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瑩
(山西久一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6)
“十二五”之初太原民營區按照太原市委、市政府要求選址建設太原工業新區,并使之成為太原市建設一流新興產業基地和一流自主創新基地的重要載體。新區位于陽曲縣境內,北起北洛陰,南至石太高速鐵路,西起大運高速公路,東至東黃水鎮,規劃面積57 km2,其核心區位于陽曲縣城南端的青龍片區,規劃建設用地約7.0 km2。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以及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鎮體系框架的形成,該區域所面臨的發展背景以及陽曲縣未來的發展戰略均已發生重大改變,因而青龍片區的用地權屬可能也面臨重新劃定的問題,是繼續劃歸民營園區所屬的太原工業新區還是重新劃歸陽曲縣也成了民營區與陽曲縣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的焦點。
隨著太原市都市圈的構建,太原市都市區的核心地位愈加強化,而陽曲縣作為太原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承擔的區域功能也將面臨重新定位。陽曲縣城將不再簡單以“太原市北部工業組團”的形式存在,而是向綜合服務型職能轉變,將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與晉中市區、清徐縣城及太原中心城區共同組成太原都市圈的發展核心,共同承擔對區域城鎮發展的帶動作用。而根據規模效益理論,一個城市要想實現合理的社會效益必須要具備一定規模作為支撐,否則難以形成區域影響力。陽曲縣城現狀人口規模僅4.3萬人,總用地也僅為4.8 km2,就現狀規模而言,僅僅是一個小城鎮的規模,遠遠沒有達到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規模水平,更難以實現在太原都市圈范圍內對區域城鎮發展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另外,與太原都市區的另外兩個重要組團——晉中市區及清徐縣城相比,陽曲縣城的規模與二者存在數量級的差距?,F狀晉中市區人口規模40.6萬人,總用地36.7 km2,清徐縣城總人口9.3萬人,總用地8.4 km2。由此可見,陽曲縣城若想實現與晉中市區及清徐縣城同等的區域地位、承擔同樣的區域職能,則必須在規模上獲得極大跨越。與此同時,太原工業新區及總占地50 km2的太原市轉型發展產業園區的進駐,也迫切要求陽曲縣城在短期內實現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迅速提升。
因此,陽曲縣城有必要適當拓展其用地規模,以承載區域內人口的集聚,實現其規模效益最大化,形成一定的區域影響力,最終發展成為區域的綜合服務中心。
陽曲縣城屬于典型的黃土臺塬、河谷地貌,現狀用地主要分布在108國道以東、城東路以南、北同蒲鐵路以西地區,受大運公路、北同蒲鐵路及縣城周邊三條溝壑的阻隔,縣城多年來主要的用地擴展一直局限在由大運路和北同蒲鐵路圍合的三角形臺地之內,東部跨過北同蒲鐵路、西部跨越大運公路僅有少量村莊用地及零星的工礦點用地分布,縣城用地十分局促。由于缺少合理的用地拓展空間,舊城改造等城市擴容提質行動的實施極為艱難與緩慢,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始終很難高水平實現。
目前,陽曲縣城若向東發展則需要跨越鐵路,縣委縣城府也曾積極嘗試,但由于下穿或上跨鐵路存在較高的技術要求與條件限制,在經過與鐵路技術部門多次研究討論后,結合陽曲縣城的現狀建設條件,近期僅有北閣街一條道路可以實現下穿,成為溝通鐵路東部區域與舊城的聯系通道,因此,即使以此為依托向鐵路東部拓展,未來的交通組織也是難以解決的重要限制因素。縣城向北,沿大運公路與縣城距離最近,且具備一定條件可以成為城市功能組團的居民點為城晉驛村,但二者之間距離3.5 km,且現狀除大運公路外,無任何相互聯系、可以共享的基礎設施與社會服務設施,二者之間除行政聯系外,其他相互關系極為微弱,因此,近期向北拓展成功的實施難度極大,若想實現,則需要極大的財力、人力、物力等投入,而就目前陽曲縣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其可能性不大??h城向西跨越大運公路雖有一定空間,但緊鄰楊興河谷,大面積的用地僅能作為生態用地使用,難以實現城市用地功能拓展,且跨越楊興河谷后直接面臨大運高速公路阻隔,使得本來就較為局促的可利用土地越加顯得稀少。縣城向南,北同蒲鐵路與大運高速公路之間尚有大片土地可用,雖然也溝壑縱橫,用地條件一般,但可以擺脫跨越鐵路及高速公路阻隔等技術要求較高的限制因素,可極大地降低近期實施的難度與投資成本。而且,現實情況也表明,陽曲縣城向南拓展的可行性要遠大于其他三個方向:近年來陽曲縣城已經在縣城南部建設了占地66.7 hm2的陽曲公園,投資1.3億元、占地3 000余畝的青龍古鎮開發也已接近尾聲,二者也將成為一南一北帶動此區域快速崛起的龍頭。
綜上所述,向南拓展將成為近期陽曲縣城實現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綜合承載能力的首選。
根據《太原工業新區總體規劃》(2007-2020)確定太原工業新區的功能定位,其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主要發展方向應以工業示范基地為主,不應該強化其核心區組團確定的“高品質、低密度住宅,綜合商業及總部辦公”等綜合服務職能,應避免工業區“社區化”現象的發生。而且根據《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國土資發[2008]24號(以下簡稱“《控制指標》”),工業項目配建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等生產輔助設施的用地面積不得超過工業項目總用地面積的7%,而太原工業新區規劃確定的核心區組團僅有少量的工業用地,比例僅占核心區組團總用地的10.9%,大量的用地用于規劃建設高檔住宅區、總部培訓基地及大型綜合型商業區等的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另外太原工業新區的工業組團與陽曲縣城的距離僅1.2 km2,其生活服務等配套功能完全可以依托陽曲縣城來實現,尚無必要大面積的服務配套設施用地。
核心區組團現狀總用地面積約6.7 km2,綜合分析各方面發展條件可見,此區域并不是工業用地的絕佳之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用地條件來看,此區域地處楊興河谷,沖溝發育,溝壑縱橫,且大多為高差較大的近乎直立的土坎,根據測算,區域內此類用地面積占總用地的比例高達45%。而工業用地的適用坡度為0.5%~2%,即要求場地坡度要相對平緩。因此,即使選擇此區域為工業用地,則需要大量的工程處理,投資成本大大增加,且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破壞。但對于居住等非工業建筑而言,其適用坡度為0.3%~10%,對地形的要求則相對寬泛,可以依山就勢,且這種溝谷地形利于景觀環境的打造,既可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還可通過這種獨特的地形實現小區景觀品質的提升,由此也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此區域的生態環境。
2)從環境條件來看,此區域為太原市上蘭村水源地重要補給區,位于太原市泉域重點保護區范圍內。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地下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禁止建設化工、電鍍、皮革、造紙、制漿、冶煉、放射性、印染、染料、煉焦、煉油及其他有嚴重污染的企業。而根據民營園區提供的啟動區入駐企業名單,所有企業均不屬于一類工業范疇(居住和公共設施等環境基本無干擾和污染的工業。如電子工業、縫紉工業工藝品制造工業等),均難以滿足《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的相關要求。另外,此區域地處楊興河河谷,生態環境優良,適合進行充分利用,打造休閑、會展、高品質住區等對景觀環境品質要求較高、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業態類型。
3)從現狀建設條件來看,核心區范圍內的現狀建設用地規模190.4 hm2,其中居住用地 9.2 hm2、商業用地 1.6 hm2、工業用地44.1 hm2、中小學用地 2.3 hm2、公共綠地 66.7 hm2、文物古跡用地14.6 hm2、村莊建設用地51.9 hm2??梢姡舸藚^域重新規劃建設,大量的拆遷則不可避免。
若將核心區用地劃歸太原工業新區管理,則二者很難明確清晰的管理界線,主要難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核心區組團北側用地邊界與現狀縣城用地僅一路之隔(大運公路),二者并不是完全獨立的用地單元,且現狀大運路西側用地承擔著陽曲縣城相當大一部分行政辦公及公共活動等職能,同時,多年來此區域在行政管理及交通聯系等各方面均與縣城始終保持密切聯系,若劃歸太原工業新區管理,則很難順利實現管理與服務對象的轉換。
2)現狀大運路西側用地多年來始終為陽曲縣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城所有的水、暖、電、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均已經覆蓋此區域,若將此區域劃歸太原工業新區,暫且不論陽曲縣城對現狀所有設施的投資,僅此區域用戶的設施使用管理就很難實現順利對接。
3)截至目前,陽曲縣城已在核心區組團用地范圍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進行了大量的建設。如:陽曲公園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青龍古鎮的開發運營也已步入正軌……現若將核心區組團用地劃歸太原工業新區,則意味著陽曲縣在經濟條件極為薄弱的情況下,集全縣之力打造的兩個重點工程拱手相讓,于情于理都顯得極為不妥。另外,陽曲公園為陽曲縣城目前唯一的一個供市民游憩、休閑的綜合性公園,一旦劃歸太原工業新區,陽曲縣城則又重新回到全城無大面積綜合性公共綠地的尷尬境地,剛剛加冕的“省級園林縣城”的桂冠也隨即變得有名無實。但是,若陽曲繼續保持對諸如上述用地的管理,則太原工業新區核心區區域內的管理界線則會變得相當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