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翠鳳 王 曉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畜牧局,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400)
構建養殖小區“生物安全”屏障促畜牧業健康發展
聶翠鳳 王 曉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畜牧局,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400)
養殖小區是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養殖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現階段條件下具有積極意義的畜牧業組織生產形式,是科技進步和畜牧業規模經濟發展,實現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有效載體,也是我國畜牧業適應市場需要,融入國際經濟自由貿易體系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養殖小區迅速發展,不同形式、規模、種類的養殖小區建設如火如荼。養殖小區的出現,對實現畜牧業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應看到,一些地方對養殖小區建設發展中的安全問題關注不夠,致使養殖小區內問題頻出,如疫病防控不嚴格,布局設計不合理等,從而弱化了養殖小區的效應,影響養殖小區進一步發展。
生物安全體系是對生物危害的監測、評估、防范和治理等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動物群體的管理和動物與人類健康的保障措施。養殖業生物安全內容很多,如養殖及加工場的選擇與布局、引種、飼養管理、污(毒)物無害化處理、衛生防疫、屠宰加工、病原清除等。生物安全基點是疫病防控、動物及其產品的安全及保護生態環境。養殖業的生物安全是免疫預防、藥物防治及衛生防疫等相互構成的疫病防控體系,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從近幾年的畜禽傳染病發病情況看,如禽流感爆發、口蹄疫流行等。構筑養殖業的生物安全屏障,實行畜禽的安全養殖不僅是民眾所望,也是我國的一個戰略性國策問題。建設養殖小區,實現標準化生產,是改變畜禽生產無標準、操作無規程、管理無規范、制約無法規,導致畜產品衛生質量難以保證等局面的重要舉措,也是畜牧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身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而構筑養殖小區生物安全屏障則反映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提高畜產品質量和效益最佳結合,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畜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措施。構筑養殖小區生物安全屏障,對于防止國內外疫病傳入和小區內疫病相互傳播,減少畜禽疫病發生,提高畜禽生產水平,促進養殖小區持續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2.1 統一規劃,因地制宜
建設生物安全養殖小區,應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當地資源、養殖業生產基礎、市場環境及安全、技術等因素,對養殖小區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
2.2 科學選址,合理布局
養殖小區地址應選地勢平坦干燥、土質堅實、空氣流通、便于排污和背風向陽的地方,一般應建在村莊的下風向,且未被污染和未曾發生過任何傳染病的地方。小區內各部分憑著因地制宜和科學合理的原則,從人畜保健和利于防疫的角度出發,進行合理布局。
2.3 合理設計,規范建設
按照不同畜禽種分別設計,不搞飼養多品種的綜合小區。小區內凈道和污道要嚴格分開,人員、畜禽和物資運轉應采取單一流向,避免相互交叉。
2.4 慎重引種,嚴防帶病
養殖小區要慎重引種,嚴防把疫病引入小區。引種要有檢疫合格證、調運證等,且經過一定的隔離觀察,無病方可飼養。
2.5 嚴格免疫,注重消毒
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從而制定科學、嚴格的免疫程序和衛生消毒、疫病防治等制度及措施。免疫要做到免疫程序化。小區內要設置消毒池,生產區門口設置消毒間,定期對畜禽舍內外環境進行消毒,使消毒制度化、經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