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趙敏
(太原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太原西山地區是太原的生態屏障,晉陽文化的發源地。因富藏煤炭,曾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然而過度粗放的開發對西山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制約了城市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西山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生態資源稟賦和既有產業優勢決定了西山地區必須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逐步退出重化工、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逐步達到西山地區生態環境的全面修復,把西山地區建設成生態環保、綠色宜居、人地和諧、山川秀美的新區域。根據太原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西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及西山區域發展面臨的難題,2013年開展了太原市西山地區生態建設發展規劃研究。
1)自然環境分析。零星開采、非法開采等活動導致了西山地區的山體破損,山體破壞面包括采礦跡地、采石場、粉煤灰填埋場等。西山地區的山體破壞面基本分布于東部靠近城市的淺山地帶,且面積逐年快速增長。以立面破壞為主,景觀質量差。
2)人文條件分析。太原西山是太原20萬年人類活動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見證。從史籍上看,太原西山,最早似見載于《北史·幼主恒紀》。《紀》載:“恒父、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碧袇^內的主要傳統文化遺存仍集中在太原西山一線。西山上人文古跡眾多,山水景色宜人,物產豐富,歷史價值豐厚。古晉陽八景(汾河晚渡、烈石寒泉、雙塔凌霄、巽水煙波、崛圍紅葉、土堂神柏、天門積雪、蒙山曉月)中,崛圍紅葉、土堂神柏、蒙山曉月、烈石寒泉、汾河晚渡五景都在西山地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蘭村竇大夫祠、土堂村大佛寺、崛圍山多福寺、晉祠、龍山道教石窟、天龍山石窟群,以及西山大佛、太山龍泉寺、赤橋古村落等等。
3)景觀條件分析。西山地區資源類型豐富,自然人文并重;田園村林交織,鄉村民俗多彩;景觀資源布局不均,資源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和北部的崛圍山風景名勝區。大環境景觀質量不高,文化保護不力。
4)現狀用地條件分析。西山地區屬于山地丘陵地區,規劃范圍內的現狀用地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西側散布于山地丘陵地區的鄉鎮村莊建設用地,二是東側劃入中心城區的西山礦務局組團及其周邊用地。規劃區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于山前地勢平坦區。目前,規劃區城市建設用地以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占主導,商業服務業、道路交通和綠地與廣場用地配置相對缺乏。
5)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分析。現階段西山地區產業以西山煤電集團、太原獅頭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西峪煤礦、南峪煤礦、西機標準件廠、山西省公路構件廠和晉源區福興煉軋鋼廠等資源開采和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為主。另在西山地區有部分傳統農業和旅游業,但發展規模較小。
由于長時間對煤炭資源和建材資源的開采,對西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的生態環境不適應當前西山地區發展的需要。在太原市建設特色文化名城和現代宜居城市的背景下,西山地區產業發展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城市生態屏障:全面建設西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形成太原市中心城區生態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部景觀畫卷:通過生態景觀環境的綜合建設,特別是山前重點區域的打造形成太原市西部的城市景觀帶。西山文化載體:充分保護利用西山地區的歷史人文,弘揚區域文化,傳承城市文化脈絡。多元休閑長廊:圍繞太原市城市發展目標,加快西山地區休閑游憩相關產業的發展步伐。
1)整體發展策略。西山地區是太原市生態保護的重要地區,是山區居民生產生活的主要聚集區,是城市居民的休閑游憩場所,也是城鄉生態友好型產業的發展區。規劃提出“深山保護、淺山優化、區域聯動”的協調發展策略。規劃提出西山地區的總體布局結構形態,為“一帶,三區,多組團”的空間布局方式,對用地布局、交通環境、功能組織進行總體安排?!耙粠А?以西環高速及旅游公路地帶間的山前區域為重點,打造生態景觀及休閑產業發展帶。“三區”:規劃包括北部崛圍山風景名勝區、南部天龍山—晉祠風景名勝區和中部生態涵養區進行協調發展?!岸嘟M團”:將城鎮建設組團和各類生態建設組團融入整體生態環境中,通過多組團的布局將建設進行分散式集中布局。
2)用地布局思路。山前區:總體貫徹“保護為主、關閉企業、集中布局”的思路,形成“兩園三區”的布局結構。保護:劃定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嚴格保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良好的山體生態環境;保護基本農田;控制滯洪區內的開發建設。關閉:關閉前山污染嚴重的企業;關閉白家莊、官地、杜兒坪、西銘等煤礦,進行生態恢復。布局:與現有居民點聚居區銜接,相對集中、成規模、成組團布置。同時結合景區主要出入口、道路布置,完善游客服務功能。避開城市東西向生態走廊、視線通廊。“兩園三區”:前山區是連接城市與西山至關重要的區域;是具有一定開發價值,并已經承受一定開發壓力或未來極有可能受到城鎮化影響的區域;通過虛實的結合引山入城。后山區:嚴格遵循生態區規劃控制要求,構建“大生態、小組團”格局,依托現狀村莊、結合自然山水,形成以路網為紐帶的小型功能組團、居住、配套、休閑服務等。
3)休閑游賞規劃。西山地區休閑游賞體系應通過整合現有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等資源,進行提升和整合,同時形成生態建設與休閑游賞產業的良性循環促進,提升整個西山的競爭力。規劃布局提出“一帶引領,九峪延展;兩翼齊飛,一體多態”的結構,構建游賞體系。一帶引領:以旅游公路為核心打造風景道。兩翼齊飛:以崛圍山風景區和天龍山—晉祠風景區周邊景點資源集中的區域帶動全區域發展。九峪延展:選擇九條溝谷,打造不同特色生態溝域。一體多態:規劃多形態、多元化的生態建設組團。
4)道路交通規劃。對外交通:對外交通的路網結構為“兩縱兩橫”,兩縱是指現狀的西環高速公路和規劃的貨運專線,兩橫為現狀的太古高速公路和《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方案中規劃預留的高速連接線。提升太古公路和104省道的旅游功能。主路:主路的路網結構為一縱三橫,一縱是指現狀的西山旅游公路,三橫是指由北向南與太原市中心城區的崛圍山路、長風西街和小牛線。城市道路:西山地區與太原市中心城區的東西向聯系主要通過10條道路進行聯系,分別為崛圍山路、柴化公路、興華街、迎澤西大街、南內環西街、長風西街、南中環街、蒙山大街、迎賓路和小牛線,沿西環高速公路共設置9處立交,分別為濱河、柴村、東社、迎西、長風、冶峪、羅城、晉祠和姚村互通立交。
5)西山整體綠化樹種推薦。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擇觀賞效果好、適應性強的引進樹種。做到速生和慢生樹種混交、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喬木與灌木樹種結合。西山所用樹種必須具備抗逆性強、易于成活、耐貧瘠、抗旱性強、根系發達的特點。
在西山的規劃建設中應當注重加強領導,增加協調。建立強有力的規劃協調機構,保證規劃的實施。研究西山地區的管理機制和機構設置問題。政策保障,加強管理。研究制定西山生態環境及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的相關配套政策,如財政投入政策及計劃,涉及的土地流轉政策、搬遷安置政策等。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西山地區建設,對社會資金的參與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制定明確的管理辦法。依法建設,嚴格審批。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后,近期建設的項目應依據總體規劃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方案獲批后方可進行建設。專題研究,專業支撐。開展專項研究工作,如西山地區的產業規劃專題、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防災安全專題等。
[1]高甲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