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華 高 波
(1.四川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畜牧獸醫站,四川達州 635000;2.四川達州市達川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達州 635000)
實行專家督導 促進防控實效
——達川區動物疫病防控采用專家督導的啟示
潘光華1高 波2
(1.四川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畜牧獸醫站,四川達州 635000;2.四川達州市達川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達州 635000)
四川達州市達川區2012年動物疫病防控實行專家督導效果良好,本文特作經驗介紹。
動物防疫;專家督導;形式效果糾錯;規范;促進;啟示
由具有基層實際經驗的資深專家帶隊,以疫病防控和檢疫技術骨干為成員組成專家組,對全區春夏秋冬動物疫病防控情況進行督查指導,并委以行政處罰權、技術糾錯權、人事任免建議權。專家組每完成一輪督導須寫出督導報告,并在年底上交全年總結并提出建議。
專家督導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了此項決策的可行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且隨著工作的不斷完善,還有許多潛力可挖。
2.1 糾正了3類技術錯誤
2.1.1 糾正禽類免疫誤區。本區散養禽類免疫大多采用領苗自免方式,但存在許多誤區:一是將用于雞的禽-新二聯苗用于鴨、鵝飲水免疫,然該苗對鴨、鵝能否起作用未見報道;二是苗領回后在規定時間內不及時免疫而致苗失效;三是使用的疫苗稀釋液選擇不當,降低了疫苗效價;四是飲水不足,導致抗體水平不均;五是散養禽類高致病性禽流感間隔7天就加免;六是新城疫Ⅳ系采用注射方法免疫。專家督導組針對情況逐條提出了正確的做法,及時糾正了錯誤。
2.1.2 糾正了“聯窩免疫”錯誤做法。“聯窩免疫”是本區多年來在散戶免疫中推行的一項基礎免疫工作。但在實施中多年存在騸割時只免仔豬不免母豬或只免豬瘟、口蹄疫而不免高藍苗的錯誤做法,極易導政個別重大動物疫病發生。督導人員即時糾正,全區“聯窩免疫”真正做到了:騸豬時分別對仔豬和母豬一邊一針,7~10日齡后再對仔豬、母豬同時免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2.1.3 糾正了不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錯誤。許多大場持“免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要誘發該病的認識,所以產生了不免為好”的觀點,所以就用普通藍耳病疫苗代替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3個專家督導組經討論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對一些專家的理解斷章取義或者說理解不深刻。他們沒有注意“未發生過的場和防疫條件好”這兩個前提條件,且本區也發生過引入性疫情,所以應免高藍。再則,本區使用的是滅活苗,誘發該病的幾率極小。
2.2 規范了4種行為
2.2.1 規范了軟件資料。建立了動物防疫專卷,并對卷中內容分類存放,使其查閱方便;根據基層實際,制定了便于攜帶、易于保存、填寫方便的散戶檔案。對一些有爭議性的填寫進行了合理規范檔案填寫;規范了疫苗臺帳、各類物資進出登記、測溫記錄填寫方式,特別是疫苗管理做到了帳物相符,記錄完整。
2.2.2 規范了大戶管理。強化了第一責任人主體地位,明確了業主和監測指導人員的權限與職責;加強了制度建設,制訂了全區免疫技術和消毒技術規范。
2.2.3 規范了應急管理。一是促進鄉鎮調整充實了應急預備隊,規范建立了監測報告、疫情報告、應急值班等制度。二是促進應急物資儲備,及時采購必備物資,明確專人保管,定期測試清理,做到有備無患;三是強化疫情風險意識,每季度組織疫情分析評估會,形成評估報告,及時化解疫情風險。
2.2.4 規范了免疫死亡補償。在專家組建議下,區政府重新修訂了《補償辦法》,調整了補償標準,簡化了申報程序,嚴格了申報、審核條件,減少了拒免事件,化解了基層防疫人員和養殖戶顧慮,為動物強制免疫提拱了后勤保障。
2.3 起到了3個促進
2.3.1 促進了政府高度重視。根據個別黨政防疫工作敷衍塞責行為,提出了“五個必須”(即:必須召開工作會議,必須下發工作文件,必須下撥工作經費,必須與村簽訂工作責任書,必須開展工作督查)建議受到采納,并寫入區政府文件,而且收效甚好。2014年區政府春秋兩季督查顯示,鄉鎮政府重視程度顯著提高,防控經費投入翻了一翻,
2.3.2 促進了免疫密度提高。一是由于專家組擴大了督導范圍和頻率,規范了應激死亡,減少了免疫死角,2014年比2011年(專家督導前)免疫密度提高了:豬瘟15.4%、口蹄疫18.2%、高藍19.0%、禽流感22.8%、新城疫15.0%
2.3.3 促進了抗體水平提高。在專家指導下,解決了疫苗保存和使用技術、規范了免疫操作、糾正了錯誤行為,2014年比2011年(專家督導前)抗體水平提高了:豬瘟7.5%、口蹄疫13.6%、高藍16.7%、禽流感20.5%、新城疫18.9%。
3.1 凸現獨特優勢
專家督導與原來的領導帶隊督查有著獨特的優勢。一是變重視面上工作為促進實際工作,特別是給基層帶來了技術上的進步;二是變看重接待為專注實際工作。而知識分子講求實際,尊重科學,可以促使鄉鎮做實工作;三是變久拖無果為快速解決。有時遇上其它事就擱置一邊,而專家基本能現場解決技術問題,減輕了領導負擔。
3.2 搭建顯才平臺
縣級技術獸醫人員的展示場所在農村,從某種意義上講以領導帶隊督導制約了技術人員的特長展現,而專家督導能放手讓技術人員展示才華,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樣通過督導為基層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技術,針對性地接受技術比參與課堂培訓效果更顯著。
3.3 拉近了基層距離
一是同為技術人員,共同的話題多,共同探討的問題多,親合力更強;二是同為職工,基層顧慮更少,更愿意傾訴苦衷,表達需求,為后來工作改進起到積極作用;三是基層需要技術,有專家指導正好能解決這一難題;四是專家在督導中能直接為養殖戶解決技術問題,受到歡迎,對提升隊伍形象更為有利。
4.1 人員更換,利于更新
本區專家組成員特別是組長自實施以來就基本沒有變動,這樣不利工作創新。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長期從事某項工作就創新少,不利于工作上新的臺階。
4.2 及時“充電”,作用更大
本區上派培訓進修、外地考察很少讓專家去,因為領導認為專家已經能行了,不用去了,卻不知專家也需要學習,而且學習后用于指導基層的作用更大的道理。比如,全國獸醫大會,全區僅一人參加過,而其他人去了帶回的東西較少。
4.3 激勵機制,特之以恒
要真正搞好專家督導解決實際問題并非易事。本局雖然出臺對專家督導的獎勵性文件,但實施一年就廢止一邊,基本原因是政策不允,但筆者認為這不是什么錯誤。對作出過貢獻的專家給予一定鼓勵應該沒有錯,不然全國科技大會就不能開了。
潘光華(1968-),男,獸醫師,長期在基層從事動物防疫工作,擔任鄉鎮站長1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