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琦
(中鐵二院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陜西西安 710053)
人是居住環境的主體,一步也離不開生存于其中的居住環境,對于現代的生活標準有很多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居住條件、周圍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人們利用雙手積極地創造滿意舒適的居住環境,良好的居住環境令人心情愉悅,生活舒暢。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在滿足基本居住用房的基礎上,更加渴望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需求已擴大到考察樓盤周邊環境、生存空間的生態、文化環境等等。故此生態景觀型住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良好的居住環境包含多種因素,不僅包括室內空間功能、室外環境綠化、單體建筑形態、群體建筑組合,還包括自然氣候因素、人工營造因素等。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減少噪聲、空氣污染,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完善相應配套設施與城市共同發展,健全物業管理服務體系等,都是實施和諧人居環境的措施之一。
由和諧人居環境的基本內涵可以看出,和諧人居環境既包括室內環境,又包括室外環境。由此決定了基于和諧人居環境的住宅小區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內涵,不僅包括室外小區的規劃設計或居住外部環境設計,還應包括風格協調的配套室內設計或居住內部環境設計。作為居住建筑中的住宅套型設計,套內空間應設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這四種基本功能空間缺一不可。輔助空間包括聯系基本空間的過道、方便實惠的貯藏間、陽臺等,其各自都有不同的用途,但又相互聯系,兼顧室內凈高的合理選用,從而滿足人們日常起居使用上和生理上的不同需求。構成居住小區建筑外部環境的要素,由其他數幢住宅和為之服務的公共建筑以及綠化、小品、道路等組成,既為居民提供彼此相互接觸交往、鄰里互助的條件,又提供了享受休閑娛樂、鍛煉身體等不同生活方式和活動內容的場所。
和諧人居環境的住宅小區規劃與設計,基本方法包括室外小區的規劃設計和與之風格協調配套的室內設計。為了讓居住環境和使用群體能有機的結合,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使用者的居住境況,我國已對居住小區規劃設計、規范及標準進行過多次修訂、改編,并建設了多個試點生活小區項目,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寶貴經驗。
室內居住環境通過對住宅基本功能空間的合理組織,起居、臥室、廚房、衛生間方位合理的布置,同時考慮日照、天然采光、遮陽、自然通風、隔聲、降噪等室內物理環境的改善和處理,創造一個舒適的室內居住環境。在套型設計時,應體現人性化設計,考慮人們日常生活方便多樣的需求,如考慮陽臺的設計,在城市發展土地日益緊缺的狀況下,陽臺作為室內與室外的過渡空間,便于人們與自然的親近,為人們在居住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快速的發展,節約能源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居住建筑設計中對圍護結構的保溫措施也給予高度重視,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室內環境的舒適性,由此引發的關于外墻保溫的多方課題研究,很多成果已經運用到實際工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室內空間設計過程中,要兼顧考慮多方因素,尤為注重空間功能的劃分,有的住宅套型將起居空間、廚房、衛生間集中在一區形成公共區,有的將臥室、工作學習集中在一區形成私密區,在空間上動靜區分開、私密有別,創造合理的功能分區。針對居住者人口結構的不同,生活習慣的差異,職業需求的多樣性,設計過程中需要提供給居民的住宅套型也應有多種。小區住宅套型的多樣性,就是考慮到不同經濟收入人群、不同類型、生活模式的家庭需求,針對性的提供了不同使用面積、不同套型的住宅設計,以此體現住宅的通用性和實用性。
基本空間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室內環境的質量,合理的使用流線是保證居民身心健康的關鍵。
室外環境是室內空間的延伸與擴展。小區是城市的基本構成要素,除了為居民提供合理的居住戶型和完善的服務設施外,因地制宜地創造有利于人們生活、交往的室外空間也至關重要。
室外環境的設計要兼顧考慮所在地區的各類因素,符合所處城市的歷史文脈氣息,綠化植被要適合當地的生態環境與地理氣候特征,在塑造怡人景觀的同時,小區的安全防衛系統、便民服務配套設施、完善的物業管理系統等,均為規劃設計考慮的因素,保證為居民提供舒適、方便、安全、優美的生活環境。
1)基于環保理念的小區地理規劃。成功的居住區戶外環境設計,就是要為居民創造適宜的活動場所,設計中應因地制宜,結合具體建設用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注重環境保護、節能省地、節水等資源措施,為創造居民健康生活提供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可能性。規劃時將河流、小溪有機地結合,收方自序,富有層次,使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為小區居民提供良好的室外活動空間序列。
2)基于小區功能分區的空間規劃。小區的功能分區,在空間上可劃分為四級: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街道是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區通過道路將人們的居住、活動空間聯系起來,公共綠地靠近每個組團的中心位置,將雕塑、水面、曲橋、草坪、樹林、小品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而形成。半公共空間一般供小區組團內居民共同使用,也可作為城市應急避難和防災疏散的場所,通過較開闊的空間讓居民接近大自然。半私用空間是小區住宅樓之間形成的院落空間,這是小區內使用率最頻繁的居民活動空間,在那里可以布置供老人、兒童活動使用的座椅、運動器械等,讓小區設施更人性化、生活化。私用空間即為人們居住的空間。
合理組織小區道路的支網,方便住戶的出行,但是也不應雜亂無序,以致小區內交通環境混亂。同時,在規劃時應盡量控制組團的出入口,根據規模合理設置出入口數量,盡可能做到人車分流,有效控制外來人的任意穿行,保證住宅組群內部居民的出行安全。
3)基于休閑便利的小區設施規劃。我國的住宅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從注重住宅內配套設施的完善轉而開始關心外部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小區規劃從滿足居民基本生理需求出發,逐漸走向包括綠色、人文在內的綜合領域發展。不僅要滿足小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也要充分保證配套設施的完整性。設置方便小區住戶的商業服務網點,布置郵電、醫療、學校、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使小區規劃更加人性化,為廣大居民提供較大的綠地、更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從而營造休閑便利的生活小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小區的規劃與設計中會出現各種新的問題,這就要求相關專業人員,對應不同的問題研究出解決方法,為人與居住環境的依存關系注入新的內容、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出無限優秀的居住環境,不斷改進,形成更適應生活的空間形態。
綜上所述,可以學習和研究的地方數不勝數,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提升。
[1]王 剛.關于縣域住宅小區規劃設計的體會[J].山西建筑,2013,39(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