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發
(長武縣水利局 陜西 長武 713600)
長武縣位于陜西省關中西部,地處渭北旱塬溝壑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干燥,降水量少而集中,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四季冷暖分明,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縣域總土地面積567km2。和渭北旱塬地區其他縣區一樣,這里黃土層厚度約40 m~120 m,受水力侵蝕和風化影響,形成了塬高、溝深、坡陡、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貌特征。多年平均氣溫9.1℃,平均降水量584mm,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且以暴雨為主,主要集中在7月、8月、9月三個月,年平均蒸發量1016.6mm,干旱指數1.71。受緯度和氣候條件惠賜,是陜西省主要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之一。
長武縣共轄9個鄉鎮,兩個社區,160個行政村,2012年底總人口18.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61萬人。現有耕地面積15.87萬畝,果園14.73萬畝,屬人多地少的旱塬區。
全縣農田灌溉設施總面積7.52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僅有3.76萬畝。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設施落后,灌溉面積逐年衰減,致使灌溉效益不斷下滑,農民人均產值低而不穩。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干旱和霜凍等均成為影響農業穩產高產的主要制約因素,如何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地區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長武縣節水灌溉工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實施以來,經過了河灘區砼襯砌渠道防滲節水灌溉、緩坡區小面積雨水集蓄利用節水灌溉、塬區小面積暗管輸水節水灌溉等發展階段,到目前,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全縣已累計完成投資4547.54萬元,新建成節水灌溉工程15處,受益區設計增6個鎮15個村,共新增、恢復節水灌溉面積1.79萬畝,其中渠道節水灌溉面積1.1萬畝,暗管輸水節水灌溉面積0.23萬畝,滴灌、微灌面積0.46畝。
近幾年,先后建成了胡家河、車家河、石家河、司家河、楊家河、禮村、上孟、山莊等村渠系節水灌溉工程,節水措施主要是以砼襯砌“U”型渠道防滲為主,灌溉形式全部采用大水漫灌。此類工程在長武縣主要適用于沿涇河、黑河,灌溉水源充沛的河灘地區,水源多采用深井或涇河、黑河徑流。節水措施主要通過在輸水過程中減少水損,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根據多年觀測,襯砌明渠輸水和土渠相比,可以將水利用系數提高0.2~0.3,效益比較明顯。渠系節水灌溉的優點是水源利用效率高,工程使用壽命長,對水源水質渾濁程度要求不高,維修養護方便;缺點是工程占地面積大,一次性投資較多,維修養護費用較大,易遭受外界破壞,灌溉時水資源浪費大。
近幾年實施的李家胡同、大安、公主、武家溝、車圈、趙家樓、新加坡、馬家等村節水灌溉工程,節水措施主要以低壓塑料管道輸水為主,灌溉形式主要是低壓暗管出水栓灌溉。此類工程在長武縣主要適用于水源相對比較充足,地勢平坦的塬區,多采用深井或溝泉水源。暗管輸水主要通過在輸水和灌溉過程中減少水損,來提高水源利用效率,和渠系輸水相比,不僅在輸水過程中更加節約水資源,而且在澆灌作物時,可以根據需水部位控制灌溉范圍,以節約水量,節水效益更加明顯。低壓暗管輸水的優點是水的利用效率高,工程占地面積少,一次性投資較小,維修養護方便,不易遭受外界破壞;缺點是對水源條件和渾濁程度要求較高,在旱塬地區沒有條件大面積實施。
近幾年實施的庵里、馬寨、回朝、王東等村節水灌溉工程,節水措施以塑料管道輸水為主,灌溉形式主要采用噴灌、滴灌、微灌、涌泉灌等高新技術,同時配合化學藥物措施、耕作措施和自動化措施。此類工程在長武縣主要適用于水源相對充足、地勢平坦、以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為主的示范園區,多采用深井或溝泉水源。微灌、滴灌等高新節水技術在灌溉全程均能減少水損,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其他措施相比,示范效益更加明顯。其優點是水源利用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具有示范帶動作用,是節水社會建設的發展方向,缺點是對水源條件和渾濁程度要求較高,一次性投資大,維修養護線長面廣,易遭受外界破壞。
農業節水灌溉工程經濟效益的發揮是長遠的、有限的,增產增收的能力和工商業相比是微弱的,易受各種外界條件和環境制約,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業生產增加收入的依賴程度已逐漸弱化,加之農村土地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種植作物呈多樣化,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參與以家庭為單元進行農業生產的越來越少,在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還沒有形成氣候的情況下,部分鎮村干部群眾對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性不高,影響此類工程的發展進程。
長武縣現有萬畝以上灌區2處,5000畝以上灌區1處,同時有機電井、小型抽水站和自流灌渠等170多處,這些工程建成以來,在抗旱應急、農業生產發面發揮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工程點多、面廣、線長,又沒有專項維修養護資金和專門維修養護機構和人員,無人管理維護維修,主要渠系建筑物及配套工程受水源水量不足、老化失修、水毀和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部分設施已癱瘓或報廢,大多數帶病運行。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建輕管、只用不養、損毀嚴重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和新農村建設占地逐年遞增,加之鐵路、公路、煤礦及其他開發建設項目的不斷開工建設,現有灌溉面積萎縮和效益衰減的問題日益突出,影響了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的步伐和新型節水技術應用推廣工作的開展。
由于縣級財政緊張,水利工作前期經費投入不足,工程建設配套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造成上報工程不能及時上報立項,在建工程不能按期發揮效益。近年來,國家雖然在投資力度上有所加大,但仍然難以滿足水利發展需要。同時,管理體系不順、專業人員較少也影響了水利科技新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1)進一步完善規劃設計,積極探索更加科學、切合實際的節水措施,為旱塬地區發展節水灌溉摸索有效途徑。完成地掌鎮、彭公鎮、亭口鎮、丁家鎮、洪家鎮、棗園鎮、相公鎮等7個鎮的14個行政村的22座抽水站的末級渠系改造;以地掌鎮和洪家鎮萬畝現代蘋果產業示范園區和設施蔬菜為依托,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74萬畝,其中低壓管道0.27萬畝、大田滴灌0.28萬畝、大棚滴灌0.19萬畝。鋪設不同規格UPVC塑料管24.11km,機械挖土方3.94萬m3。改造配套機井6眼,其中在已經報廢的機井旁邊新打機井19眼,舊井配套改造6眼,新配套變壓器29臺套、智能量水器8套。改造小抽水站22處,更新機泵45臺套。
(2)規范工程建設管理,加大投資,強化措施,落實責任,狠抓質量和安全,建設精品工程。乘著國家對西部地區實施大開發的強勁東風,中央財政對農田水利設施投資不斷加大,特別是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專項資金項目的實施,為節水灌溉工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按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突出重點、整合資源、完善機制”的原則,長武縣從2011年開始,規劃利用三年時間,通過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專項資金項目的實施,新增恢復節水灌溉面積3.39萬畝,其中渠道灌溉面積2.65萬畝,低壓管道灌溉面積0.27萬畝,微灌面積0.47萬畝。
(3)積極探索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體制與機制,創新運行管理模式,發揮工程長久效益。經常開展節水灌溉工程運行管理調研工作,研究并建立健全此類工程常態化運行管理新機制。
(4)繼續加大水利科技新技術宣傳力度,為節水灌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濃郁氛圍。同時,加強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將水利措施與農業技術措施緊密結合,全面應用,努力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發展節水灌溉技術還要充分考慮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灌區的經濟條件、作物類型等,以選取適宜的節灌技術和灌溉模式。
節約水資源,減少田間工程占地面積,降低灌溉成本和能源消耗,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達到低投高產,增加經濟效益,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的最終目的,是發展農業節水灌溉的基本要求。根據自然條件現狀,結合多年灌溉工程實施及運行管理經驗,我們認為,在河灘地區和中小型灌區,實施渠系節水灌溉工程,而在塬面以村組為單位的片區,實施低壓暗管節水灌溉工程,才是渭北旱塬地區發展農業節水措施的根本出路和有效途徑。同時,在經濟作物高產穩產區,因地制宜地發展一定數量、一定規模的微灌、滴灌等高新技術節水灌溉工程,不僅能增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而且可以為旱塬區發展農業節水灌溉起到帶動、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