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美 史菊蘭 李仕卿
(寶雞市馮家山水庫管理局 陜西 寶雞 721300)
午井灌區地處馮家山水庫南干渠末端扶風縣境內,設置灌溉支渠兩條,設計流量3.8m3/s,控制灌溉面積5693hm2。從土壤、地形條件來說,當地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灌溉全部為自流灌,群眾種植農作物以冬小麥和夏玉米為主,油菜、棉花很少,經濟作物幾乎不種。
馮家山水庫修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水庫的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群眾充分認識到沒有水利就沒有現代農業,大家灌溉積極性普遍很高,糧食產量連年上升,已形成了冬、夏兩季灌溉的良好習慣。每當開閘放水,群眾拿著錢來管理處排隊要求澆地,用水秩序井然,灌溉管理工作穩步發展。但近十年來,灌溉用水量逐年下滑,灌溉工作舉步維艱。在旱象吐露時,管理處干部職工跑鄉鎮、走村組、進農戶多方做工作、全力動員灌溉,而群眾卻根本不急,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老弱病殘婦留守家園,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基礎設施無人管護,公共設施老化失修、破壞嚴重,導致跑、冒、滴、漏水量損失較大,畝均灌溉用水量高,水費負擔重,灌溉無法正常進行。
農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種地沒有積極性。據2012年調查,一畝地一年種植兩茬糧食作物——小麥和玉米,總產值2068元,除去各種投入1501元,純收入567元。
冬小麥:畝產460 kg,市場售價2.1元/kg,毛收入966元;投入資金715元,純利潤251元。其中:機械耕作170元、肥料190元、種子37元、灌溉水費50元、農藥18元、投勞(施肥、拔草、灌溉)用工費250元。
夏玉米:麥收后緊接著種植玉米,畝產580 kg,市場售價按1.9元/kg,毛收入1102元;投入資金約786元,純利潤316元。其中:機械耕作費90元,肥料240元,種子30元、灌溉水費60元、農藥16元,投勞(收種、施肥、除草、灌溉)用工費350元。
從經濟效益方面比較,種植糧食作物一年收入567元/畝,加上國家糧食直補70元/畝,一畝地年收入僅637元,根本解決不了農民自身的富裕和發展問題。因此,外出打工或經商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對地里作物不施肥、不打藥、不除草、不灌溉、不管理,能收多少是多少,順其自然。
灌溉能夠增產是不爭的事實,但一般來說,灌溉后增產大約在10%左右,按畝增產50 kg計算,市場售價2.0元/kg,灌溉增加收入100元/畝左右;而灌溉水費大約50元/畝~60元/畝,加上管理費、人工費等,灌溉一次花費近100元/畝。單從表面上看,灌溉能夠增產,但實質上增效甚微,甚至不增效,群眾放棄灌溉。
隨著農村學齡人口的減少,鄉村學校撤消、合并,家校距離越來越遠,上學極不方便,低齡寄宿孩子大幅增加,家長很不放心,而如果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又費時費力,勞民傷財。因此,許多農村家長極力創造條件進城務工,一方面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這樣以來,家中存糧幾乎不吃,余糧越來越多,群眾片面認為糧食很多,何必自己去種,只要掙到錢就能買到糧食,對于國家糧食安全缺乏危機感,滿足于自給自足,播種面積逐年減少,甚至耕地拋荒,導致灌溉水市場逐年縮小。
機械化耕作提高了勞動效率,農民空余時間越來越多,大部分人選擇半工半農的生產方式,農忙收種時間回家務農,農閑時節外出務工。農灌季節,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群眾只澆“救命水”,不澆增產水,而且白天灌溉夜間停,擾亂了正常灌溉供水秩序,威脅著工程安全運行。同時,嚴重浪費水資源,又加重了群眾負擔。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因而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效擴大播種面積、增加灌溉面積,是提高糧食供應能力的最基礎的對策。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單由分散的農戶很難完成,必須依靠集體力量,多方投資建設。應建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財政投入長效機制和水利基礎設施維修維護常態化管理機制。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地方政府承擔基礎設施建設責任,供水單位按用水量從水費中提取一部分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維修管理,村集體組織農民以投工投勞或以工代賑的形式,承擔建設和維護管理工作,確保農田水利工程處于良好運行狀態,減少輸送水損失。午井灌溉管理處按用水量從水費中計提3分/方的群管費,用于水利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用水量越多,提取的維修資金越多,水利工程設施越完善,畝均灌溉水量(水費)越低,群眾灌溉積極性越高,從而促進水利工程良性循環運行。
近年來,由于農資價格增長過快,吞噬了政府支農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際利益,農業生產效益比較低,挫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建議政府對農資價格進行適當調控,在合理限度內穩定價格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使農民自愿返鄉種田。
各地應因地制宜,在依法、自愿、規范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有效途徑,促使零星耕作、分散種植向規模化生產經營邁進。土地集中、連片耕種改善了灌溉條件,同種作物大面積種植,其生長時期需水規律同步,使灌溉能大流量、連續進行,避免了零星、間隔、小流量灌溉不必要的水量損失,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
現行糧補政策是按土地承包面積,以“一刀切”的方式發放,不利于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民種地隨意性大,想種就種、不種也照樣拿補貼。既然是糧食直補,就要真正對種糧戶由村組按實際種植面積補貼,多種多補、少種少補、不種不補,或者直接發放農業生產資料,確保補貼資金真正用于農業生產,激勵農民多種地種好地,為擴大灌溉水市場打好基礎,確保糧食安全。
午井灌區于2002年組建了由農戶自愿參加、經民主選舉產生的農民用水者協會。該組織與水管單位屬于供用水關系,在業務方面接受水管單位的指導,在技術上爭取水管單位的支持。農民用水者協會組織一支專業澆地隊伍,根據掌握的土壤墑情、作物苗情,適時安排灌溉,統一組織澆地,不僅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減少了灌溉收費的中間環節,從而減少灌溉成本,深受群眾歡迎,調動了群眾的灌溉積極性。
馮家山水庫午井灌區灌溉用水量逐年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農業比較效益低,種植效益對農民激勵力不夠,吸引力不強。針對農業效益低的現狀,應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對策,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作物復種指數,有效增加播種面積和灌溉面積,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