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磊磊 栗 麗 肖保輝
(黃河科技學院 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建筑結構是工程管理、建筑學、造價等本科專業以及高職高專工程類專業的主干課程,而且本課程對以后從事實際工程的學生們尤為重要。但是該門功課除了有很多的計算公式,還要和實際的施工圖紙結合起來,所以該門功課的教學不能完全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這門功課的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當中,包括多媒體的使用、學生去實際工地參觀等等,從事該門功課的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本文在這里也提出一些關于這門功課教學的一些新的想法。
建筑結構課程由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建筑抗震等幾門功課組成,并且現在的一些新教材還加入了平法識圖和施工的一些知識。這就使得該課程內容符號多、公式多、系數多、概念多、構造規定多,對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對該門功課的學習,既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公式,又要熟悉實踐施工和建筑構造等方面的知識。由于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因此,在這門功課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像傳統理論課那樣去教學。存在的問題很多,這門功課想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是很難把握的。但是最迫切解決的是在課堂上只有感性認識,教學和應用有點脫節,導致學生學而不知所用,本文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辦法[2]。
1.1 建筑結構課程的內容較多,從教材出發,課本的主要內容由三大結構組成即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而這三大結構課程基本上是相互獨立的,傳統的教學也是把三大結構按部就班地講完。但是從當代的建筑工程來看,現代建筑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在實際工程上被大量采用,而抗震比較差的砌體結構卻用得越來越少,所以在這三大結構的教學當中應適當側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學習,而砌體結構應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多學習其構造要求及其抗震規定。而對于以前學時較少的鋼結構部分應加強教學的力度和增加學時量,重視鋼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從近幾年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看,有一部分學生是從事鋼結構工作的。
1.2 建筑結構這門功課最終是為實際工程服務的,而這門功課的一些內容和實際施工聯系非常緊密,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來講授該部分課程。例如,該課程附帶的課程設計即混凝土現澆單向板肋形樓蓋設計,我們可以把該設計成果與鋼筋工程的施工結合起來講授。這樣學生既學好了這一部分的內容又學習了施工的部分內容,而且對這些內容理解尤為深刻。這樣把理論和實踐學習相互結合,既使學生學好了理論知識又使學生學會了學以致用。
1.3 加大結構施工圖識圖和繪制在本門課程的比重。對于要參加實際施工的學生來說讀圖的能力很重要。如果學生到了工地以后看不懂施工圖或是看得不對,理解得不對,那么就會影響工作。所以在建筑結構該門功課的教學工作中應加入結構施工圖讀圖的知識,使學生掌握結構基本構件在施工圖中是如何表示的。尤其是詳細講解混凝土結構的梁、板、柱中的鋼筋是如何擺放的,又是如何在圖紙中表示的。以上這些識圖的的基本知識對學生的實際讀圖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對本門功課的構件計算有更實際更深層次的理解。
讓學生做課程對應的課程設計,做出計算結果以后,讓學生利用制圖的知識畫出圖紙。由教研室購買各種直徑的鐵絲,由教師統一制定規則,什么樣直徑的鋼筋對應什么樣直徑的鐵絲。在教師審核后,學生領取鐵絲并動手制作,做出自己設計的梁、板配筋模型。對于計算結果不正確或模型做得不對的學生,要求返工重算或重做,直至達到合格標準為止。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課程學習完成后的考核是課程的必要環節,而一次考試不能全面檢驗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效果。為了更好地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根據建筑結構的課程特點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筑結構這門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四個方面的能力:結構圖的讀圖能力,梁、板、柱的計算能力,建筑施工中的構造規定理解能力,建筑規范的理解能力。而考核方式也應該是對上述的四種能力展開針對性的考核。所以考核的方式不是注重最終的考試,或者是取消最終的考試,應注重作業、階段性的小設計以及課程設計的考核。考核形式應按照比例分配給平時作業的評定、階段性的小設計以及課程設計。作業評定主要是針對梁、板、柱計算能力的考核,階段性的小設計主要是針對建筑施工中的構造規定理解能力的考核,而課程設計主要是針對建筑規范的理解能力以及結構圖的識圖繪圖能力的考核。
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建筑結構課程教學中的一些教學手段和教學環節進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當然今后還要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繼續探索,要進一步調整,要跟上當代建筑行業的要求,要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當中體會到課程知識對實際工程的重要性。相信在我們這些教學工作者的不斷改革和探索下,一定能夠培養出兼具理論和技術能力的高等應用性人才。
[1]王正軍,劉春花.土木工程專業主干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08(4).
[2]吳新永.試論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趨勢[J].科教園地,2007(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