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張同輝
(寶雞市水利工程與管理處 陜西 寶雞 721000)
千陽縣位于渭北旱塬西部丘陵溝壑區,南北長45km,東西寬40km,面積996km2,耕地2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5%,農業在該縣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發展灌溉事業成為該縣農業工作的重點。該縣灌溉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了千豐渠灌溉工程,控制灌溉面積3.1萬畝,后經歷次改建、續建,灌溉面積達到4.5萬畝;第二個階段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大溝水庫灌區、夜叉木水庫灌區、桐花莊水庫灌區、郝家坡水庫灌區、柳家塬水庫灌區、躍進渠灌區等骨干灌區,到九十年代該縣設施灌溉面積達到9.80萬畝;第三階段是進入新世紀后,該縣先后對原有灌區進行了節水改造和末級渠系配套,對原有灌溉設施采取建筑物維修、田間渠系配套、渠道防滲處理等措施,并因地制宜地發展了一批小型灌區,截至目前,該縣有中型灌區5處,設施灌溉面積9.8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85萬畝。各類小型灌區16處,設施灌溉面積2.2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1萬畝,有力地保障了縣域農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千陽縣川窄、塬小、溝壑縱橫,山嶺重疊,地形北高南低,山原自北向南傾斜。由于特定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現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工程總量不足、規模偏小、建設標準低等問題;區域內有效灌溉率偏低,大量耕地缺少完善的灌溉水利設施,水利化程度不高;投入資金不足,田間配套不完善,春灌用水高峰時,灌區內上游有水下游旱,水事糾紛經常發生,供水很不安全;水利工程覆蓋率低,年久失修,病險嚴重等問題,致使水資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證率低;一些提灌工程由于抽水揚程高,運行成本高,群眾無法負擔水費,人為造成灌區農田受旱,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澇災害特別是旱災威脅,嚴重制約農業生產,影響到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農民增收,給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在規劃灌溉發展時,先系統收集相關基礎資料,然后利用千陽縣水利普查成果,分析評價灌溉發展現狀及水土資源平衡狀況;在鞏固現有灌溉面積及調整種植結構、縮減不合理灌溉面積基礎上,統籌考慮人口增長、提高生活質量等對糧食的剛性需求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發展灌溉面積,合理制定灌溉發展的目標任務與建設標準,提出灌溉發展總體布局與分區策略,提高灌溉保障能力。筆者認為:千陽灌溉發展,應在該縣北部低山丘陵小型灌區,重點抓好高崖河自流灌區建設;中部塬區重點抓好以馮坊河水庫灌區為主的新灌區建設和節水改造,突出抓好林果草灌溉工程建設;南部千河川道區,重點抓好以渠道修復和改造為主的設施維護及節水建設。
灌溉要發展,水源是關鍵。以馮坊河水庫為龍頭,在夜叉木水庫灌區通過新打機井15~20眼,其他小型灌區新建泵站提水灌溉,縣城內水庫聯合運行,彌補縣域水源不足,建起灌溉水源保障體系。其工程建設主要內容就是在千陽縣一級支流馮坊河中段新修馮坊河水庫,蓄水能力為2500萬m3,根據已成水工程和灌區實際情況,結合區域地理地貌特征條件,放水高程以1000 m為宜,其優點是能與已成工程聯網,90%的農田為自流灌溉;渠系建筑物規模大大縮小;減少大量工程占地和群眾搬遷,灌區由郝柳灌區、桐花莊灌區、大溝灌區、皂角樹溝灌區、斜道巷灌區、閆家庵灌區、牧羊溝灌區、洋灣河灌區、段家塬灌區、黃里村灌區、趙家塬灌區、馮坊河自流灌區、謝家溝水庫灌區等13個已成灌區組成,改善灌區面積6.60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98萬畝。按照灌區地理位置和地塊分布現狀,工程區劃分為東、西2個區,依據工程整體布置形式,每個分區為一個獨立的灌溉系統,在灌溉期間,各區應按順序進行輪灌,保證灌溉質量。
在縣城南部和北部著力實施灌區節水措施,具體是在千豐渠灌區、夜叉木水庫灌區這兩個中型灌區和躍進渠灌區、仰塬抽水站灌區、千川自流灌區、新民機井灌區、澗口河自流灌區、安坡自流灌區等6個小型灌區實施末級渠系改造和配套,全力修復和完善灌區的末級渠系,主要對流量1m3/s以下的斗渠和分渠進行襯砌改造,發展灌溉面積5.7萬畝,同時改變這些區域的灌溉模式,對地勢平坦或連片區域,推廣滴灌或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模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數,達到節水增效。
在縣域中部地勢平坦、水源工程分布較好的地區,可實施林果草建設工程。由新建馮坊河水庫加上現有6座水庫聯合運營,可使該區水資源達到3148萬m3,完全保證該區林草果建設工程的水源供給。目前,該區群眾居住集中,對新生事物認識高,接受較快,相對其他鄉鎮經濟基礎好,對發展高效節水工程較為有利。分別在張家塬鎮、南寨鎮和崔家頭鎮建立兩個萬畝蘋果基地,帶動經濟林、果品和其他經濟作物基地建設,發展林果草種植面積6.3萬畝。該工程實施,將徹底改善灌區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作物產量,推動節水型社會的建設,為大面積發展林果草等經濟作物夯實基礎。
其一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雙軌道投資體系,對于小型農田骨干工程的續建配套,原則上由各級政府負責投資,田間工程續建配套由用水戶協商解決,政府給以必要的補助;其二是建立項目區效益補償回歸機制,實現水費由事業性收費轉向經營性收費的過渡,力爭使農業水費趨近成本定價,在水費核定中,不應該將過去欠賬攤入新的水價之中,增加農民的不合理負擔,在水費征收中,考慮由公共財政給予合理補助,使管理單位逐步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實現良性循環;其三是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以水資源統一管理為核心的組織保障體系,以渠系為單元設置管理機構,堅持一條渠道一個管理單位。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經營管理體系,實現工程管理和資產管理的有機結合。
千陽縣灌溉發展規劃實施后,可新增灌溉面積8.98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2.10萬畝。糧果比例為6∶4,隨著農田水利設施完善,糧食平均畝產由320 kg/畝增加到380 kg/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8.8%,作物復種指數由150%提高到180%,每畝可凈增糧食60 kg,即可增加糧食412萬kg,糧價按現行市場價2.0元/kg計算,可增收824萬元。
經濟作物每畝增收按300元計算,可增收2090.88萬元。
畝均節水按下列公式計算:(W前/Y前-W后/Y后)×Y前
式中,W前——改造前現狀作物畝均用水量(m3/畝),按120m3/畝計;
W后——實施節水改造后擬種作物的畝均用水量(m3/畝),按80m3/畝;
Y前——改造前現狀作物畝均產值(元),按512元計;
Y后——實施節水改造后擬種作物的畝均產值(元),按608元計。
灌溉發展區畝均節水52.6m3,換算成節約電費表示其增量效益,即可節約電費為190.75萬元。
節約水費計算公式為:W無×U無-W有/Y有×Y無×U有
式中,W無——無節水設施現狀作物畝均用水量(m3/畝),按120m3/畝計;
W有——實施節水改造后擬種作物的畝均用水量(m3/畝),按80m3/畝計;
Y無——無節水設施現狀作物畝均產值(元),按512元計;
Y有——實施節水改造后擬種作物的畝均產值(元),按608元計;
U無——無節水設施水價(元/m3),按0.25元/m3計;
U有——有節水設施水價(元/m3),按0.2元/m3計,
經計算,畝均節約水費16.5元,節約水費287.50萬元;在增量效益上,由于項目實施,可增收3393.39萬元,水的分攤系數取0.4,故灌溉凈收益為1357.36萬元。
千陽縣灌溉發展規劃選項正確、布局合理,建設指導思想正確,經濟效益顯著,并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一項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工程項目,應盡快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