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新,李玉仲,史秀惠
(1.平陰黃河河務局,山東濟南 250400;2.平陰縣水務局,山東濟南 250000)
平陰縣黃河灘區水利建設探討
王科新1,李玉仲2,史秀惠1
(1.平陰黃河河務局,山東濟南 250400;2.平陰縣水務局,山東濟南 250000)
通過分析黃河灘區水利建設面臨的問題,提出在灘區合理分區的基礎上盡快啟動新一期黃河下游灘區水利建設,促進灘區經濟發展,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建議。
平陰縣;黃河灘區;水利建設;探討
平陰縣黃河灘區位于濟南市上游,河道長40 km,無堤防,灘區寬度在0.5~5 km之間,橫比降約為1/800;灘區總面積162.68 km2,其中耕地面積89.4 km2,最大蓄滯洪能力為7.15億m3,是黃河下游最大的蓄滯洪灘區之一。平陰縣黃河河道內現有控導工程12處,壩岸138段,工程長度12.62 km;這些工程與延伸到河岸的5座山頭相依托,構成了基本穩定的防洪工程體系。生產堤主要分布在老灘與嫩灘分界處,低洼處比當地灘面高出0.5~1.0 m,可防御艾山站5 000 m3/s的洪水。1988—1997年,黃委連續組織實施了黃河下游第一、二、三期灘區水利建設,建設內容主要為房臺、灌溉、排水、生產道路4類工程。三期灘區水利建設完成后,當地政府也投資恢復或新建了一些灌溉設施,雖在灘區局部發揮了一定效益,但無法徹底解決灘區土地“旱能澆、澇能排”的問題。
1.1 生產堤是否保留
生產堤是否保留的問題爭議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堤的存在,使本應自然漫灘落淤的洪水約束在主槽內,泥沙只能在生產堤內淤積,加劇灘區原本槽高、灘低、山根洼的不利局勢,導致河道排洪能力降低,洪水威脅增大;但若沒有生產堤,灘區則會頻繁漫灘受災。
1.2 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灘區農業產業結構出現了重大調整,平陰灘區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比較成熟的是栽植玫瑰花與種植核桃樹;養殖業受奶業的帶動,從傳統的家畜養殖轉變為大規模奶牛養殖。通過幾年的運行,種植、養殖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但同樣是農田,產業結構的不同對水利設施的需求不同,效益分配也不同,這對灘區水利建設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1.3 灘區安全建設
平陰灘區涉及117個村。其中105個村10.4萬人靠近山丘居住,群眾房屋受地形限制,差異較大,其中70%的房屋高程不能滿足安全設防標準;同時由于缺少規劃,群眾房屋布局凌亂,進出道路曲折,村莊缺少綠化、美化,村容村貌落后。另有12個村0.93萬人居住在灘內,除2005年灘區安全建設已解決8個村群眾的安全避洪問題外,現仍有4個村在洪水來臨時需進行外遷安置。其避洪措施主要是自發或國家幫助修建的房臺,這些房臺沒有統一的標準,尺寸大小、高低各異,布局散亂,單體性強,占地面積大。
1.4 水利設施建設
引黃灌溉方面,主要存在工程體系不完善、設施不配套、渠系老化、灌溉效率低等問題。遇旱災嚴重的年份,灘區大部分土地因得不到及時灌溉而造成減產,甚至出現無法耕種的現象;另外,灘區僅靠引黃灌溉的單一模式已不能適應因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用水新需求。目前,灘區水利工程建設已經成為灘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制約因素。
1.5 水利工程的權屬及管理
灘區現有的水利工程由于建設資金來源渠道不同,造成其權屬、管理方式也不相同。除個別揚水站、灌溉渠道的權屬和管理直接歸鄉鎮水利站外,大部分水利設施的權屬和管理歸當地村集體管理;這種權屬的性質及管理模式不利于統一協調,尤其是出現大面積旱澇災害時,工作難以協調。
2.1 對灘區進行分類管理
在確保不影響黃河下游防汛需要的前提下,通過充分利用現有的防洪工程體系,合理確定生產堤的位置以及行洪區和蓄滯洪區的劃分,是灘區分區治理的關鍵。據分析,“96·8”洪水前存在的生產堤與現有控導工程、伸入河中的5座山頭連線范圍內的灘地作為行洪區是合理的,其有效設防水位為防御艾山站5 000 m3/s的洪水。根據統計資料,自1983年以來,未發生過洪水越過生產堤造成大水漫灘的現象,因此將上述工程體系范圍內灘地劃分為行洪區是可靠的。
2.2 灘區安全工程與新農村建設
目前,開展灘區安全工程建設不僅要考慮群眾的安全避洪問題,更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考慮灘區群眾搬遷后的“宜居”問題。平陰縣開展灘區安全工程與新農村建設,應充分利用灘區右側的山地、丘陵資源,依山淤筑大村臺、合村連片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依據當地政府新農村建設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合理確定合村并點的數目,有利于集約土地、文教、衛生及各種公共資源。同時依山修建大村臺,與在灘內淤筑同等高程的房臺相比,可節約30%~40%左右的工程投資,并節約大量基本農田。
2.3 灘區水利工程建設
1)灌溉工程建設。一是生產堤內灘地,可用于種植的耕地約為2.7 km2,占整個灘區土地的3%。灘地寬度在50~200 m之間,主要是在冬季種植小麥。由于這部分土地受伏汛影響經常受災,因此無需進行永久性水利設施建設,可采取小白龍直接引黃進行灌溉的方式。二是生產堤至山根洼地,約為84.9 km2,占整個灘區土地的95%,是灘區群眾主要的種植和養殖區域。鑒于這些灌溉工程缺少整體規劃,今后開展灘區水利工程建設,應首先進行整體規劃,在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的基礎上,對提水站、干渠進行改擴建,對支渠進行完善,確保發生旱災時這部分耕地在有效期內可得到及時灌溉。三是灘區安全淹沒線以下山坡地,約為1.8 km2,占整個灘區土地的2%,受地形限制引黃灌溉難以到達,基本是靠天吃飯。目前經過當地林業部門引導,主要種植耐旱的核桃樹,全年需水量較少;這部分耕地可根據地質條件,在山根處修建深井、砂管井或無砂混凝土大口井并配套管道工程和蓄水池工程相結合的灌溉方式。
2)排澇工程建設。排澇工程建設方面,應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在灘區排澇方面的積極作用。工程右側,可采取增加工程排澇閘數量、降低排澇閘底高程及疏通灘區排澇溝的方式解決排澇問題;工程左側,可通過采取疏通排澇溝、維修排澇站、更新排澇設備的方式解決。
2.4 水利工程權屬及管理
對于灘區內在引黃灌溉、排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永久性工程設施,其權屬應收歸鄉鎮(街道辦事處)所有,具體管理使用由其所屬的水利站實施,這樣既便于統一協調管理,又節省管理費用。對于采取地下水,控制灌溉面積小的深井、砂管井或無砂混凝土大口井及配套工程,可交由當地村委會或生產小隊管理使用,便于群眾隨時使用。同時,對于上述水利工程設施應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嚴禁群眾亂懇亂植;并安排維修和養護費用,確保工程完整。
平陰黃河灘區問題的存在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而治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及當地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目前,隨著小浪底水庫的投入運用和下游控導工程的逐步完善,人為控制洪水和河勢變化的能力大大增強,洪水漫灘的概率將大大減小;根據平陰縣黃河灘區現狀,通過調查研究對灘區進行合理分區,并在分區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灘區安全工程、水利工程建設以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解決灘區群眾“安居與樂業”的問題是當地人民政府和群眾的愿望,也符合當前國家發展民生水利的要求。
(責任編輯 崔春梅)
F426.91
B
1009-6159(2014)-11-0054-02
王科新(1974—),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