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婉玉 劉亞蘭 孫 文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群中獨樹一幟,紫禁城建筑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作。紫禁城位于北京都城正中,是明清皇帝居所建筑群的總稱,繼承以往宮殿規劃的傳統,將宮殿與城市進行有機結合,布局設計對稱、院落組合合理、空間安排恰當、建筑裝修華麗、室內外陳設精美、屋頂形式多變以及建筑色彩、建筑材料豐富多樣等,都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征。鳥瞰紫禁城,高低錯落的城宮殿群,覆蓋在黃金閃亮的琉璃瓦之下,氣勢磅礴。在世界古典建筑的歷史中,如此龐大的建筑群有此壯觀的俯瞰效果,是極為罕見的。
琉璃又稱“流離”,這一詞語最早來源于古印度語并隨佛教文化傳入我國。經過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又衍生出了“繆琳瑯”“琉琳”“玻理”“藥玉”“璧流離”等詞,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常被使用?!傲鹆А痹鉃樾稳菀环N在陶器表面不明成分彩色釉的質耀眼生輝、流光陸離的特性。經現代科學研究,“琉璃”實際上是二氧化硅與其他金屬氧化物混合燒制而成的釉質物,隨著配入的金屬物質比例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屬于陶瓷工藝。同樣的,琉璃瓦是指在將這種琉璃釉施于普通瓦片表面并在較高溫度下燒成的上釉瓦。
琉璃瓦是中國建筑的傳統物件,是一種帶彩色釉質的瓦片。琉璃瓦在中國古建筑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被廣泛使用于皇家建筑之上,構成了皇家建筑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琉璃瓦的作法是在普通瓦片表面施以用鉛丹作助熔劑在高溫下燒成的硅酸化合物的釉質,其釉質主要用鐵、銅、鈷等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為了獲得色彩鮮艷、層次多變的琉璃瓦,可以適當地調整影響釉色深淺變化的主要因素“生鉛釉隨色劑”含量的多少。
琉璃瓦是一種性能優越的屋頂材料,具有防水、耐磨、經久耐用、外型美觀,色彩艷麗的特點。以梁思成先生主編寫的《建筑設計參考圖集》第六集“琉璃簡說”中談到:“琉璃為一種有光彩、不滲水的釉質,施于陶體而成琉璃瓦。其仲展力強,然若燒制得宜,則亦不易剝蝕或碎裂。[1]”琉璃瓦常用于皇家建筑,為其營造出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建筑氛圍,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筑達到木構建筑至美巔峰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使用琉璃瓦件作為建筑材料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魏書·西域傳·大月氏》中提到:“北魏太武時,大月氏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2]”宋代時期琉璃瓦件已廣泛運用于建筑之中,宋代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中已詳細記述了琉璃和琉璃瓦的燒制工藝和釉料成分。琉璃瓦大量使用在建筑中則出現在明、清時期并進入全盛期。此時琉璃瓦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已形成從設計、生產到應用的一體化完善系統:品種方面,已形成樣式、形制、裝配性都水平極高的系列產品;生產方面,數量上的顯著增加以及質量上的大幅度提高都大大超過之前任何朝代;應用方面,琉璃瓦的使用規則已經高度標準化、定型化,瓦的色彩、題材均有嚴格規定。在北京現存的紫禁城宮殿中,仍然可找到各種琉璃制品。至民國時期,仍有少數建筑使用琉璃瓦,但相對之前的繁盛已經明顯衰退。
琉璃瓦作為皇家建筑必不可少的裝飾元素,其使用權為皇家專屬。以紫禁城為代表的皇家建筑幾乎都由琉璃瓦覆蓋,僅有少量寺廟建筑或者皇親國戚、朝廷官員等等的宅邸能在特許下使用琉璃瓦,而百姓的房屋或是普通官員只能使用普通的布瓦,不能使用任何琉璃瓦。由此可見在琉璃瓦的運用頻率上也突顯出皇家建筑區別于民間建筑的明顯特征。所以也不難理解,現存的紫禁城皇家建筑群幾乎是琉璃瓦的海洋,而許多大型民間建筑,如山西平遙古城,昆山的周莊,安徽的西遞村等等,都看不到琉璃瓦的存在。
中國古代建筑將色彩作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色彩搭配的不同組合不只為表現建筑的華麗,還與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術密切相關。我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筑中常用有很強的裝飾效果的黃、綠、藍、紫、白等釉色的琉璃瓦作為屋頂的構建材料。在色彩應用上,也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
黃色自古為帝王專用的尊貴之色,黃色居于色彩等級至高地位的原因眾多,其中最重要的來源是五行學說。根據五行學的理論,黃色源于土地之色,居于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中的中央位置,故黃色為中央之色。以黃色作為皇家建筑的主色調,以示天子位居正中之位,統御四方,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因此即使紫禁城建筑屋頂的形制包含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等七種,但屋頂覆材幾乎均用黃色琉璃瓦。
其次為綠色,綠色在五行中屬東、屬木,居于僅次于黃色的地位,因此太子、皇子居住的宮殿多用綠色作為裝飾,歷代也稱皇子居住的宮殿為東宮、青宮。其他色彩如藍、黑、紅等色則單獨用于有特定含意的建筑或混合使用以點綴景色。如天壇祈年殿是皇帝祭天祈谷的重要場所,圓形攢尖式屋頂鋪飾藍色琉璃瓦,象征明澈純凈的天空。又如紫禁城內的文淵閣,屋頂飾用黑色琉璃瓦,黑色屬水,取水克火之意,寓意閣內所藏《四庫全書》等其他典籍免遭火光之災。
琉璃瓦在形制運用上,等級嚴格。中國古典建筑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其建筑風格的特點,然而最重要的顯現還是在于屋頂形制的區別,根據建筑等級、用途的不同來確定屋頂的形式。紫禁城皇家建筑中所用的琉璃瓦的主要種類有:筒瓦、板瓦、勾頭瓦、帽釘等,屋頂琉璃配件包括走獸、挑角、鴟吻、垂獸等。其中,運用數量最多的是筒瓦和板瓦。琉璃瓦及琉璃配件除使用于屋頂外,也用于門窗、墻壁、影壁、牌樓、寶塔等,有的則直接將琉璃做成結構構件建造全琉璃建筑。琉璃制品用于建筑成為中國古典建筑藝術風格的獨特風格。
皇家工匠憑借精巧的設計和高超的技藝,巧妙地運用形制不同、造型各異的琉璃構件完成對復雜的結構的連接,而且形成多變的折線或曲線,如連接屋頂幾個坡面的橫向正屋脊和斜屋脊。皇家工匠運用各種形制的琉璃瓦創造出多變折面的代表是在故宮的角樓,此處將琉璃瓦的運用達到了極致,使其屋頂的三重檐呈現出多角、多山花、多屋脊、檐角起翹、縱橫交錯的復雜造型。形式之繁縟,工藝之復雜使其成為琉璃瓦多種形制運用在皇家建筑的代表,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美稱。
紫禁城內的大小殿宇,都以琉璃瓦覆頂,除大面積使用黃色琉璃瓦外,還有多種色彩的琉璃瓦和琉璃裝飾,且均是根據建筑等級和用途精心設計的。紫禁城前半部分“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左右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等,是封建統治者施政的場所,建筑整體布局對稱工整,單體建筑巍峨壯麗,細部雕梁畫棟,均以漢白玉石作為基座,柱子大漆裸紅,彩畫以青綠色為基調,頂面幾乎一色的黃琉璃瓦覆蓋,不用過多復雜裝飾,顯得十分莊嚴輝煌。后半部分“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兩側的東宮、西宮為皇后妃嬪們的居所,雖然建筑形體較前半部分略小,但琉璃裝飾的多重使用,不失其高貴華麗。紫禁城的宮殿建筑,無論其屋頂變化、裝飾如何復雜,也基本以黃色琉璃瓦為主,而紫禁城內幾座花園中的建筑則不同,屋頂的色彩運用靈活多變。
文淵閣用于專貯《四庫全書》,位于紫禁城北東華門內文華殿后,坐北面南,閣制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構置。紫禁城的宮殿樓閣,大都金碧輝煌,屋頂鋪設黃色的琉璃瓦件,朱砂紅的柱窗和墻壁,可謂火氣十足,唯有文淵閣屋頂以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正脊也以綠色琉璃瓦為底,紫色游龍起伏其間,再鑲以繪有白色線條的花琉璃[3]。這樣色彩搭配的原因是,黑色于五行中喻水之意,與另外幾種冷色調琉璃搭配一起,象征海水碧波,以水壓火,以保藏書安全。兩側山墻均以青磚砌筑,素樸典雅。油漆彩畫等,也以冷色為主。文淵閣主體建筑東側建有一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
紫禁城皇宮建筑中除屋頂大量使用琉璃瓦外,還建有許多琉璃門、琉璃壁、琉璃花壇和琉璃磚等。這些無不流光溢彩,精美華貴。養心殿宮殿主體為工字形,前殿面闊三間,瓦歇山式頂覆以黃色琉璃瓦。養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于寡欲”,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理政之所,為改善采光,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第一個裝上玻璃的宮殿。養心殿的宮門和照壁都用琉璃裝飾得富麗堂皇,其琉璃照壁以黃色線磚為框,綠色琉璃面磚為底,正中圖案是白色的鷺鴛、綠色的荷葉和黃色的荷花,碧水彩云縈繞其間,構圖新穎,題材別致,充分展現了琉璃作為裝飾物釉色瑩潤光亮、色彩豐富、堅固耐用的特點[4]。
外東路寧壽宮區的皇極門采用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由于墻垣高大,所以采用類似木結構牌樓門的做法,外墻均用琉璃砌成?;蕵O門前的五彩琉璃照壁,俗稱“九龍壁”,壁長29.4 m,高3.5 m,照壁正身是九條巨龍,共用270塊琉璃彩磚相拼接而成,形式有坐龍、升龍和降龍,造型極具張力,蜿蜒于云海礁石之上。整座照壁色彩鮮艷,紋理復雜,壁面采取高浮雕的手法,營造出凹凸不平的立體感,在工藝上相當復雜,堪稱琉璃建筑之珍。
中國的琉璃藝術淵源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它的使用與否是官式建筑區別于民間建筑的顯著特征。紫禁城則可說是中國古代琉璃藝術的博物館,它集歷代建筑精華之大成,人們在瞻仰欣嘆之余,將由衷地體會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紫禁城建筑運用多種形制多種色彩的琉璃瓦和琉璃制品,在嚴格遵循等級制度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使用功能和造型美觀的要求,體現中國皇家建筑多樣統一的美學風格。
[1]梁思成,劉志平.建筑設計參考圖集[M].北京:中國營造學社,1936.
[2]李全慶,劉建業.中國古建筑琉璃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3]王銘珍.皇家藏書樓——文淵閣[J].北京檔案,2004(4):39-40.
[4]陳 莉.清代宮殿建筑的文化社會學解析[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