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云 香
(彭州市水務局,四川 彭州 611930)
2013年7月8日起,彭州遭遇特大暴雨災害,全市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持續(xù)暴雨、大暴雨天氣過程,全市共計29個區(qū)域自動氣象站累計雨量全部達到150 mm以上,多個站點測得建站后最大降雨量。龍門山等5個鎮(zhèn)累計雨量超過500 mm(其中最大累計雨量為龍門山鎮(zhèn)鳳鳴湖點,達666 mm)。
受強降雨影響,湔江來水明顯上漲。7月8日16時08分,湔江流量上漲至401 m3/s,9日6時18分達2 020 m3/s,此后洪水反復漲落(期間最小值為492 m3/s),11日4 時 48 分,上 漲 至2 490 m3/s,直至13日16時方降至100 m3/s以下。此次洪水過程為破壞性極強的長歷時、雙峰型洪水,在長達120 h的洪水過程中,湔江攔河大壩斷面測得的徑流量高達2.8億m3,占湔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8.2億m3)的三分之一強。
在此次災害過程中,湔江的堤防受損達31處,21.94 km(其中決口7處,2.19 km)。此次受損堤防量大,涉及各個時期建設的、不同標準的堤防,情況較為復雜。
根據(jù)湔江59年的實測資料,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為2 850 m3/s,洪峰超過4 000 m3/s的有兩次,本次洪峰流量為2 490 m3/s,屬常年洪水。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大的堤防損毀呢?經(jīng)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7方面原因:
一是受 “5·12”和“4·20”地震持續(xù)破壞影響,湔江上游的山體破碎,在本次強降雨引發(fā)的山洪激發(fā)下,山溝內(nèi)的固體物質隨水流迅速匯集,涌入湔江主河道,形成高推(懸)移質的高速水流沖向下游。水流中的大粒徑推移質對堤防襯砌層產(chǎn)生持續(xù)的撞擊,直接導致面板裂縫、破裂、垮塌破壞。
二是高推(懸)移質水流在河道彎道和由窄變寬等處流速變小,挾沙能力減小,推(懸)移質落淤,形成倒灘橫流。倒灘橫流處由于比降變大和對堤防的沖刷角度變大,對堤防的破壞尤為嚴重。
三是特殊的洪水組合形式。如上所述,本次洪水過程為典型的雙峰型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在5 d時間內(nèi)河道徑流量即超過湔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洪水在造床流量附近長時間漲落波動,破壞作用猛烈而持久,堤防受損處不斷擴大,因而堤防損失嚴重。(對比2012年的“8·17”洪水,雖然量級與此次過程差異不大,為2 040 m3/s,但堤防損失相對而言卻很小,湔江僅損毀堤防2.54 km)。
四是由于前些年對砂石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湔江小石河段河床下降嚴重。以湔江攔河大壩下游河床為例,2005年汛后其高程約為739 m,2012年汛后降至730.8 m左右,本次洪水后又降至729.5 m左右。河床下降導致堤防基礎埋深減小,有的堤防建基面已高于深泓點,僅靠堤防附近幾十米堤防保護區(qū)范圍內(nèi)的砂礫石勉強維持,而松散的砂礫石在洪水面前不堪一擊,隨著砂礫石被洪水沖刷一空,堤防基礎外露甚至高懸,潰塌在所難免。
五是湔江上游支流(特別是回龍溝)發(fā)生的泥石流極可能形成過小型堰塞現(xiàn)象,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洪峰伴隨帶有泥石流特點的山洪強烈沖刷下游河道,導致堤防破壞。7月11日凌晨,鳳鳴湖下泄流量超過1 600 m3/s;回龍溝洪水也猛漲,在泥石流的頂托下涌入了白水河場鎮(zhèn)鄰河房屋的2樓,有親歷群眾描述浪高達20 m。根據(jù)洪痕估算回龍溝流量至少在2 000 m3/s以上,則回龍溝與沙金河匯流后的流量至少為3 600 m3/s以上,超過了湔江大部分堤防的設防標準。由于沙金河洪峰的頂托,致牛圈溝河床水位上升,這也是加劇牛圈溝河床淤塞的原因之一。由于堰塞湖的積水量小,向下推進過程中峰值逐漸減小,僅會對下游一定范圍造成影響,而對有水文觀測的湔江攔河大壩斷面不會造成明顯影響。雖無具體的觀測資料直接證明上游存在堰塞現(xiàn)象,但這一推論卻能解釋上游實際的洪水量級與關口斷面測得的洪峰數(shù)據(jù)嚴重不吻合的現(xiàn)象。
六是湔江縱坡比降大,湔江堰至人民渠過小石河涵洞11.8 km河段的河床高程由745 m降至607 m,落差達138 m(石化基地段河道比降更是高達13‰)。如此大的縱坡比降在平原河道中實屬罕見,勢必對河道造成深切。本次洪水過程河床下切達3~6 m,是造成堤防基礎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是設計缺陷。(1)個別河堤布置在河槽中的頂沖位置,如太子村河堤;(2)洪水設計通常是以過洪斷面為標準,湔江有的斷面過 洪 能 力 達10 000 m3/s,但堤防的結構設計未考慮湔江縱坡較大的特點,其結構形式和強度均不滿足行洪要求,故在洪水沖刷下,易造成堤防基礎和面板的損毀。
要打破湔江傳統(tǒng)的“重堤防、輕疏浚”的治河理念和“修修補補式”的治理模式,實行“全河統(tǒng)籌考慮、分段制定方案,分年逐步實施”的新治理模式。針對湔江攔河大壩以上河段以河床淤積抬升為主的特點,要采取“建堤結合疏浚河床”的方法;針對湔江攔河大壩以下河段以河床沖刷下切為主的特點,要采取“建堤結合穩(wěn)固河床”的方法。損毀堤防恢復重建工作要摒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撒花椒面”式的分散建設模式和“重建輕管”的弊病,采取“打殲滅戰(zhàn)”式的集中建設和“打持久戰(zhàn)”式的持續(xù)維護模式。
若不能解決關口以上河床淤高和關口以下河床下切的問題,仍按目前采取的方式進行水毀堤防恢復,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湔江堤防建設-水毀-再建設-再水毀的怪圈,將導致現(xiàn)有堤防在今后的洪水中不斷損毀,沿河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石化基地等重要廠礦企業(yè)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
筆者根據(jù)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科學制定河道治理方案。應立即委托設計單位結合國土部門的地質災害評估結論,對湔江彭州段現(xiàn)有的河道防洪規(guī)劃進行修訂,以適應地震后河道發(fā)生的新變化。對于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的影響,應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地震次生災害的防治應常態(tài)化(1933年疊溪地震的最后一次次生災害發(fā)生于1964年,造成原白水河大橋淹沒在泥石流中)。
(2)在修訂防洪規(guī)劃的基礎上,組織設計單位對湔江河道進行詳細的勘測和調(diào)查,并結合彭州人民幾十年積累的治理湔江與洪水斗爭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通盤考慮后擬定河道建堤、疏浚和固床的綜合治理方案(如:太子村堤段可在斷毀處建一魚包,安裝鉛絲籠做柔性保護并退守原河岸;八百二堤段涉及石化,應重點設防,可采用固床、提高面板結構強度并采用平抱腳方案),并按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列出分年度建設計劃。
(3)積極籌措資金,分年度建設計劃抓緊實施河道綜合治理。
(4)建立長效的河道持續(xù)維護機制。在每年汛后乃至每場洪水過后,均需對河道進行檢查維護,及時修復損壞的河堤、固床設施等,并對河道進行疏浚,歸順河道主流,減輕堤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