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軍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成都水電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130)
由于長期以來水電資源呈大規模開發趨勢,使得市場由不飽和趨于飽和,直至現在趨于快速下滑階段。其開發高峰期拉動的眾多水電建筑企業現已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和挑戰。水電建筑企業數量的巨增與水電建筑市場的日漸萎縮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各建筑企業的生存空間、盈利空間、發展空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威脅。電力開發企業對各流域梯級的開發已基本進入了最末級電站的立項建設。國內大江、大河、區域典型流域開發基本飽和,剩余(或新增)超大型、大型水電站建設數量寥寥無幾,僅中、小型水電站建設數量有少量新增。幾十萬水電建設者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經常為了一個小工程,幾十家單位去競標。很多水電施工企業現在是無標可投,在建項目巨減。不少有前瞻性眼光的企業已向國外市場、向國內公路、鐵路、市政方向轉型。比如,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就把水電業務不斷向非水電業務轉型,2008年1月以142.7億元的標價中標京滬高鐵三標段,打響了殺入鐵路市場的第一槍。2012年底,中國水電的非水電營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25%~30%,而就在2005年,其非水電營業收入占比只有2%~3%,短短7年間,非水電業務增長了10倍。到2012年,非水電新簽合同訂單已經超過水電。面對這種大的市場形勢,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的轉型也成為了一種必然。
因為企業自身競爭優勢的消失和在行業中競爭能力的降低,推進企業利用變革自身組織、提升企業在產業內的能力,或者由于其所處行業的衰退,企業發展前景黯淡,迫使企業不得不主動或者被動地采取產業轉移的戰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企業獲得新的生機。這種行業間的轉移,可能是企業保留原有行業的業務,實行多元化的策略;也可能是完全退出原有行業,全部進入新的行業。
從企業轉型的內容、目標、復雜程度、態度進行分析得知,企業轉型的分類不一樣。從轉型內容的關注點看,企業逐漸從單方面內容轉型(如:業務流程、業務內容、組織結構等)到多方面,內容轉型更強調觀念和行為模式的轉變;從轉型所追求的目標看,從僅僅追求短期績效(財務視角)到長期發展(戰略視角)和短期生存相結合的演變;從轉型的復雜程度看,隨著轉型內容的日漸多元化,使得轉型難度及其復雜性日漸增加;從轉型態度看,體現為逐漸從危機驅動下的被迫轉型轉向戰略導向下的主動轉型。
伴隨我國水電資源的不斷開發,水電業的發展逐漸向“后水電時代”邁進。“后水電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水能資源開發程度比較高,水電開發的難度及移民、環保壓力越來越大,水電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在建規模逐步縮小。這對水電產業鏈上的各個市場主體(包括建設、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制造等單位)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為此,水電開發企業和工程建設企業都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后水電時代”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水電工程建設企業要立足現在,著眼長遠。一方面,堅定投資優質的水電、風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信心,最終形成一定規模的優質資產和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沖建筑市場的波動風險;另一方面,水電工程建設企業要大力開發非水電建筑市場,可由單一的、從事水電施工轉變成綜合性的大土木基礎設施施工。
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水電產業工程已經形成了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中國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設備制造技術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某些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掌握了在各類壩型、各種流態、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建造水電站的技術,取得了極為雄厚的技術積累和極為豐富的工程建設經驗。
水電產業是保證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不斷增長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其中大部分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是水電產業的主要載體,大多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多數為地、縣直屬,為計劃經濟的產物。因水電工程公益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強,所以,不少水電施工單位都屬于事業性質。長期以來,在工程建設中,自營施工,實報實銷,有工程任務時吃工程費,無工程任務時吃事業費,自身在經濟上無積累。目前,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的現象隨處可見;企業分散,經營結構單一,規模小,檔次低的現狀尚待進一步扭轉。
由于個別水電建筑市場招投標不嚴謹、不規范,造成因外界干擾、部門保護,一些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在承攬任務時因施工任務不足而競相壓價,盲目壓價,不能公平競爭,進而造成企業合理收入減少。在工程建設中,建設單位違約或拖欠工程款時,施工單位向建設單位索賠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自身經濟實力不強,導致施工機械設備不能及時更新,無法達到現代水利工程施工的實際要求,所以,呈現出施工機械設備數量少、規格小、技術性能差、綜合配套能力弱的局面。加之水電施工機械臺班費低,設備折舊年限長,導致其入不敷出。有的施工企業因承包工程價格低,不得不“吃”設備,導致水電施工企業設備老化,無力更新,企業后勁不足,在市場上競爭力薄弱。
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在水電市場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數量眾多,是水電市場的主力軍,對于我國水電市場的就業問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是促進水電市場就業、實現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是水電市場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優化水電市場結構,提高社會融資效率中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面臨“后水電時代”的到來,不少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由于對水電施工企業的轉型目的、轉型作用和意義認識不清,不能給予其轉型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嚴重阻礙了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的轉型發展。
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支持度不足,社會融資渠道不暢通。融資問題仍然是影響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貸款方面,金融機構“重大輕小”、“嫌貧愛富”,所有制“重公輕私”,忽視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與巨型、大型水電企業相比,不少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在融資中處于劣勢地位。
我國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作為水電市場上自主創新的主體,創新觀念薄弱,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能力偏低,技術與產品的更新換代慢且處于產業鏈的底端,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與高附加值的核心競爭產品偏少。與大型水電企業相比,大多數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的生存環境惡劣,規模小,經營成本偏高;企業要素積累薄弱,缺乏轉型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資本以及技術等要素。同時,不少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弱,一旦需求端出現波動,可能會遭受大的損失。
對于非水電行業工程,比如房屋建筑、公路、鐵路、地鐵等,是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轉型的主戰場。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在水電工程建設技術方面的優勢較明顯,但對于一個完全新進入的領域,并不意味著就能輕易地成功轉型。不少盲目進入者也繳了不少學費。新領域在長期建設過程中,已經形成并且固化出完整的生產組織架構和專業的管理體系。新進入者首先要從學生做起,學習一整套規則,繼而盡快適應,不斷積累經驗教訓,最終熟悉并運用。
第一,加快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與所有制沒有必然的聯系,公司治理結構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范式。但從目的上講,無論中國的、還是西方的企業,在公司治理上都追求決策科學、制衡有效、結構合理、流程清晰、激勵強勁、約束有力、規范有序、運營高效。但實現的路徑、模式、方法要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突出特色、務求實效。第二,加快調整,優化結構。將業務結構由單一的水電施工轉變成綜合性的大土木基礎設施施工,在產業結構上為迎接“后基礎設施時代”的到來。第三,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第四,加快提升兩級總部的管控與服務能力,總部作為指揮中樞,既要當好戰略管控者,也要當好價值服務者。第五,加快培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變革完善用人機制、激勵機制,盡快提高人才配置的社會化、市場化程度,著力解決好人才瓶頸問題,并為未來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現在,不少水電施工企業在國外已經建立起很好的工作機制和組織體系,很多單位甚至是以海外工程部為主營業務,以駐外機構為延伸的一體化對外經營格局開始形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和制度基礎,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走出去”的企業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針對企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的實際情況,在低息貸款、融資、擔保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二是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創新,提供適合對外工程承包的新金融產品,對于符合國家支持條件的大型工程項目進行項目國內外融資試點;三是應允許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提供無抵押貸款,對于從事境外工程咨詢、設計、工程承包的企業予以所得稅減免和其他稅收優惠政策;四是增加對外工程承包保函風險專項基金的數額,簡化使用程序,擴大使用范圍。
水電建筑市場因受政府宏觀調控的影響,導致水電施工企業的經營范圍不能只停留在水電建筑業或者說是只從事水電工程施工這個狹窄的空間和范圍內,要一業為主,發展多種經營,不斷拓寬經營范圍。在發展水電業的同時,積極進軍鐵路、公路、基礎工程和橋梁、市政、民用建筑等行業市場,同時利用自身的機械設備、工程技術力量在滿足自身施工需求的情況下進行設備租賃、技術咨詢指導和服務,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積極穩妥地發展養殖、種植、農副產品深加工以及商業、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也是解決水電施工企業目前困難的有效辦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受規模小、資金不足等的限制,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呈單槍匹馬,后勁不足,缺乏競爭力,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態,因而要及時擴大企業規模,調整戰略和結構。與同行業內的其他企業(如設計、咨詢公司等)聯合或同行業外的企業(如民用建筑、建材、商業、餐飲等)聯合或投身于大型水電施工企業的懷抱等多種方式,組建企業集團,搞好縱橫聯合,實現人員、技術、設備、資金等優勢互補,從而使企業的規模、技術力量都得到增強,可以使企業形成具有勘察、設計、施工、加工制作、監理等綜合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或具有獨立開發、經營能力的大型水電工程總承包商,以規模優勢進入其他行業市場或國際水電工程市場。
從水電核心主業向非水電行業的建筑、礦產資源、建材生產、環保產業等領域延伸,積極穩健地開展國際資源性項目投資和國際優質企業并購業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形成以工程總承包為核心業務、資產經營為重點的集團國際經營產業結構。在向非水電行業發展的同時,一方面主動學習非水電行業工程建設上的各種管理模式、行業規則、知識、竅門,以增長經驗;另一面,通過招聘,引進轉型領域的技術、生產、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入隊伍,快速補充自身經驗的不足,積極適應非水電行業的各項規則要求。
筆者在對中小型水電施工企業轉型問題的探討中,首先對企業轉型的內涵以及企業轉型的類型和模式進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水電行業發展現狀,以及中小型水電企業在發展和轉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對企業轉型提出了建議,可為計劃轉型或正在轉型的企業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林 軍(1974-),男,四川綿陽人,成水公司副總工程師,項目經理,工程師,從事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