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晏 趙 欣
(浙江樹人大學城建學院,浙江杭州 310015)
目前,我國對綠色建筑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很多開發商都利用“綠色建筑”進行利益炒作,但實際意義上的“綠色建筑”在我國并不多。同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造的示范工程也存在很多誤區。所以我國急需建立一套系統、客觀、公正的綠色建筑評估系統,實現綠色建筑與建筑改造同步發展的同時,推動我國經濟的“循環”發展[1]。
在全球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下,聯合國召開了發展與環境會議,這次會議主要是圍繞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問題展開討論,并且發表了會議宣言《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宣言中明確指出:“和平、發展和保護環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國應在環境與發展領域加強國際合作,為建立一種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關系而努力。”可持續發展不但能夠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增加資源利用率,還可以有效的保護公民健康的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在各國相繼開展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領域:自然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經濟發展和公平、社會發展。
在建筑領域中,可持續發展得到高度認可,我國建筑行業專家及科研工作者在建筑實踐中不斷對可持續理論進行研究和創新,從綠色建筑觀到現在的生態建筑觀,可持續建筑觀在國際建筑領域倍受推崇。專家學者認為,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應該相互依賴,形成自我維持生命支撐系統,所以我國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尊重生態系統和文化脈絡;建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制定相關的建筑行為準則;結合建筑功能需要,采用先進的科學建筑技術,同時針對地區環境和氣候的特性采用有效的能源策略;使用再利用、可更新的建筑工程材料;盡量避免使用高能量、容易破壞生態資源環境、產生工程廢料和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的空間使用靈活性,減少建筑建設空間,將建設以及運行所需要的成本資源降到最低;減少建筑工程對環境資源的損害,避免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浪費資源、浪費建材現象的發生,盡可能使用節能建筑材料。
當前社會我國舊建筑改造越來越科學,對于綠色、低碳、環保等研究正趨于完善,我國開始引進綠色建筑的先進技術與理念,并且技術與理念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推廣。綠色建筑模式初期:積極應對環境氣候變化;綠色建筑模式中期:建設綠色路線,對環境污染的環保,減少建材能耗;綠色建筑模式終期: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廣可持續建設運用理念,使綠色建筑建設過程中突出節省能源消耗,從而達到節能式環保。
我國舊建筑改造實施綠色建筑建設較晚,因此,綠色建筑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為了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要探索出一種獨特的節能途徑,優化我國建筑改造的系統工程。1)綠色建筑評價指標的基本理論。綠色建筑的基本理論是由建筑意識和建筑法規兩部分組成的,是我國唯一一個作為行政手段推出的強制性實施措施,在我國舊建筑改造中,提高了綠色的應用周期,也明確了綠色建筑的評估體系以及相關的認證系統。使建筑物在“綠色”工程建設中,達到指標污染,并保持體系正確,成功的將建筑干旱轉化為“綠色”實踐。2)在綠色建筑建設過程中,必須有一整套清楚明白的評估標準為其后期檢驗服務,最終實現其重要意義。在綠色建設初期,很多建筑設計師會因沒有標準而盲目設計建筑,甚至有些設計師認為,綠色建筑就是提高綠化率用自然資源材料堆砌而成的建筑,并沒有系統的對其建筑的場地、能源和資源、建材材料等因素考慮周全。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對綠色建筑設計目的的確定。實現整體建筑設計過程中環境因素的綜合性考量,使綠色建筑在處理回收利用等關系時有一個具體的評估標準規范[2]。3)綠色建材、科學技術推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綠色建筑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應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特性,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自然,如光、風、熱、水等自然資源。通過合理的采光設計、通風設計、循環水設計等等先進設計理念,實現建筑改造過程中的“綠色”化。
在我國2010年推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著重強調了資源節約在我國政策中的重要性,但是忽視了建筑物的綠色質量、性能、應用價值等要素。在評分體系中形成了建筑構成方面的漏洞。同時,這個評估標準回避了權重體系,使綠色建筑改造難以適應復雜的建筑市場變革。
綠色建筑設計是一種結合設計,它集成了論證設計和許多學科設計,但是在建筑完成之后通常會出現很多問題,設計動態、質量測驗和可持續能源循環等問題,都沒有做到生態的和諧共生[3]。
從我國實際建筑技術來看,市場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建筑技術和工程材料的應用不完善,不能將綠色建筑的發展和高科技有效的聯系起來。在舊建筑的修復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由于舊建筑的電力系統、排水系統、環保系統等都相對完善,對其進行綠化改建時困難程度相當大。高新科技技術和舊建筑不能做到很好的結合,會使整體建筑失去“綠色”,大大的削弱了綠色建筑的改革效果。
在市場機制的制約下,一個項目要想順利的開展,必須經過多方項目的支持才能完成,對于舊建筑的改造問題,我國相關利益方非常多,城市建設發改委、城市規劃局、建筑本身的多個利益方,要想實現多個利益方通力合作非常困難。即使可以實現對舊建筑的綠色改造,在改造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突發”狀況,如何使綠色建筑在舊建筑改造下能夠穩定實施,是現在我國相關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我國,舊建筑改造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對舊建筑進行綠化改造是重中之重。我國也出臺了相關的法律和激勵機制,包括對綠色建筑給予財政補貼、開設綠色貸款業務、減稅政策等。我國正在加快完善綠色建筑的工作步伐,并出臺了相關的規劃設計(節能、建材、建筑等),深入探究評價指標,從而正確引導資金流向,扶持綠色建筑的發展[4]。
[1]趙 紅.綠色建筑評價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2.
[2]宋湘冀.歷史建筑改造再利用中的材料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孫 響.城市舊街區建筑改造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4]賀耀萱.建筑更新領域學術研究發展歷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天津大學,2011.
[5]楊婷婷.綠色建筑建設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