移動逐一查找陽性反應點。①理筋松肌:采用一指禪、點按法、滾法、揉法、彈撥等理筋手法,如點按雙側風池、風府、肩井、天宗等,每穴30s,以酸困為度;彈撥斜方肌、背闊肌、胸鎖乳突肌:以陽性反應點、肌肉附著點為主,每次10min;體型較肥胖者可用肘尖、掌根放松陽性反應點,力度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造成局部軟組織疲勞損傷。②定點復位:術者右肘窩托住下頦部,前臂緊貼對側面頰,手掌抱住后枕部。左手拇指放至于偏歪棘突處,其余四指與拇指相對扶持頸部,抱頭的手緩慢用力將頸部向受限側旋轉并稍有提拉,至受限的最大限度時再用力使頭部繼續旋轉10°左右,同時左手拇指用力頂推偏歪棘突,覺拇指下有轉動感,多可聽到“咯噔”響聲。囑患者端坐中立位,觸診檢查棘突已撥正,痛點消失,則手法完畢。如有多個棘突偏歪,則可繼續前述操作。注意不可強求復位時有響聲。復位后再次放松頸肩部肌肉3min。每次30min,6天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天,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藥物:頸痛顆粒(山東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1袋(4g),每日3次,連服2周,觀察療效。
痊愈:頸部和上肢癥狀消失,無疼痛和麻痹等癥狀,活動正常,無不適。好轉:頸部和上肢疼痛和麻痹等癥狀明顯緩解,活動正常。未愈:頸部和上肢疼痛麻痹的癥狀無緩解。
痊愈98例(65.3%),好轉49例(32.7%),未愈3例(2.0%),總有效率98.0%。
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于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突出,或因頸椎過度勞累,導致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后縱韌帶炎性增厚,鉤椎關節增生、肥大,周圍組織水腫、粘連,壓迫或刺激神經根,使之發生反應性水腫、充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麻木、疼痛等不適癥狀。
整脊療法可針對性地理順椎旁軟組織或矯正椎間關節失穩,使受刺激的神經、血管等恢復正常功能而達到治療脊柱相關疾病的目的。整脊療法疏通經絡,通過外治法松解局部黏連的肌肉和韌帶組織,解除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從而消除腫脹、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病變組織修復、恢復病變頸椎的正常序列。
頸痛顆粒方中三七活血化瘀定痛,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白芍養血和營、濡養筋脈、緩解麻木,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引藥上行,葛根解除肌肉痙攣,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諸藥合用,能達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整脊療法配合口服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肯定。
[1]孫宇,陳琪.第2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2]林迎春.針刺夾脊配養老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38例[J].浙江中醫雜志,1987,2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