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莉 劉永強
(1.南京華東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9; 2.江蘇東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8)
基于緊湊城市理念的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規劃
孫銀莉1劉永強2
(1.南京華東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9; 2.江蘇東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8)
通過對緊湊城市的概念和核心理念的闡述,結合國內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其目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土地集約利用、提高住區密度;功能復合多樣、完善基礎設施;公交優先發展、節約資源消耗三方面入手,初步探尋緊湊城市理念指導下的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的規劃對策。
緊湊城市,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
現階段城市大型居住區在我國大中城市邊緣地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居住日趨郊區化已經成為今后我國大型居住區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城市規模無序蔓延擴張,尤其是大城市呈“攤大餅”模式發展,在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的背景下,我國土地資源日益緊缺,2014年國家提出了要加強對城市新增用地的嚴格控制。住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及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的主題,因此本文從“緊湊城市”的理論角度嘗試探討了我國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可持續的規劃策略。
1.1 緊湊城市的概念
緊湊城市(The Compact City)是國際上針對城市無序蔓延和郊區單調生活而提出來的概念,其構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歐洲傳統文化價值的影響和城市高密集度發展模式的啟發。毆共體委員會(CEC)發布的《城市環境綠皮書》首先給出了緊湊城市一個模式概念:指脫胎于“傳統的歐洲城市,強調密度、多用途、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的城市,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城市邊界不斷延伸的現狀,解決郊區化所產生的邊緣城市無效性問題。緊湊城市理論涵蓋城市形態,城市空間的利用,混合土地利用等內容,緊湊城市理論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策略的一部分。緊湊城市不是一種具體的城市形態,而是城市建設的指導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1)將城市開發建設限制在城區范圍內,保護生態綠地,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侵蝕,阻止農村土地進一步喪失,從而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2)發展公共交通,縮短出行距離,減少對私人小汽車的依賴,從而減輕道路交通壓力、降低對石油等資源的消耗,減少大氣污染等,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2 緊湊城市的核心理念
緊湊城市理論雖然在西方文獻上頗受爭議,但它的確能較好地解決西方國家的過度郊區化問題,對我國的大規模郊區造城運動,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建設具有指導意義,其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三點:
1)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嚴格控制城市的發展規模,可以通過適當的提高密度來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但是大城市不能是中小城市的簡單放大,必須注意節約和集約化的利用土地資源。一般而言,大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要比生活在小城鎮居民交通需求小,而且有較多的機會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城市的規模不能無限制的擴大,超過閾值,郊區居民的交通需求會像小城鎮居民一樣,交通需求量大,交通出行距離長,公共交通少,更多地依賴小汽車等私人交通工具,造成資源的浪費。
2)用地功能混合。功能混合是指將居民區、就業區以及休閑區組合在一起的綜合利用開發模式,城市空間的緊湊,縮短了空間距離,有利于減少出行時間、出行距離和交通能耗,可以鼓勵步行和騎自行車,提高公共設施的利用率。其實,緊湊城市的功能混合不僅包括城市用地商業、辦公、居住等功能的混合,還可以在各組團內部均衡布置各類用地,實現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功能多樣化,甚至一棟和幾棟建筑內也可以實現功能混合,以達到區域內功能的多樣性和社區內居民年齡、階層、文化和種族的多樣性。
3)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城市采取集中、緊湊的布局模式,能夠減輕對機動車的依賴,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節約資源消耗,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公共交通由于其運輸量大、能效高、占用停車面積少,受到緊湊城市理論的推崇。提倡公共交通,有利于空間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減少廢棄物排放量、降低社會成本、減少噪聲和空氣污染等,高比例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明顯降低了能耗,減輕了對大氣的污染,同時也使道路上的車流量減少,不易發生交通堵塞。
在城市住房緊張的困境下,限于我國舊城區可利用土地較少,居住空間拓展潛力有限。因此我國大型新建住區不得不另辟蹊徑,即跳出中心城區逐漸向城市邊緣拓展,這逐漸成為我國大城市住區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大量的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建成使用,對城市發展、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衍生出諸多問題,筆者整理如下。
2.1 城市無序蔓延,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快速城市化帶來城市無序蔓延擴張,土地浪費嚴重。尤其是目前許多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在規劃建設階段,不切實際,缺乏對周邊客觀需求和自身條件的清晰研究,盲目圈地、盲目開發、盲目擴張,致使許多大型住區發展問題重重。同時用地布局混亂,分散無序,粗放式城市用地擴張使大量的土地沒有得到高效緊湊的合理開發,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土地資源的一種浪費。
2.2 建設不同步,基礎設施缺乏
城市邊緣大型住區房價較低、環境優美,但周邊配套相對不足,如商業購物、學校、文化娛樂、醫療設施明顯滯后,其發展更多的依托于主城,呈現典型的“臥城”的特點。同時大多數郊區新建大型住區在建設時存在急于求成的現象,缺乏合理的規劃和成熟的市場運作,致使其發展后勁不足,缺乏可持續增長的動力。
2.3 城市交通擁堵,造成能源浪費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集聚的人口急速膨脹,許多大城市的常規交通方式難以滿足客運需求,加之近年來私家車的迅速增加,城區車流不暢、交通堵塞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由于城市邊緣大型住區位于城郊,距主城相對較遠,配套不足、就業機會較少等原因導致大量人群無奈往返于主城和城郊之間,無形中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壓力和環境污染。且目前我國大多城郊道路交通體系建設仍不完善,致使大多數居民抱怨交通不便,通勤時間較長等。
3.1 “高效集約”——土地集約利用、提高住區密度
首先,在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開發前期,對土地選址要多方考慮推敲,切合實際,與城市未來發展總體戰略一致,避免選址錯誤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等嚴重失誤,對因開發商的黑暗競爭或政府無計劃的寬松政策而進行的有損于城市結構的那些郊區新的大規模選址要嚴格加以限制,需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開發誘導。如制定建設面積、區域開發條件等一系列限制因素。其次,對批準供給的土地需嚴格確定其開發時序和基礎設施條件開發標準,防止隨意的“攤大餅”和土地無序蔓延,嚴格控制城市邊緣開發邊界線,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綠地。
同時,密度是衡量城市緊湊與否的一個重要特征。緊湊城市在空間形態上表現為高層建筑、高容積率。由于城市建成區苦于受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改造更新程度不大,開發者更鐘情于城郊“綠色地塊”,因此,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在規劃建設中在保證生活舒適方便、生態環境優美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提高住區的開發密度,從而盡可能地減少郊外新開發土地面積。如大倫敦政府(GLA)在《以實現緊湊型城市為目標的住宅供給》(2003年)的報告書中提出:通過采用根據地區不同特點規定戶數密度及復合功能的導入等手段,盡可能地實現城郊緊湊高密度的開發。
3.2 “復合活力”——功能復合多樣、完善基礎設施
緊湊城市理念下的高密度的城市除了人口的聚集之外,還需要功能的聚集。復合多樣性的功能聚集有助于減少居民不必要的出行,吸引人口聚集,從而實現城市的緊湊發展。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對各種配套設施需求也相應較高。但由于距市中心距離較遠,為減少不必要的穿城交通,應保證各種功能用地有效配置的同時各種功能能夠有機融合,從而增加城郊的生機和活力。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實現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在郊區前期開發和后期投入使用階段,政府和開發商應積極配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可以分時序、分階段重點完善城郊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新區的發展活力,促進城市緊湊可持續的發展。
3.3 “生態低碳”——公交優先發展、節約資源消耗
緊湊城市的理念主張限制小汽車的使用,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并圍繞公共交通組織用地布局,從而達到交通效率的最大化,進而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1)公交優先發展。城市邊緣大型住區距離市中心較遠,因此能否方便出行是衡量城市能否集中緊湊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緊湊城市發展道路需要依托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從而進一步的提高城市的集聚度,實現城市土地沿軌道公交線進行高強度混合開發,扭轉“攤大餅”的城市無序蔓延模式。2)倡導慢行交通。步行、騎自行車等慢行交通是一種健康環保、生態低碳的出行方式,目前備受眾多城市的青睞。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建設規模較大,且建設年代較晚,住區內部交通應自成體系,在區域內部可規劃專用的慢行道并與區域內的公共服務設施緊密聯系。例如,荷蘭Hauten城,自行車道和步行路是聯系城內居住和公共設施的主要方式,所有主要公共設施如學校、體育設施和圖書館都位于自行車路網上,而車行道卻在城市外圍。逐步提高的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比例明顯降低了能耗,減輕了對大氣的污染,同時也使道路上的車流量減少,不易發生交通堵塞。3)增加路網密度,完善交通網絡。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占地面積較大,百萬平方米的住宅區已非常普遍,這些大型住區基本都實行封閉管理,降低了郊區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建議大型住區的小區主路對外開放,實行小范圍的封閉住區管理方式,積極推進公共交通進住區,提高居民搭乘公共交通的方便性,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同時在更大區域內協調好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換乘,將短距離的慢行交通與大運量長距離的公共交通無縫銜接,讓居民愿意選擇步行出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發展的浪潮中,全國各大城市邊緣大型居住區的規劃建設方興未艾。其作為城市向外擴張的載體,與城市整體空間銜接、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引入緊湊城市理念,促使城市邊緣大型住區進行良好、有序、可持續的發展。
[1] [日]海道清信.緊湊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M].蘇利英,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英]詹克斯.緊縮城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M].周玉鵬,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 李保奇.基于緊湊城市理念的城市新區規劃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 姜志恒.基于精明增長理念的城市新區規劃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吳運法.城市邊緣大型住區問題及空間優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 蔣莉莉.城市空間緊湊布局模式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 谷 玥.基于緊湊城市理念的新城空間布局模式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 柏程豫.建設緊湊城市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10(4):5.
Inquiry on the city edge large-scale residential community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compact city concept
SUN Yin-li1LIU Yong-qiang2
(1.NanjingHuadongBuildingEngineeringDesignCo.,Ltd,Nanjing210009,China;2.JiangsuDongfangBuildingDesignCo.,Ltd,Nanjing210008,China)
Through illustrating compact city concept and core idea, combining with actual domestic edge city large-scale residential community conditions, the paper analyzes its major development problems. Start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by improving residential density, various functions by improving facilities, public transportation priority by saving energy consumption, it explores edge city large-scale residential community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pact city concept.
compact city, city edge, large-scale residential area
1009-6825(2014)34-0024-02
2014-09-24
孫銀莉(1975- ),女,建筑師; 劉永強(1974- ),男,高級建筑師
TU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