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兵
延安,中國地理版圖上黃色土地的一塊。說起黃土地,總讓我想起黃沙,想起窯洞,想起陜北的煤和石油,這是2008年4月第一次到陜北延安時的印象。其實,除了黃土、窯洞和煤炭,那一次的延安之行,當地的紅色氛圍和當地人紅火般的熱情,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下半年,市直機關工委組織黨務干部赴延安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培訓,我有幸再次踏上延安這片黃土地,再次重溫這片黃土地上炙熱的紅。第二次來到這片充盈了革命紅色的黃土地,少了第一次相見的陌生,像多年未見感情依舊的朋友,我的心,激動、興奮,它跳動得更加歡騰,更加熱烈。因為這一次,我做了功課,臨行前對延安那一件件紅色的往事進行了認真回顧,我是懷著對革命先烈們的崇高敬意,揣著對現今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激,帶著學習艱苦奮斗聯系群眾優良傳統的使命,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報到的那一晚,我望著窗外的寶塔山,遲遲難以入睡。
培訓第一天,我們聽取了安振華教授主講的《延安整風與群眾路線》、《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專題報告。安振華教授是延安市委理論講師團副團長,也是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兼職教授、省委講師團特聘教授,是多年來長期研究延安紅色革命的專家、學者。安教授的報告深入淺出,貼合實際,大量引用歷史史實、圖片資料和詩詞歌謠,讓我重回了那個時代,重回到延安整風運動的那段歷史歲月,讓我深切地走進了延安的文化精神,走進了延安人的生產生活。安教授的報告,可以說是一堂政治理論課,也可以說是一部革命傳統教育電影,還可以說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教科書。聽完報告,我的心中又多了很多紅色的故事,多了一份傳承紅色革命傳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心中的那片紅,更加清晰,更加明亮。
接下來的兩天培訓里,我們現場參觀了寶塔山、張思德廣場、延安革命紀念館、抗大紀念館、楊家嶺、棗園等革命圣地,接受了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寶塔山頂,我們緊握右手,莊嚴重溫了入黨誓詞。那一刻,我覺得我也是一個革命青年了,我的心情澎湃激昂,我的斗志昂揚意氣。這不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個承諾。在張思德同志紀念廣場,當看到張思德同志高大的雕塑,我油然起敬,這個小個子的四川青年,用他不到30歲的生命歷程告訴我們,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有沒有做出對人類有益的事情,人生價值不在于做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于能把做的每一件事都盡心做好。作為一名四川同鄉,也同為小個子男子,我相信,只要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走好每一步的人生路程,我們也可以很高大。
說延安是中國紅色革命的圣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因為我們黨是在延安發展壯大,長征后紅軍的主力是包括延安在內的陜北兒女。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十余年,是延安人民和延安這塊土地供應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給延安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革命歷史遺跡。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我們回顧了黨中央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再憶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革命領導人當年在延安的光輝業績。參觀后,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成果的來之不易,深深為革命領導人們艱苦奮斗、利民為民的精神折服。我想,只有具備堅毅的意志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才會取得如此的勝利成果。同時,我也更加深刻地對延安這片土地和它養育的兒女產生了敬意。如果沒有延安,也許就沒有我黨的發展壯大,沒有新中國的嶄新面貌,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延安,它是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源泉地,它是我們精神家園的棲息地。
在抗大紀念館,我接受的是,對學習孜孜不倦永不放棄精神的教育。在那段艱苦的歲月,十多二十歲的姑娘小伙們,面對物資匱乏和敵人封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因為只有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只有學習,才能提高生產生活的能力;只有學習,才能開闊思維進行建設。想我們現在的青年,過著安逸穩定的生活,對學習卻沒有那么敬業了。只有學習,才能進步;不學習,就會倒退,今后,我想我應該加強自己的學習了。
楊家嶺、棗園,這些革命領導人在延安戰斗、生活過的地方,從這里,黨中央的決議決定被發出;在這里,一批正確的作戰思維形成著作,指導我們的戰斗。還有清涼山、鳳凰山、王家坪……延安的每一處土地,都為我們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革命成功延安功不可沒,延安人民感激黨中央感激毛主席情真意切。在延安,我見到的男男女女,都是那么善良,那么熱情,坊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是那么唯美,充滿神奇,因為其中,蘊含延安人民對主席的敬意。為展示延安的文化精神,展現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豐功偉績,延安市精心打造了大型歌舞劇《延安頌》,這是延安的一張名片。所以,我們沒有錯過觀賞這樣一部劇作的機會,整個觀看的過程中,我們是那么投入,那么忘神,我想,那是因為那份紅,像火焰,已深深深烙入我們的血管。
黃土地的那片紅,你會像一團火,在華夏大地,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