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萍
(云南昭通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云南昭通 657000)
試論環境條件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王應萍
(云南昭通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云南昭通 657000)
目前我國對動物疫病的防控主要采用強制免疫的方式,通過提高動物的免疫力及對病畜的捕殺,從而切斷傳染源,阻止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從而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養殖范圍的不斷擴大及養殖環境的逐漸惡化,環境條件在動物疫病防控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分析當下動物疫病防控策略及環境控制的必要性,指出疫病流行的原因,并提出動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對策,希望能與業內同行共同探討。
環境條件;動物疫病防控;對策
畜牧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動物疾病的主要誘發因素來自外界環境。因此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控制動物疾病的流行,保證畜牧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云南是山地地形,坡面較陡,由于地面的收縮容易對山坡的沙石造成引力,當然沒有雨水那是成不了災難的,但是云南處于印度洋邊陲(至少受其影響很大),同時也受太平洋夏季風的影響,雨水是十分充沛的,造成泥石流的因素也就具備的了。近幾年,我國對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非常重視,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了對動物疫病的防控。但本人在長期的實際工作中發現,加強對環境的治理工作,能更有效阻斷疫病的流行。
任何一種傳染病的出現和流行都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個部分,因此,對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也要從這三部分出發。目前我國對動物疫病的防控主要采用強制免疫的方式,通過對病畜的捕殺,從而切斷傳染源,防止病毒的進一步擴散,還可以提高動物的免疫力,從而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這樣的舉措在當時是起到一定的效果的,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防控措施已經不再適用,環境的作用日益重要。動物疫病防控對環境條件產生一定的依賴性。
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只要切斷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中的任一部分,就可以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起到一定的切斷作用。但是切斷任何一部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環境控制很好地避免了難于切斷這一難題。環境控制就是要通過生產的規范化、對易感動物進行隔離,改善養殖環境,防止病原的傳入從而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事實表明,環境控制對動物疫病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被證明為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國的養殖業所處的大環境已經受到高度的污染,病原微生物已經嚴重的侵入我國的生物大環境中,傳統的防控措施只是對預防和減少死亡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對預防感染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一些免疫不完全的牲畜正在經受著感染、發病和排毒的侵害。
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得到疫病流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農戶在一般情況下會選擇在1~4月進行補欄工作,存欄的動物以中小動物為主,自身免疫能力不高,而且由于幼崽經過長期運送以及飼養方式的變化,容易產生感冒、腹瀉等多種疾病。外來動物短期內數量迅速增加,加大了動物疫病的風險。隨著月份的增長,存欄動物逐漸長大,到7~10月時,由于氣溫升高,并且一些地區雨水不充足,便會導致疫病的發生。
(2)很多地區飼養環境不好,欄舍不高,并且欄舍通常建在地下室,通風狀況不好,光照明顯不足,欄舍內異常潮濕、悶熱。加上一些動物死亡后,沒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沒能進行充分的消毒工作,便會導致細菌的滋生,使得疫病傳播迅速。
(3)災害導致牲畜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自然災害如最近幾年昭通幾個縣發生的地震災害,例如,地震造成永善縣12個鄉鎮89個村(社區)851個村民小組18124戶71235人受災,地震因災直接損失達5.3億元;災害共造成32人受傷,其中,重傷5人,有2人傷情有所好轉;輕傷27人,有4人出院;民房倒塌581戶2498間,嚴重損壞3175戶13335間,一般損壞5716戶21456間,倒塌損壞畜廄1061間,75所中小學校不同程度受損。
(4)生產的無序化導致疫病傳播途徑的復雜化。由于相關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對動物疫病防控沒有正確的認識,防范觀念不夠,消毒程序不正確、不徹底,將病死動物的尸體隨意丟棄,或者低價賣給收購人員,導致病原擴散。一些地區養殖密度過大,設備的防疫條件不達標準水平,導致疫病迅速大面積的傳播。還可能會存在物流時間過長,交易過于頻繁,從而擴大了疫病的傳播范圍。一些地區經費不足,診斷技術、設備相對落后,一些動物在發病之后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從而導致了疫病的傳播。
“有疫不擴散,無疫不傳入”是養殖環境控制的基本原則,此原則就是要對病原進行減量,同時切斷傳染源。在實際的控制過程中,除了做好小范圍環境的控制工作,也要加強對養殖大環境的環境控制,從而實現綜合治理的目的。
3.1 科學選址,合理布局
應當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養殖場地的選擇,避免將養殖產地建在交通擁堵、人員集中的地區,盡量避免選擇環境對動物防疫造成影響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山區等偏遠地方是較為理想的選址地點。場地周圍要設有隔離區、隔離墻以及綠化帶,要做好養殖場門口的消毒工作,設立專門的消毒室,要區分生活區域和生產區域,將各個房間按照功能進行劃分,形成隔離的空間,同時,欄舍的設立應當遠離生產區域,應當做好防鼠、防蟲工作。生產區域的垃圾處理系統應當完善,要對場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
3.2 根據飼養環境選取大小合適的牲畜
不同大小、不同種類的牲畜對環境有著不同的要求,對環境溫度變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生產性能通常與品種的抗逆性相對,生產性能好的品種往往抗逆性較差,對溫度的要求就越高,體表面積越大的牲畜,熱量散失的越嚴重。對環境要求較高的牲畜不能在條件不好的散養戶進行飼養。總之,要根據動物的生活習性選擇適宜的飼養環境。
3.3 對飼養環境進行改善
飼養牲畜的欄舍應當建在通風良好,光照較為充足的地方。在夏季,應當做好降溫工作,避免牲畜由于高溫從而產生中暑的現象。要保證欄舍通風狀況良好,保證牲畜的飲用水清潔,不能進行小范圍大數量的飼養活動,按照季節,對飼養周期進行及時調整。冬季欄舍應當做好保溫工作,避免溫度驟降給牲畜帶來不適的感覺,增加欄舍內墊草的厚度,比如很多農戶將生姜水和土霉素混合后給豬仔服用,有效的降低了豬仔患腸胃疾病的概率。要堅持健康養殖的相關理念,重視環境對飼養的重要性,控制好養殖的規模,適當擴大空間,并要采用相關的技術做好防暑保暖工作,并做好牲畜代謝物的處理工作,從而改善飼養環境。
3.4 定期對欄舍衛生進行清掃,做好疫病監測工作
應當對牲畜的飼養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嚴把消毒關,對牲畜的欄舍環境進行定期清掃,對牲畜的糞便進行及時處理,同時欄舍周圍的環境工作同樣非常重要,要對其進行消毒,從而達到抑制疫病流行的目的。飼養員需要每天對畜群的排泄、飲食等情況進行檢查,對發現不適的牲畜做到及時隔離并進行相關治療。要嚴格做好檢查工作,對發生嚴重疫病的動物進行及時處置,并及時上報。對一般疫病的動物要做好用藥工作,從根本上提高動物對疾病的免疫力。
3.5 加大相關的宣傳工作,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要加大相關的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全體人員對動物疫病防控的正確意識,認識到環境控制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不能盲目重視發展,輕視管理的重要作用,要尊重自然規律,呼吁大家都參與到動物疫病防控的工作中來,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并對工作人員的從業行為進行規范。對一些實際效果良好的養殖技術進行大力宣傳、推廣工作,對一些有發展前景但資金不足的養殖戶,國家應當采取相關措施,給予一定的幫助。此外,還要建立、完善各項公章制度,并認真落實,對可能造成感染的外界病原微生物做到及時切斷工作,必要時采用封閉式生產的方式。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在環境方面不明確、沒有實際可操作性及重點不突出的地方進行重新確立,對一些違法企業進行嚴肅處理。要切實發揮法律的強制力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凈化養殖的法律環境。
3.6 做好自然災害發生的相關工作
自然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好相關人員做好搶險工作,對養殖場的設施、各種場地進行評估工作,并且形成風險評估報告,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做好救援工作。要對自然災害導致的各個場地的致病微生物,做好消毒處理。要對發生自然災害的動物病原微生物進行定期取樣監測,并對動物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狀態進行監控,同時做好風險評估工作,掌握好動物病原微生物變化,為受災地區的未來決策提供相關的依據。
傳染源在疫病的傳播中不能徹底消滅,隨著傳播方式的復雜化,傳統的防控措施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實踐證明,只有從提高動物免疫力出發,加強對養殖環境的治理,降低病原的傳播速度,才能更好實現動物疫病的防控。環境的控制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思想,做好科研工作,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抓好細節,采用多種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才能從根本上對動物疫病的防控起到良好的效果。
[1] 許丹.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下對豬疫病防控的影響[J].飼料與畜牧·規模養豬,2013,10(9):16-17.
[2] 林旭光.環境和飼養管理對畜禽疫病防控的影響[J].今日畜牧獸醫,2013,11(7):12-13.
[3] 秦雪敏.環境和飼養管理對豬病防控的影響[J].新農業,2014,15(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