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達 強明禮
(西南林業大學研究生院,云南昆明 650224)
我國藏區分布于版圖西部,在廣袤的藏區內,云南藏區既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有著地域特色,這些使得云南藏區有著不同于其他藏區的建筑特色。云南藏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總面積11 631 km2,藏民多分布于兩縣,香格里拉縣與德欽縣,歷代對于此地歸屬問題未能統一而造成諸多勢力的混亂局面,直至清軍入關,才確切的劃分了迪慶的隸屬關系。迪慶藏族民居的建筑形式是與當地民族民風和藏民活動以及獨特的地域性因素之間相互制約而形成的,多以木結構框架與夯土墻共同承重,夯土墻圍合而成建筑外體,根據所處地域環境不同,其建筑形式也不盡相同。大可分為坡頂民房、平頂民房、官式碉房三類。
民房是藏區最普遍的建筑形式,由于藏民的生活方式,民居成為廣大牧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場所。而民居也最能體現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和生產方式。不同地區,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氣候與生活特點,導致了不同的民居類型。但總體上大同小異,云南藏區多為木框架碉房,其承重結構為木結構框架與夯土墻共同承重,不同地域的建筑特點也大不相同。
1)坡頂民房。坡頂民房是香格里拉縣主要的民居建筑形態。香格里拉縣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此地四面環山,日照充足,降水量較大,紫外線強烈,森林植被豐富,屬于高原壩區氣候。香格里拉縣與麗江市接壤,這也使得此地民房的特點尤為突出。坡頂民房是香格里拉縣的主要民居建筑形式,坡頂民房房基于土掌房建筑結構頂加木結構坡頂,屋頂多為木板搭建,少數為金屬板材。主體建筑主要用材是木材、石材及粘土。其承重結構由內部木結構框架與夯土墻共同承重,屬井干木楞房。
坡頂民房建筑主體與藏式碉房相類似,頂建人字坡屋頂,墻體多漆為白色,木質構架和屋檐為紅色,木構件外露切面繪于彩繪。造型溫潤厚重,極富層次感,色彩明快鮮艷,與藍天白云相互襯托,屋頂、門窗與森林樹干顏色相當,基石融入大地,外墻與天空相互輝映,整個建筑似乎由大地生長而出,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坡頂民房外墻厚重且高大,墻體橫斷面呈梯形,基層大多在1 000 mm左右;多為石材堆砌,墻體內部為石塊中有木板夾層,外由夯土扎實,以使得穩定性得到有效加強,開窗內小外大,門窗上常做凸出墻面的坡檐,局部色彩與雕刻修飾有極強的宗教與文化色彩,至此也成為坡頂民房重點裝飾部分。
坡頂民房大多為2層~4層,一層多為院落和房屋主體構成,各層平面呈逐層向內收攏,底層供圈養牲畜所用,二層以上為一家人生活場所。每層由柱與柱分割,柱體較寬,直徑在450 mm~900 mm之間,柱上有梁,梁上有檁,檁上有鋪木板為地板,柱上開榫梁上做卯,梁柱間榫卯對接,檁條鋪于柱上,木板鋪于檁條上形成樓板。功能分割多設廚房、起居室、經堂、火塘等常用功能空間。藏民全民信教,藏傳佛教是藏民共同信奉的教派,主室和經堂是全宅最主要的房間,主室的面積最大,位置也選擇最好處,藏民的睡眠、起居、會客、餐廚等日常活動均在此處進行,主室內設有火塘,多設有倚槍式壁柜,三面帶有圍板的整體式藏床以及條形藏桌。經堂是藏民居內的另一個重要房間,主要供家庭佛事活動使用。經堂墻上裝有佛龕壁架,或整面墻以壁廚覆蓋,內部放有經卷,佛像,法器等神物。室內主要的裝飾空間也在火塘與經堂,火塘內對窗一壁多為木質鏤雕壁櫥,內放居家常用水缸糧缸,除窗所在墻壁其余兩壁繪吉祥八寶圖,經堂內壁櫥皆為鏤雕,內供四房神圣,常年香火不斷。
建筑外部墻角常設有香臺,上插各色旗幡,旗幡上印有祝愿禱詞,每日燒天香一次,并非祭天,實則供養十方諸神,旗幡被風飄揚一次,就等于向佛祈禱了一次上面的禱詞。
2)平頂民房。平頂民房是德欽縣主要的藏民居形式,迪慶藏族自治州北部的德欽縣處于梅里雪山腳下金沙江沿岸,屬干熱河谷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干熱少雨。由于特定的人文因素和環境因素平頂民房是此地的主要民居建筑形式。平頂民房是由藏族傳統碉房演變而來,較藏族碉房其建筑形式更加輕巧,木材使用量較大,石材使用量較小。其承重結構與坡頂土掌房大致相同,由于干熱少雨的氣候原因,平頂民房并無人字屋頂。但較與坡頂民房平頂民房層層遞減呈階梯狀構建,下層屋頂形成上層陽臺做晾曬草料與糧食用,德欽縣干熱少雨,此地民居較少出現人字坡頂,溫熱潮濕的氣候條件使得此地晾曬環境的需求量較大,所以平頂民房這一建筑形式更加因地制宜。
平頂民房多為1層~2層,少數建有地下一層,地下一層多為短柱承重夯土墻圍合,一般作為飼養牲畜堆存草料的場所。大門開在一層,一層、二層的室內空間分割與坡頂民房類似,設有主室、臥室、經堂及廚房等主要活動場所。
平頂民房外墻較薄,斷面同樣呈梯形但角度相對較小,內由石塊堆砌外由粘土貼面。平頂民房承重結構與坡頂民房大致相同,但較坡頂民房更加輕巧。內部結構由梁柱構建形成的內部木質框架與樓面、屋頂構成。相對于坡頂民房,平頂民房內柱較為纖細,直徑或邊線最大不超過300 mm。梁柱由榫卯相接但需要鉚釘固定,梁上鋪木板作為樓板,頂層屋頂上蓋有“土掌”(在頂層鋪好的木板上鋪泥土與防腐混合的粘土,反復夯實,直至干密)。
3)官式碉房。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內,歷史悠久并保存完好的村寨內都會有一處土司所建碉房,土司在村落中等同于漢族族長與村長一職,是地位與權力的象征,這種地位與權力在建筑中也得以體現,我們稱此種民居為官式碉房。官式碉房由于特殊的人文環境與政治需求使得其體現的情感同其他類民居有所不同,其體現出一種強烈的防御性,厚重且高大的外墻極少開窗或不開窗,一層多無窗,上層窗戶做成內小外大,使得整個房屋類似于碉堡一般,其占地面積極大,整個建筑氣勢磅礴,威嚴且肅穆。
官式碉房多為3層~4層,一層同其他類藏民居相同,以立柱支撐夯土墻圍合,多作為牲畜飼養場所。二層為家人主要活動場所,其立柱位置較其他藏民居更顯規整與復雜且遵循形式美法則。內設主室、經堂、臥室、廚房等活動空間,其較普通民居增加了一活動區域供鄉黨開會之用,類似于會議室。由于占地面積較大,為了良好的采光,內設天井。三層以上多為陽臺,晾曬與貯存糧食使用。
官式碉房展現出的防御性表現在厚重的外墻,其外墻同坡頂土掌房類似,厚度可達到1 600 mm。內部承重結構由梁柱形成內部整體框架結構承重。梁柱體量都較大,梁上有精細雕花裝飾。梁柱榫卯相接,梁上有椽,椽上鋪設檁條,檁條上鋪泥土,泥土上鋪有木板,層層疊疊極其堅固。
云南藏區藏民與其余各大藏區藏民相同,宗教氣息濃厚,藏傳佛教是藏民普遍信奉的宗教。多數情況下,城鎮多設寺廟,鄉村內設經輪房,民居內有經堂、香臺。
寺廟為僧人誦經做法的工作場所,信教徒在特定節日或特定日期會來寺廟中朝拜。寺廟建筑多依山勢而建,根據山勢逐層建造,最高處為寺廟最主要的廟宇建筑,寺廟建筑體量較大,莊嚴肅穆,給人以震懾之感。外墻高大,墻體涂以白色,上層結構以赭色為主,墻上開窗較少,如若開窗窗體也較小。建筑裝飾上以紅、白、藍、黑、赭色為主,屋檐繪以吉祥八寶藏式祥紋。建筑內部穿斗式木結構支撐整體建筑,一層較高,且其高度可達八九米,內部以木柱支撐,柱體尺度較大,多為高大的通直木材,梁柱由榫卯相互連接。
村內多設有經輪房,經輪房內建有轉經筒,轉經筒由上及下垂直掛立,村內無論老小多數會在特定時間到經輪房內轉經,祈求天神保佑,經輪房尺寸不是很大,平面一般都為正方形,轉經筒四周有可供人走路轉經行徑路線,內墻三面擺有長凳供人坐靠。
其他簡易建筑——瑪尼石堆,瑪尼石堆是由刻有經文的石板石塊堆砌而成,是遠古時期祖先用來供奉山神或作為地域、山界等區域劃分與分界的標志,其位置主要在寺廟的轉經路上,村莊的路口,草原的路邊以及重要的分解的節點。
云南藏區地勢不統一,其村寨類型也錯綜復雜。迪慶又名香格里拉,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廣袤的原始森林使得迪慶如同人間仙境一般。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使得整個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自然環境并不是十分的適宜人居住,高強度的日照,極大的晝夜溫差,以及險峻的居住環境,種種因素都制約著云南藏民的生活環境,也正是如此,使得云南藏區的村寨規劃千姿百態。
根據自然環境來分類,村寨聚落可以分為山地聚落和平壩聚落。山地聚落意為以山地的等高線和山勢的升起坡度的經緯、縱橫交錯而成。平壩聚落建于平壩地區之上以農田、交通路線分割而成。山地聚落分布在山地內,多依山傍水,沿河谷建立條形或帶形聚落,聚落高差依山勢層層攀升。聚落兩端多為一家,交通主干道貫穿全村,村內中間地帶為商業活動區域,一般有商店,少數有學校。村口有瑪尼石堆,以用來分割村村之間的地域規劃,村內多設有白塔,供村民朝拜神靈。平壩聚落建于平壩區域,平壩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寬廣,村莊多建造于城市主干道兩側,平壩聚落總平面多呈現為方形或圓形,由于云南藏區藏民由游牧型經濟體系變為農牧型經濟體系,平壩聚落民居不遠處多有農田,藏民可方便的來往于農田與民房之間,少數平壩聚落依湖而建,或依山傍水或臨水近水,就好像生長于這個環境中一樣,自然與人相互依存,借于自然,并且得益于自然,并極好的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也同時顯現出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與經濟體系,那便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壩聚落由于交通便利閉塞程度遠小于山地聚落,藏民的漢文能力也較強于山地聚落,但原生態的自然屬性并沒有因為漢文化的進入而被沖刷掉,反而讓廣大人民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藏區文化。
藏族建筑的建筑藝術美與自然美巧妙的結合,展現了云南藏族人民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民族特征,綜合其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對我國木結構民居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啟發作用。發揚藏區文化的優勢,幫助改善藏族同胞的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是重要且必要的。對云南藏區木結構民居的探析中搜尋其研究價值,為民族學、古建筑學、旅游文化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1]吳 體,凌程建,高永昭.周敏丹巴甲居藏宅建筑結構調查[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4):197-201.
[2]楊旭明,鐘 熠.傳統藏族民居建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住宅科技,2012(3):41-43.
[3]陳耀東.中國藏族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陳立明.西藏民居文化研究[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2(23):8-14.
[5]賓慧中.中國白族傳統民居營造技藝[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6]強 之.藏族奇特的建筑尺度[J].中外建筑,201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