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再萍
(云南省蒙自市文瀾鎮畜牧獸醫站,云南蒙自 661100)
雛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與防制
繆再萍
(云南省蒙自市文瀾鎮畜牧獸醫站,云南蒙自 661100)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巴氏桿菌引發的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以運動失調、鼻分泌物增多,廣泛性纖維素性滲出和頭頸震顫為特征。肉鴨發病率和死亡率軍保持著較高的比例,給養鴨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危害著養鴨生產業。
鴨傳染性漿膜炎;診斷;防制;措施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養鴨場一旦傳入本病,病原即在發病鴨場持續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鴨感染發病,且難以撲滅,是當前危害養鴨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我縣某養鴨場2013年9月曾發生一起14日齡幼鴨臨床表現死亡突然,發病急的疫情,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及實驗室診斷后確診為鴨傳染性漿膜炎。
該發病的肉鴨飼養場位于我縣外郊,2013年9月12日從外地購入2300只4日齡的肉鴨,飼養與大約40m2的房舍內,飼養至10日齡時,發現部分幼鴨精神沉郁、走路腿軟,發顫、采食量比前幾日明顯下降,當天下午就有肉鴨死亡,次日,發病肉鴨數量增加,并伴有死鴨出現,上午死亡34只,至夜間10點左右又死亡45只。戶主感覺病情嚴重發病第三日急求診我站,經綜合方法最后確診為確診為鴨傳染性漿膜炎即巴氏桿菌感染,隨采取有效治療方法,對鴨舍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用0.33%土霉素、200ppm林可霉素拌飼交替10d,11d后病情有效控制,該次疫情總計有431只幼鴨發病死亡,死亡率達18.7%,造成了不行的經濟損失。
發病鴨精神木訥沉郁,常獨自立群呆立,食欲減少,縮頸嗜眠、喙無力觸地、兩肢軟弱呈下垂,喜趴、行動遲緩,嚴重者出現共濟失調,食欲廢絕。眼睛有泌出漿液或粘液性分泌物,并粘沾于兩眼周圍羽毛。鼻孔有漿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結痂堵塞鼻孔,出現噴嚏、甩頭、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病鴨排出黃綠色或黃白色的稀薄糞便;病鴨存在運動障礙,不能正常站立,站立時出現前俯后仰、腳板外撇,行動困難,最終嘴觸地爬行或仰臥。頻死期時會出現搖頭、點頭、背脖,兩腿伸直呈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隨后出現全省痙攣抽搐而死亡。整個發病期大約在1~3d,存活著發育不良,體型消瘦,經濟價值不大。
對剛剛死亡的雛鴨進行解剖,可見死亡的雛鴨肝臟發生實質性病變,肝臟呈土黃色質脆易碎,在肝臟、心臟、氣囊等多處部位有白色或黃褐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并難以剝離。膽囊腫大充盈并伴有斑駁狀充血、出血點。稍腫,臟器表面附著纖維膜。腸道黏膜彌漫性出血,整個身體出血敗血癥。腦有神經癥狀的慢性病例腦膜充血,水腫和小點出血。
4.1 病原菌分離
無菌條件下取肝、脾等病變材料,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麥康凱瓊脂及s.s瓊脂平板上,37℃恒溫培養48h,無細菌生長;同樣的病變材料接種于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置蠟燭缸內培養24~48h后可見有表面光滑,稍突起,圓形呈奶油狀,直徑1~1.5mm的菌落。
4.2 涂片鏡檢
菌落革蘭氏染色,可見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無芽孢,不運動。純培養涂片,經瑞氏染色,可見部分菌體為兩端濃染。
4.3 生化試驗
純培養做生化試驗,結果對葡萄糖、麥芽糖、果糖、半乳糖、乳糖、蔗糖、出梨醇、甘露醇均不發酵;靛基質試驗、甲基紅、硝酸鹽還原試驗、硫化氫試驗陰性;液化明膠和過氧化氫酶試驗陽性。
4.4 藥物敏感試驗
該菌對土霉素、林可霉素、先鋒霉素高敏;對喹乙醇、青霉素、慶大霉素中敏;對氟派酸、環丙殺星、恩諾殺星不敏感。
5.1 加強飼養管理
要有良好的育雛設備,要有合理的飼養密度,改善飼養環境條件。鴨舍通風良好,勤換墊草,防止潮濕,每天清理一次糞便,然后用0.4%過氧乙酸帶鴨消毒;池水應勤換,盡量做到一天一換,并用1:200抗毒威消毒水池;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飼料,以提高雛鴨的抗病能力,病鴨污染過的場地、用具等可用1%的百毒殺進行消毒。
5.2 藥物防治
病健鴨分群,健康鴨用5%恩諾沙星飲水,連用3~5d,可預防本病的發生。病鴨用土霉素拌料(按0.04%混于料中),同時用5%恩諾沙星飲水連用5d,結果治愈率達90%。
(1)搞好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鴨舍通風、干燥、溫暖,地面育雛時勤換墊料,飼料槽、飲水器要保持清潔、干凈,定期清洗、消毒。
(2)根據不同生長時期使用不同階段的優質飼料,同時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提高機體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