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重慶 400000)
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最求什么。”每個城市都因其地域的差異性,有自己的景觀形態和文化肌理結構以區別于其他城市。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西方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中國城市景觀正面臨著繁雜的問題,景觀魂的失落、景觀生態的破壞、景觀整體的混亂,城市景觀變得千城一面,城市景觀特質正在逐步喪失,使得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逐漸減少。
在面對西方現代景觀思潮和自身傳統文化的取舍困惑中,城市景觀設計正逐步失去了自我的價值方向,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無從認同,而這種“身份”與“文化”認同的危機,正是中國當前城市景觀特征缺失、面貌趨同的根源。如何應對強勢文化入侵下重塑我國城市景觀地域特色,如何解決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現代”與“地域”的矛盾來規劃我國的城市景觀,改善城市景觀整體環境,是中國當代城市景觀建設的新要義。
1)《北京憲章》的理論借鑒與引申。
《北京憲章》為我們描繪并且概括了走向新世紀目標的“識路圖”和行動綱領。吳良鏞先生在分析了環境禍患、混亂的城市化、建筑魂的失落、技術帶來的兩面性等等復雜問題以后,提出了走向廣義建筑學的新方向,并且同時倡導一種“全球—地區建筑學”的新理念。在立足地方的基礎上,通過辯證分析,抓住本質,努力創造未來,以達成“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現代化”的共識。
然而中國當代城市景觀同樣面臨相同的問題,景觀環境的破壞、城市景觀的無序化、景觀特色的喪失、景觀與文化的割裂等等。隨著環境意識、地區意識的覺醒以及方法論的領悟,中國現代城市景觀的發展應從《北京憲章》的相關理論中有所借鑒。不同的地域都孕育著各自的地域文化,而文化的積淀,存留于城市的建筑和景觀之中,融匯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城市景觀之魂,城市景觀應如同城市建筑一樣尊崇當代中國自身地域條件與文化內涵,堅持城市景觀的文態、生態、可持續發展,走“現代景觀地域化,地域景觀現代化”之路。
2)景觀地域是現代城市景觀的必由之路。
費孝通先生曾用“文化的自覺”來形容中國文化在新時期中所要擔當的責任與使命。如果將這種“文化的自覺”意識借用到中國城市景觀上,就要求中國當代城市景觀必須立足于城市自身的此時、此地、此景,構建注重地域生態、彰顯城市歷史文脈特色同時能夠體現城市意境現代觀念的城市新景觀。在當代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盲從和方向感迷失的背景下,景觀地域或許不是唯一的途徑,但卻是能為中國城市景觀展示自身特色長足發展的切實可行的策略。
3)景觀地域的基本原則。
首先,地域生態性。從地域生態性原則的視角來審視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會發現大部分城市景觀只注重功能—空間的關系,很少全面考慮功能—空間—生態三者的相關性。城市景觀使用功能的選擇和空間分布必須服從和協調于地域生態保護的要求,追求人與生態相和諧的合理性。其次,地域文態性。地域文態是植根于地域歷史的一個動態的、歷時的概念。城市地域內特有的自然環境、建筑形態、空間格局等物質形態是文態之形,在城市發展中傳承和積淀下來的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如風土習俗、藝術、宗教等)間接或直接的影響著地域的文化物質形態,是其神。再者,可持續發展也是景觀地域的重要原則。城市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出發點還是在于如何使得城市“成長于歷史,發展于未來”,而這種連向歷史、通往未來的傳承觀體現了城市景觀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景觀地域與景觀現代的實踐中,文章會根據城市景觀自身的特點,將其梳理為著陸、扎基、尋獲、建立四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進行分析。
1)著陸——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的打造城市景觀地域。
著陸是景觀設計的第一步,著陸拒絕公式化的景觀設計,它記錄著設計者對景觀場地一無所知而正準備開始漫長探索過程的特定時刻,同時著陸意味著從未知到已知,從茫茫的外界到確切的具體過程。因此,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的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觀是城市景觀設計著陸的基礎。
自然環境是地域景觀設計創作最根本的源泉。景觀的地域性首先表現為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水文、植被、地質等自然環境特征,它們在特定區域內具有普遍性以及穩定性。設計者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整合地域自然資源并結合現代技術與材料,因地制宜的創造出能反映城市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觀,以及達到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2)扎基——吸收地域風格和文化特色,傳承城市景觀地域。
扎基是城市景觀設計的第二步,扎基關乎城市景觀的傾向與根源,更多的是通過反復的考察和研究來閱讀理解景觀場地,就像是對景觀場地一系列歷史的探究。扎基既包括可見的地域景觀形態,同時也包括不可見的地域景觀文化,地域風格特色和地域民族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扎基的重要內容。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歷史、文化、風情、民族、宗教特點,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城市歷史、地方特色,對歷史街區景觀、傳統文化整體景觀特色加以保護和發展,在總體景觀中要突出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宗教、民族和風情,使每個城市都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個性。
3)尋獲——彰顯場所精神,營造景觀地域內涵。
尋獲承傳著創作的行動、過程以及發現的結果。尋獲是設計過程中煉金術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是暫時的或永久的,可以是驚鴻一瞥又或繞梁余音,尋獲通常揭示著對景觀場地最初感受的證據。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亞歷山大)一書中,無名的特質被視為探求永恒之道的關鍵。城市景觀設計所尋獲的也應該是難以言傳的可以傳達景觀場地的一種無名特質,這種特質承載著景觀場所獨有的精神,溫暖而有趣。
場所精神體現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注重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強調提升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從而使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因而要創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觀就應注重對城市景觀場所精神的營造。
4)建立——全球化與地域化、現代化與本土化的交融共生的現代城市地域景觀。
建立是城市景觀設計中最為持久和重要的,它是在著陸、扎基、尋獲綜合成一個新的變換的景觀場所構建時出現。建立可以是傳統的——涉及一些過去的事件和情況,或者是創新的——為場所引進一些新的元素。因此,全球化與地域化、現代化與本土化的交融共生是城市景觀設計建立的必然趨勢。
在全球化的交流與碰撞之中,必須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景觀地域與景觀現代的關系,做到對傳統地域文化真正的尊重。面對新與舊、中與西文化的共存,應認識到有它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我們可以自覺地認識和利用這些規律來創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地域景觀。全球化不是一個單項的趨同過程,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域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融匯到全球文化中,國際文化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滲透到地域文化中。
當代城市景觀正面臨著繁雜的問題,在時代背景下,應正確處理好景觀地域與景觀現代的關系,景觀地域是景觀現代的核心表達方式,景觀現代是景觀地域的最終表達目的。設計師們在新時代下要展現出城市景觀的自身特色,就必須依托于地域的傳統,且繼承和發展傳統,挖掘出地域景觀自身的無名特質,通過著陸、扎基、尋獲、建立的城市景觀營建過程,立足時代深化地域,建構文態、生態、可持續的多元的現代地域景觀,實現“現代景觀地域化,地域景觀現代化”。
[1]吳良鏞.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美]詹姆士·科納.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M].吳琨,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美]亞歷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趙 兵,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4]陸 娟.論當代中國城市景觀的現狀與出路[J].藝術百家,2007(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