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方 李炳蘭 李張明
(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動物疫病防制組,云南大理 671600)
淺談仔豬下痢因素及防制
鄭朝方 李炳蘭 李張明
(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動物疫病防制組,云南大理 671600)
環境和飼養管理的原因
(1)喂給母豬的飼料是變質發霉的,或是營養不全的,或是突然改變了飼料配方。這不僅對仔豬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而且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發生下痢。
(2)仔豬飼料調配不當,引起消化不良而發生下痢。30日齡以上的哺乳仔豬,需要從外界攝取大量富有營養的飼料以滿足其需要;如果供應不及時,或飼料質量差,配制不當,仔豬往往發生異食現象而招致胃腸疾病引起下痢。
(3)初生仔豬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因為產房寒冷、潮濕、受冷風侵襲,容易感冒而招致下痢。環境溫度或氣候突然變化,或突然改變環境或操作方法,都會引起仔豬應激,因此不宜在此些情況下給仔豬斷奶、轉換環境和更換飼料。
(4)仔豬食槽或飲水器不清潔、產房和仔豬欄不干凈、環境條件差(通風不良,氨氣重)。在分娩欄內傳染疾病,這是造成連續出現下痢的一個主要因素,細菌通過對豬的感染會使它的毒力不斷增強。在連續分娩的情況下,則能使仔豬一出生即受感染。所以分娩欄必須在母、仔都調出以后,要認真、嚴格、徹底的進行沖洗消毒,并空圈數天方可調入另外的臨產母豬。
(1)大腸桿菌病:它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流行廣,發病率高,危害嚴重常引起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初生5d內的仔豬,由于飼養管理和設備的影響,大腸桿菌迅速在腸道內繁殖、致使仔豬排出具有特殊氣味的乳白色、灰白色或青白色糊狀軟便為特征,有時可見吐奶的白痢和帶有腥臭味和黃色糊狀軟便或黃色半透明稀便為特征的黃痢,嚴重時有脫水現象。
防治:仔豬發生黃痢,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仔豬白痢,除對癥治療外,還需給予抗菌素或磺胺藥物治療。還采取下列預防措施:搞好衛生措施。減少病菌的滋生繁殖,注意產房設備,通風防潮,保持干燥;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增強仔豬的抵抗力。注意種畜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有助于生產健康的小豬和提供充足的初乳還應給予足夠的保溫環境;給母豬接種疫苗,提高乳汁中的抗病力。
(2)豬梭菌性腸炎(又稱仔豬紅痢)其病原體為C型產氣夾膜梭菌。主要發生于初生一周內的仔豬,由于病豬的糞便污染了豬圈、環境、土壤、乳頭等處,仔豬感染后,1d內開始沿后肢流出血樣稀糞,發生腸壞死,體質衰弱、虛脫發病快,急性者病程為兩天,常在出生后第3d死亡。
防治:由于本病的病程短,用藥治療效果不好,多為預防為主。必要時可試用抗生素、磺咹類藥物。加強飼養管理,對豬舍,周圍環境經常進行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特別是產房、用具和母豬奶頭等的消毒,以減少本病的發生和傳播。同時對產前的母豬進行免疫注射。
(3)豬痢疾(也稱血痢)。是一種腸道傳染病,常發生于8~14周齡的豬仔,病豬的糞便污染環境、水源而發生滲出性、出血性及壞死性炎癥,病豬排出的糞便惡臭,松散,含有血液與粘液,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經濟損失較大。
防治:感染血痢的病豬,需要用維吉尼霉素,林可霉素等作預防治療;良好的飼養管理具有特殊意義。土霉素、氯霉素、新霉素與飼料混合用藥,有一定療效。
(4)傳染性胃腸炎。該病多在冬季流行,以嘔吐、嚴重腹瀉和失水為特征。10日齡的仔豬死亡率最高,較大的或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
防治:一般藥物治療無效。死因是饑餓和脫水后酸中毒。重視預防細菌性并發癥要不斷的供給清潔、充足的飲水,或進行補液;重視分娩前的母豬,遠離受污染的產房飼養;產后的仔豬,及時吸吮足夠的初乳,徹底清潔消毒豬舍。
(5)豬流行腹瀉。本病由豬流行性腹瀉引起的,是一種腸道性傳染病。病豬體溫正常,精神沉郁,無食欲、嘔吐、腹瀉,呈灰黃色或灰色稀糞,脫水。年齡小的病狀越重。一周內的仔豬,腹瀉后2~4d,因失水,消瘦而死亡。
防治:無有效藥物治療,良好的管理是控制本病的措施。
防治:無理想疫苗。抗生素及其他藥物的療效不顯著。
(6)豬副傷寒。是由豬霍亂桿菌,豬傷寒桿菌所引起仔豬的一種條件性傳染病。急性者為敗血性病,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在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母豬缺乳,氣候突變、受涼、長途運輸等使1至4月齡內發生較多。多發多雨潮濕的季節,體溫升高、精神不振、不食。急性者后期有下痢,呼吸困難。耳根、胸、腹的皮膚有紫紅色斑點。腹瀉,糞呈淡黃色或綠色。在后期皮膚出現彌漫性濕疹。病程2致3周左右。
防治:土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痢特靈、磺胺類藥有一定療效;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因素,防止病菌擴散,采用添加抗生素飼料;進行豬傷寒疫苗預防注射;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工作。
仔豬發生下痢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的,但與飼料和飼養管理關系密切。決不可單純依靠藥物治療,還必需采取下列綜合性的措施防制效果才顯著。
(1)加強管理。注意母豬產前產后的營養,加強飼養和管理,保持具有中上等營養程度,切忌妊娠母豬過肥、過瘦。母豬的健康體質是胎兒發育良好、出生后體質健壯、產后乳汁充足的保證和防治仔豬下痢的基本措施。
(2)防潮保暖。冬季和早春是仔豬最容易發生下痢的季節。因此,控制產房具的溫、濕度,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和豬場環境的衛生。
(3)清潔消毒。細菌性的、病毒性的或寄生蟲引起的仔豬下痢,可相互傳染,一經發現,應及時檢查畜群,進行隔離,清掃糞便,徹底消毒豬舍,以防疫病擴散。
(4)適時補飼。仔豬出生后7~10d左右,可在喂給補助飼料同時喂給清潔飲水和銅、鐵等微量元素,保證仔豬獲得豐富的營養,鍛煉消化機能,增加胃酸的分泌。
(5)增加運動。有條件的養豬場每天應有一定的時間放牧運動,可增強仔豬體質,促進生長,預防疾病對防止仔豬下利有好處。
(6)加強免疫。根據傳染病發生情況對仔豬進行豬瘟、豬丹毒、仔豬副傷寒等疫苗的免疫和母豬進行傳染性胃腸炎、梭菌、大腸桿菌疫苗免疫。這是一個節約成本而有效的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