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國順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太原 030025)
家豬生態飼養繁殖技術之我見
車國順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太原 030025)
母豬生態養殖是指遵循豬的生長規律,采用生態技術措施,按照特定模式,嚴格限制藥品投飼或注射以生產優質仔豬的母豬飼養方法。本文主要論述了母豬的選育、科管、防病、用藥、環境凈化,提出選育優良品種、遵循生長自然規律、分階段有重點管理、合理謹慎用藥、做好環境治理等。
母豬;飼養;繁殖;生態;管理
目前,養豬成本高、風險大,家庭適度規模養殖也難免會受市場影響而受到制約,以此,廣大農戶較為看好母豬生態養殖。如何實施母豬生態養殖,我們從以下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飼養的母豬品種直接關系到母豬生態養殖質量,建議選擇長大二元雜交母豬飼養。具體要求:(1)頭小、頸短,尾細短,嘴大、叉深、下頜長,體長、腹寬,后軀大、肢高、胸寬、臀部圓;(2)選擇陰戶大且下垂,陰戶與尾根距離遠;(3)中等膘情,不過肥、不過瘦;(3)有效乳頭數一般品種要求在7對以上,地方品種要求在8對以上,而且排列整齊、均勻,無瞎乳頭,乳距要寬,乳頭長短粗細適中,乳房忌肉乳房;(4)性情溫順、不挑食。
2.1 做好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
2.1.1 科學飼喂
嚴格控制后備母豬的體重,日增重量控制在650g以內,膘厚控制在18~20mm。定時定量飼喂后備豬,飼喂頻率:2~3次/d。保證后備母豬有足夠的運動量,可有效促進其肌肉及骨骼的生長發育,避免過瘦或者過胖。除了飼料供給管理外,疫病防控尤為重要。特別是皮膚病、四肢疾病、寄生蟲病等的防控。
2.1.2 適時配種
定期觀察母豬發情狀況,從發情時間來看,母豬發情間隔在3周左右,發情期維持2~3d,妊娠期為110d。發情癥狀:地方母豬癥狀較為明顯。陰戶紅腫,有黏液流出;躁動不安,食欲差,拱門;發出尖銳叫聲;嗅聞同欄母豬陰戶,爬跨其他母豬或接受其他母豬爬跨;按壓其背部會有明顯的“呆立”癥狀,此時可立即進行配種。引進品種及新培育品種發情早期除了陰戶紅腫、有黏液分泌等典型癥狀之外,尚不見其他明顯癥狀。初配年齡:各個品種豬配種年齡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地方品種母豬的初配年齡為7~8月齡、體重50~60kg,引進品種母豬的初配年齡為8~10月齡、體重125~135kg。此外,母豬配種之前,最好與經產母豬混養1~1.5個月的時間。對于個別發情不是很明顯或者是不發情的母豬,可通過加強戶外運動、補充營養、按摩其乳房、使用催情劑(如催排Ⅰ號、孕馬血清等等)、適當與公豬進行接觸等方式促使其發情。如果采取措施,尚不見發情癥狀的,可立即給予淘汰。
2.2 做好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
2.2.1 合理選擇飼養方式
要綜合考慮懷孕母豬的身體、膘情等狀況。對于妊娠母豬的飼養,要注意營養搭配科學合理,每天飼喂次數控制在2~3次。如此,除了保證妊娠母豬的身體狀況之外,還可補給胎兒生長所必須要的營養元素。喂養飼料,嚴禁使用發霉、變質、粗劣、有毒的飼料,更不能飼喂富含酒精、棉粕的飼料。建議養殖戶在母豬懷孕期85d,適當改善飼喂飼料,可提前飼喂哺乳期飼料。有條件的,可引導母豬在池塘邊活動,通過打滾、拱土等方式獲得生長所必須要的養分,同時對于寄生蟲的防治效果也較好。
2.2.2 堅持單圈飼養
單圈飼養可提供給妊娠母豬一個安靜、適時的養殖環境,避免母豬間相互撕咬、擁擠等等問題的出現。堅持單圈飼養,為精心護理母豬創造條件。期間,一定要嚴禁追趕、驚嚇、鞭打母豬,減少一切應激因素。如果飼養豬舍比較緊張,可考慮在妊娠期3~4個月時才開始進行單圈飼養,之前可單圈飼養2~3頭。
2.2.3 保證足夠的運動量
妊娠期母豬運動也要做到合理、適量、有針對性。一般來說,在頭1個月,要保證妊娠母豬吃好、睡好,盡量讓其少運動為最好;第2~3個月,開始引導其適量運動。2~3次/d,1~2h/次;到了第4個月,減少運動量,直到產前的7~10d,可不要讓其運動。
2.2.4 創建良好的飼養環境
保證妊娠母豬有一個良好的養殖環境,減少一切應激因素對于提高母豬生態養殖效率也尤為重要。及時清掃舍內污物,合理開展消毒工作。注意通風,保證舍內空氣干燥清潔。冬季注意保暖,做好防潮、采光工作。夏季及時通風、遮陽,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2.3 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
2.3.1 積極準備分娩
在母豬分娩前1周就要準備好產房,產房使用前要求徹底清掃干凈,同時,用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之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后方可使用。此外,產房內還要準備好清潔、衛生、干燥、質軟的墊草,厚度控制在5cm左右。
2.3.2 提高分娩質量
接產前,要做好接產準備。接產人員手臂、手指嚴格消毒,接產佩戴消毒手套。對于生產母豬,可在生產前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其后軀、陰戶及乳房。生產過程中,做好應急措施。一旦出現難產情況時,可使用催產素進行催產。一般,藥物注射后1h左右的時間就可順利生產。如果生產效果不明顯,建議采用徒手助產。手術結束之后,要立即給母豬注射消炎類藥物。手術結束之后,對于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要進行無公害化處理。對于接產過的產床,建議先清理后使用消毒液消毒處理。
2.3.3 做好產后護理
產后母豬當天少喂飼料,可在0.5h之后,飼喂少量溫開水或者是麩皮水,可有效消除母豬生產帶來的疲勞感、補充其營養需求。產后要及時取走胎衣,避免母豬吞食。之后要密切關注產后母豬的食欲狀況、代謝情況等,如出現食欲減退、代謝差等問題,建議采用易消化的飼料飼喂,但是量要少。同時,還要保證產房內清潔、衛生、安靜,保證產后母豬有充足的休息時間。產后3d,如果天氣晴朗,建議引導母豬自由活動,適量增加其運動量。每天喂養飼料要保證營養均衡、全面、多樣化,嚴禁突然變換飼料。每天供給清潔飲水,冬天供飲溫水。不要大聲呵斥和鞭打母豬,讓母豬保持正常的泌乳規律。保護好母豬的乳房,如有損傷及時治療。
2.3.4 做好斷奶前的調整
仔豬斷奶前3~5d,逐漸減少母豬精料和多汁料的喂量。經常檢查母豬乳房膨脹情況,防止母豬乳房炎的發生。斷奶當天不喂給母豬精飼料。
3.1 重視疾病免疫工作
母豬生態養殖非常重視疫病防疫工作的開展,地方養殖戶應該根據區域內疫病發生狀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對于豬瘟、細小病毒病、藍耳病等重要疾病,要將其作為疫病防控的重點對象。
3.2 常見病的防治
產后常見病要積極防治,像是產后偏癱、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等等,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避免疫情擴散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3 謹慎合理用藥
疫病防治過程中,難免會使用治療藥物。在藥物使用過程中,一定要謹慎從事。尤其是對于瀉藥、激素類藥物、興奮藥等等要慎用,甚至是禁用。治療用藥,做到少用抗生素、不用促生素、禁用違禁藥,保證豬肉肉制品的質量安全。
3.4 環境凈化
豬舍及其周圍及時清掃,保持干燥,消滅蚊蠅,定期做好糞便、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和帶豬化學消毒。環境凈化有效切斷了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減少或避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減少藥物的使用,達到生態養殖的效果,有效提高養殖效益。應該根據季節和胎次與膘情科學飼養 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同樣的舍溫,冬季散熱量大,要適當的增加配合料的給量,增加飼料的能量。夏季運動場要有遮蔭棚,多給點豬喜食的青草野菜,豬舍要保證通風良好。對胎次來講,特別后備母豬配上種之后,雖然性成熟,但身體尚未成熟,自己的生長發育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都需要營養,它同經產母豬不一樣,肩負雙重任務。所以對懷孕的后備母豬飼養水平更高于經產母豬。那種不分胎次一律飼養,效果也不會太好。對母豬要精心飼養,施行單欄飼養,根據膘情適當調節日喂量。母豬配種后隨懷孕日齡胎兒的生長發育逐漸增加料量,保持適宜的7~8成膘。飼喂母豬要專用母豬的全價飼料,保證飼料蛋白質、能量、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的充足。不用發霉變質的玉米、鼓皮飼喂母豬。科學的管理,養豬要使用飼槽,保證飼料的清潔衛生,防止豬進入飼槽內帶出飼料造成浪費。并定時飼喂,會使豬養成良好的條件反射,這樣才會使長勢良好。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結合瀘縣近年情況,參考免疫程序見表1。
6.2 定期進行驅蟲
羊易發生的外寄生蟲主要有疥螨、跳蚤、虱、蜱蟲等,內寄生蟲主要有絳蟲、胃腸道線蟲、肝片吸蟲、球蟲等。具體驅蟲時間應在發病季節到來之前用藥物給羊群進行預防性驅蟲,一般每季度驅蟲1次,疥螨可用雙甲瞇進行藥浴;線蟲、絳蟲最好是丙硫咪唑和伊維菌素同時使用。
6.3 常見內科疾病的防治
6.3.1 瘤胃鼓氣:多因羊過食易發酵或誤食霉變飼料,尿素喂羊方法等不當引起。證見肚腹迅速脹大,呼吸困難,反芻和噯氣障礙。治療以排氣止酵為主,配合強心補液理氣消脹。緊壓腹壁緊貼瘤胃壁,用獸用16號針插入瘤胃,邊放氣邊下壓,以防胃液漏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也可用灌服萊服子、積殼、厚樸等各10g研成粉或水煎加清油1兩,一次灌服,配合加抗生素消炎治療。
6.3.2 瘤胃積食:多因貪食大量粗纖維或容易膨脹或突然改換適口性好的飼料引起,證見左側肷部脹滿,食欲、反芻停止,腹痛不安,呼吸急促。治療以消食瀉下健胃為主,大黃、芒硝、神曲等各10g以水煎服,或一次灌服植物油200~500ml,或一次灌服8~10%硫酸鎂、硫酸鈉。
6.4 常見傳染病的診治
6.4.1 大腸桿菌病
該病主要侵害6周齡內的羔羊,多發于冬、春季節,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病羊咳嗽,流清鼻涕。體溫高達41~42℃,呼吸急促,肺部有濕性羅音。病羊大多死亡迅速,常在發病后數小時內即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而死。剖解病死羊,可見冠狀溝脂肪呈淡黃色膠凍樣,沿冠狀溝脂肪處的心外膜有大量明顯的出血點,氣管充血,粘液增多,肺部嚴重肉變。肝脾腎等器官未見有肉眼可見病變。治療若成本允許可用多價血清治療,也可選用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物等進行治療。注意加強哺乳母羊護理,以使羔羊吮吸初乳增強體質和抗病力;再者斷乳期不要突然改變飼料。
6.4.2 疥螨病
由感染疥螨引起,病羊表現為心跳、呼吸次數增多、體溫增高,煩燥不安、劇癢、采食減少,消瘦,甚至死亡。病羊須隔離治療,按0.2 mg/kg頸部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3d一療程,隔5~7d再治療1療程。同時將病羊身上脫落羊毛、痂皮等集中焚燒,飼養和獸醫人員所用衣物、器械以及圈舍等進行徹底消毒,保證羊舍潔凈、干燥、通風。
6.4.3 蜱蟲病
寄生在羊體表的一類吸血節肢動物蜱所引起,常發生在放牧采食過程中。患病羊只都表現出騷動不安,放牧時羊只多去摩擦石壁和樹木,發病羊嘴巴、眼睛、四肢內側及會陰等處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腫塊、結痂和紅點,采食量下降。治療可按0.2 mg/kg口服或皮下注射阿維菌素,也可用0.05%雙甲脒或0.1%馬拉硫磷等進行藥浴來綜合防治本病。
[1] 周光明.肉用山羊養殖綜合配套技術[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3.
[2] 周益勤,張春蘭.山羊的飼養管理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28(12):73
[3] 劉國燕.山羊養殖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7):54.
車國順(1968-),男,清徐,1990年7月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畜牧系畜牧專業,分配到清徐縣畜牧局工作,1997年元月調到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任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