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紅,張毅
(1.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濟南 250032;2.天橋區黃河河務局,山東濟南 250032)
黃河與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芻議
孫繼紅1,張毅2
(1.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濟南 250032;2.天橋區黃河河務局,山東濟南 250032)
介紹了黃河濟南段的現狀及黃河對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并針對黃河與濟南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濟南市;黃河;水生態文明;水文化
黃河現行河道總的特點是上寬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目前平槽流量4 000 m3/s左右。濟南河段處于窄河段上端卡口,是山東黃河的咽喉河段,也是防洪防凌的重點河段。由于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河床普遍高于地面4~6 m,洪水依靠兩岸堤防擋御。濟南濼口河段設計防洪水位,比市區工人新村地面高11 m多,防洪壓力較大。在濟南河段匯入的支流,自上而下主要有浪溪河、玉岱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和玉符河,流域面積1 973.2 km2。這些,都給黃河濟南段的防洪帶來考驗。
治黃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綜合整治,黃河下游大堤進行了4次加高,特別是從2002年開始,濟南黃河實施了標準化堤防建設,先后投入資金4.33億元,槐蔭、天橋、歷城三區范圍內66.55 km的堤防實現了標準化。連續實施了18次調水調沙,黃河濟南段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由此前的1 800 m3/s恢復到4 100 m3/s,主河槽平均刷深達1.32 m。小浪底水庫的建成運用,黃河防洪工程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下游防洪形勢明顯改善,花園口22 000 m3/s(相應濼口流量11 000 m3/s)洪峰流量由百年一遇降到千年一遇。
1.1 黃河水是濟南水生態建設重要的客水資源
濟南雖以泉水眾多而聞名天下,但卻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7,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近年來,引黃保泉的實施加大了引用黃河水的力度,濟南市地下水與地表水的供水比例由過去的7∶3調整至目前的3∶7。據統計,1990—2013年濟南黃河引水總量為104.18億m3,其中農業生產用水74.87萬m3,城市用水僅為29.31萬m3;而2009—2013年,濟南黃河引水總量為26.5億m3,其中農業生產12.75億m3,工業及城鎮生活13.75億m3(其中玉清湖、鵲山2座引黃調蓄水庫引水量達13.23億m3)。黃河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對緩解濟南市供水緊張和恢復泉涌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學調度黃河水資源,滿足了濟南市城市、生態發展用水需求和農業用水急需,為濟南市糧食增長和泉水持續噴涌做出了積極貢獻。
1.2 黃河水與濟南東部城區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濟南市城區供水主要來自西部和北部的黃河水,東部因缺少水源一直是供水難區,目前東部生活用水25萬m3/d,缺水達10萬m3/d。隨著濟南市東部住宅項目的不斷開發和企業的發展,東部城區的供水緊張狀況日益突出。2013-10開始,東部城區城市供水唯一的地表水源——狼貓山水庫進行整修加固,供水暫停,只能依靠“西水東調”等措施進行緩解,將玉清湖和鵲山水庫的水采取逐級加壓的方式向東部供水。
為解決東部城區的用水問題,濟南市政公用部門正在規劃東區水廠。東區水廠主要依靠東聯供水的黃河水,一期工程預計2015年完工,每天可供水10萬m3。為使東部城區缺水的現狀得到徹底解決,相關部門正在考慮在東部地區選址新建一座引黃調蓄水庫,調蓄能力達40萬~50萬m3/d。
1.3 黃河文化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內在支持
依托黃河防洪工程修建的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集生態旅游、工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現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及AAA級旅游風景區,文化內涵豐富。景區以黃河河道為主線,以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為依托,中心景區長14 km。濟南黃河歷史上曾有濼口故渡、扁鵲墓、百年黃河津浦鐵路大橋等眾多古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濟南,指導抗洪搶險;人民治黃以來多次戰勝黃河洪水,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目前,濟南黃河水利風景區設有歷代治黃方略石雕群、“黃河神獸”雕塑、“四瀆唯宗”石刻、民國時期紀念治河功臣的石碑等,讓游客在游覽大河風光的同時,溫故歷史,豐富水文化知識。
2.1 違規違法現象嚴重
由于歷史原因,沿黃群眾在黃河河道灘地內栽植了大量阻水片林,黃河河道內亂搭亂建、傾倒垃圾、渣土現象也時有發生,對黃河防洪造成了不利影響。
2.2 黃河水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
黃河濟南段在山東8個沿黃地(市)中河道最長,但近5年來平均每年引用黃河水不到6億m3,在全省引用黃河水總量中位列第6名,這與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當前的發展形勢不相適應。農業用水還是大水漫灌,水源利用率低,城市居民節水意識比較淡薄。
2.3 城市規劃與黃河治理規劃不統一
濟南市城市規劃與黃河治理規劃缺乏有機融合,黃河風貌帶的建設沒有納入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
2.4 沿黃部分地區有生活污水排入
黃河濟南段流經7個縣(市、區),河道長183.35 km,在濟南河段匯入的支流,自上而下主要有浪溪河、玉帶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和玉符河,平陰縣、長清區均有排污口入黃河。
2.5 交通方面對黃河水質的污染
根據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北跨發展的需要,黃河將作為城中河、景觀河,與濟南市城市規劃有機融合。目前黃河濟南段現已建成浮橋19座、公路橋6座、鐵路(高鐵)大橋3座,規劃中的鐵路(公鐵)橋4座,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跨河交通、車輛的增多,使得一些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進入河道,對水體造成了一定污染。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建議由市政府牽頭,組織濟南市及沿黃各縣(市、區)國土、城管、公安及河務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及時查處河道內違法設障、亂倒垃圾、私自取土、污染水體等違法行為,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堅決打擊破壞河道和防洪工程等違法行為。
加大保護“母親河”的宣傳力度,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在節假日期間,每天的客流量超過萬人,在河道、灘地、大堤及淤背區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污染了環境及水體。河道監管工作量大、難度大,只依靠河務部門難以應對,建議由河務部門和濟南市相關部門共同管理。
3.2 科學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加強黃河水資源管理與科學調度,確保供水安全,將農業灌溉的方式由漫灌改為滴灌,與規范農田建設相結合,做到一次投入,永久受益,多渠道開發利用好黃河水資源。
3.3 進行污水整治,禁止排污入河
目前,平陰田山有排污管道直接排入黃河,長清大沙河有排污口入黃,水政執法部門的力度遠遠不夠。建議下一步黃河的治污納入地方環保部門監管,根據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北跨發展的需要,黃河將作為城中河、景觀河,與濟南市城市規劃有機融合。
3.4 重視黃河前期規劃、調研工作
建議地方有關部門加強對黃河的調研、溝通和協調,搞好黃河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計劃工作,在用地、補償、資金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總之,水利部把濟南市作為第一個創建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河務部門將以此為契機,抓住機遇,推進黃河水生態文明建設和水文化建設,維持黃河健康生命,促進黃河經濟騰飛。
(責任編輯 崔春梅)
X32
B
1009-6159(2014)-11-0060-02
孫繼紅(1967—),女,高級統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