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恒
(河南省汝州市職業中專,河南汝州 467599)
種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高志恒
(河南省汝州市職業中專,河南汝州 467599)
15周齡至光照刺激階段是種雞飼養管理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目的是盡量減少種雞性成熟中的差異。滿足種母雞各方面的生理需求,為性成熟做好準備。確保種公雞生長發育達到理想的體況,保證整個產蛋期維持良好的繁殖性能。
15周齡至光照刺激階段是影響種母雞開產、早期蛋重、種蛋產量、產蛋高峰前飼料絕對需求量和產蛋高峰潛力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應通過增加料量來加速種母雞的均勻生長,獲取適宜的周增重。
每周連續不斷的料量增長可以保證雞群良好的發育生長。該階段,體重不斷增長的結果會促進種母雞生理上產生變化,逐漸趨于性成熟。料量的增加可使雞群獲得良好的增重,隨之可以保證日后提高產蛋性能。適宜的周增重可以確保種母雞向性成熟和產蛋期平穩過渡。
隨著種雞接近性成熟,營養供應不足是導致雞群均勻度差的常見原因。管理人員必須注意及時補償各種飼料之間能量的變化(如育成料、預產料、產蛋料)。雞群可以從育成料換成預產料或直接從育成料換成產蛋料。只有體重沒有適宜達到增重標準的雞群從18周齡開始使用預產料。
有關非正常生長發育的問題:如果周增重沒有達到飼喂程序所期望的結果,種雞性成熟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如果17周之后體重生長受到抑制,未來的產蛋性能會由于較差的性成熟均勻度而有所下降。19周齡后體重沒有達到所要求的周增重是生產性能低下常見的原因。體重增長不理想和卵巢發育不良將會導致:推遲開產;初產蛋??;不合格種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低下;抱窩發生率增加;體重均勻度和性成熟均勻度低下等。這個階段種雞群喂料量過多,導致體重超過標準,常見的問題有:早產;蛋重大且雙黃蛋比例增加;種雞產蛋數量降低;整個產蛋期飼料需求量加大;產蛋高峰降低、總產蛋數降低;整個生產周期受精率降低;雞群死淘率增加等。
種公雞的飼養管理和注意事項與種母雞一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該階段對種母雞飼養管理方面的建議和注意事項同樣適用于種公雞。同種母雞一樣,從15周齡開始,種公雞的飼養目標就是讓種公雞按照體重標準曲線生長,并使種公雞與種母雞一道均勻協調地達到性成熟。
如果種公雞的體重增長趨勢和均勻度沒有按照標準體重曲線達到平穩地過渡,在15周齡至光照刺激這個階段性成熟的均勻度極易受到破壞。如果15周齡時雞群體重偏離標準體重超過±5%以上,則應繪制新的標準體重。應在體重曲線表上重新繪制一條平行于標準曲線的曲線。
飼養于開放式雞舍的逆季雞群,種公雞性成熟很有可能早于種母雞。因此,需要做一定的調整,以確保種公雞和種母雞同步達到性成熟。下列方法可有助于達到此目的:推遲種公雞的光照刺激;推遲公母混群的時間;降低最初公母比例;逐漸向雞群添加種公雞等。如調整失敗,雞群會由于種公雞過于兇猛造成種母雞死淘率增加。
20~23周齡期間,種公雞與種母雞要實施公母混群并需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技術。為保證整個產蛋期種公雞與種母雞能夠保持理想的繁殖狀態,必須注意公母混群的步驟、注意調配公母比例以及設備的管理。
通常情況下,種公雞和種母雞在20~23周齡時就能達到混群的要求。如果種公雞群體中性成熟狀態存在差異,應將第二性征表現突出的種公雞與種母雞混群,尚未達到性成熟的種公雞可再等待一定的時間,使其繼續發育,待完全達到性成熟后再進行混群。實際生產中常見的方法是22周齡時先混入6%的種公雞,此后至29周齡再混入余下的2.5~3.0%(注意:未達到性成熟的種公雞不能與種母雞混群)。
公母比例:公母混群時,所挑選的種公雞應體重均勻、無生理缺陷、雙腿強壯、腳趾筆直、羽毛豐滿、體態直立、肌肉結實。另外,種公雞的第二性征(如臉部、冠部顏色,肉髯和雞冠發育等)明顯,所挑選的種公雞都是優秀的種公雞且已達到相同程度的性成熟。
為維持高受精率的持續性,每一個種雞群都需要配給最佳數量性活力優秀的種公雞。每周都應評估公母比例,計算要淘汰種公雞的數量。實際比例應根據當地的情況和雞群的性能表現進行適當調整。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合格的或交配活力差的種公雞應該淘汰。
種公雞與種母雞相比,其性成熟發育對光照刺激應答程度更為敏感。從25周齡開始應每周兩次檢查雞群中是否有種公雞數量過多或公母比例過大的現象。如果種母雞在設備下和產蛋箱內“躲避”種公雞,或拒絕從棚架下到地面上則說明種公雞數量過多。如果出現此類現象,應加速淘汰種公雞,按照每200只母雞淘汰1只公雞的比例淘汰,直至問題解決。
公母混群后監測種公雞的體重更為困難。這是由于整個雞舍內難以捕捉到有代表性的種公雞。如果混群前將所挑選的±5%標準體重范圍內20~30%的種公雞做出標記,這個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標記必須慎重從事(如腿圈、彩色染料噴涂),不得吸引其它種公雞注意或干擾交配行為。在抽樣稱重過程中,僅對做出標記的種公雞進行稱重。最理想的情況下,20%做出標記的一半種公雞進行稱重,然后計算出平均體重和均勻度,并與標準體重和前幾周的體重記錄進行比較。最后相應計算出準確的喂料量。舍內使用自動稱重系統時,涉及到平均體重和均勻度方面應給予充分注意。用這種設備記錄的種公雞體重往往不甚準確,原因在于抽樣稱重的數量太少。這種情況下的稱重數量太少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種公雞不愿意踏過這種稱重設備的平臺。
無論稱重獲得什么樣的信息,雞群飼養管理人員必須每周觸摸評估種公雞的體況,確保種公雞消耗正確的料量。種公雞出現豐滿度下降或肌肉變軟都表明飼喂的料量不足。料量不足的問題也許是飼料分配不均勻的原因所致,并非實質上的料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