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澤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普及教育,全國各地大學的發展進入了高速擴張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片的高校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建成,校園內各式建筑也爭奇斗艷,大放異彩??v觀各式新型高校建筑,確實不乏上乘之作,但也存在著在追求外觀效果的同時,忽略細節特點,注重建筑外部形式而使建筑缺少內在個性特征。有些置校園環境和歷史文化氛圍于不顧,打破校園環境的美觀與協調,缺乏歷史的厚重與凝練;有些追求標準化設計,建筑形式趨于模式化而減少了個性差異;有些不顧地域差異和人文環境,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蘊,缺乏對校園建筑藝術的追求。
相比之下,通過觀察國外的知名大學,可以輕易地發現大量將文化與藝術元素融入到高校建筑中的范例。本文結合幾例國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建筑在創作中的設計與創新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從中得到啟發與借鑒。
高校建筑要營造的文化意蘊首先體現在建筑的文化性。高校建筑的文化性包含著對校園傳統形象、傳統精神的保留以及對歷史文脈的重現,構建校園形象和師生歸屬感,為其使用者帶去愉悅的情感體驗。
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卡迪亞大學(Arcadia University)享有悠久的校史,這所學校目前最為人知的是校園內神秘復古的建筑物——灰塔城堡(Grey Tower Castle)。這座建筑物正如其名,是一座完整的歐式城堡,充滿了復古風格和神秘色彩。這座城堡建筑始建于1893年,屬于威廉·威爾士·哈里森的遺產。1929年,阿卡迪亞大學買下了這座城堡并將學校所有的教學活動搬到了這座古色古香、充滿歷史和文化氣息的建筑物中,打造了獨具傳統特色的大學校園。同時該校后期建設的若干建筑也基于此城堡的風格,借助青色磚瓦建造了一批批的傳統風格建筑。正是這樣對傳統精神的傳承,使得這座城堡建筑不僅僅是國家歷史紀念性建筑,也是學校師生對校園最生動的記憶。
其次,高校建筑要塑造的文化意蘊體現在校園所滲透的文化內涵。高校校園所滲透的文化內涵是校園精神的實質,代表著校園的風格與文化意蘊,其追求的文化品位兼具理性、真實、高雅與質樸。
幾百年來,英國劍橋大學不斷按原樣精心維修的古城建筑保留著大量中世紀以來的風貌,許多校舍的門廊、墻壁上仍裝飾著古樸莊嚴的塑像和印章,展現了劍橋大學自1209年以來數百年歷史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并借助建筑這種固定的文化形象營造出百年老校的特色。美國的哈佛大學,全校建筑皆以代表熱情的紅色為主體顏色,各類風格迥異的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劍橋城內的美麗景色之中。憑借這著名的“哈佛紅”建筑風格和富含歷史氣息及充滿現代科技感的各式建筑,哈佛大學成為藝術與文化氣息相混合的絕佳產物,也成為了莘莘學子心中最向往的求學圣地之一。
通過高校建筑塑造出具有文化意蘊的空間,也是影響師生情感交流、品格塑造以及烘托校園文化氛圍的微妙而現實的因素。
無論多么有創意多么獨特的建筑,都一定少不了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對環境特征的適應。高校建筑創作應以塑造地域特色為出發點,以“契合”的姿態來適應當地環境,使建筑在空間形態上融入環境。
南丹麥大學科靈校區(Koldling Campus),正在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學大樓。這座由丹麥的漢寧·拉森(Henning Larsen)建筑設計公司設計建造的教學大樓,以三角形為主體結構,下部中空開放,完美地實現了高校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這座優美的五層建筑物坐落在科靈市中心,毗鄰科靈溪(Kolding),同時也與科靈設計學院、科靈國際商務學院一同組成一片高校集聚區。借助開放式結構以及校址周邊的綠地、溪流,加上為保證通風和透光效果而采用的獨特設計,這座教學樓實現了開放式的互動環境,使得學生在一個極富創作力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的同時,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享受明媚的陽光。
科靈校區充分借助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尊重生態環境,實現建筑與環境的真正有機共生。
高校建筑并不只是教育、培養人的場所和進行活動的空間,它在體現建筑屬性的同時,還要體現出高雅自然的格調和新穎獨特的創意。
在塑造獨具形態的高校建筑這一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斯塔塔中心大樓(Stata Center)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傾斜的樓梯,角度各異的墻面和異想天開的扭曲體型,完全顛覆了大多數傳統思維中的實驗樓或大學建筑的建筑形式。麻省理工大學是一所相對年輕的大學,也是全美理工科最高的學術殿堂之一,一直都是科研、創新、創造的代名詞。“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創造力是這所大學所蘊含的精神品質,而這個由美國著名建筑師弗蘭克·蓋瑞(Frank.O.Gehry)設計出來的斯塔塔中心大樓正是通過獨特的空間體型將麻省理工大學的追求和品質展現了出來。
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Kφbenhavns University)2006年建成使用的名為“蜂巢”(Bikuben Kollegiet)的學生宿舍樓,采用了極具創意的設計理念。外部類似單色馬賽克的效果與深淺對比的橙色墻體形成了鮮明的視覺立體效果;蜂巢狀的網格外形結構和中部開放的交流平臺使得這座宿舍樓既擁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又能便捷的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樓內住房和客廳間采用與中心相連的雙螺旋造型設計。這些都給予了學生良好的居住體驗,展現了校園建筑的人文精神,使得該宿舍樓成為學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選擇。
在建筑創作中,引入更加綠色、生態化、趨近于自然的建筑風格和體型,可以塑造出更加引人入勝的校園環境,為師生提供更加愜意舒暢的教學辦公空間,營造出人文氛圍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生態化校園。
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坐落在位于北緯1°,被稱作是“花園城市”的島國新加坡。當該校決定在校內的一處綠意盎然的山谷內建造一座供藝術、設計和媒體學院使用的教學大樓時,建筑設計公司CPG Consultants基于選址處的自然條件加上學院的特質和對綠色、自然、生態的追求,提出了“無建筑的建筑”理念,設計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筑物。依照景觀地貌來設計、建設教學大樓,而不是將建筑物強行安置在景觀之上,創造出了與南洋理工大學的花園式校園交相輝映、富含自然氣息的建筑空間,為校園平添一筆怡人的意境。開放的綠地空間允許師生直接步行上緩坡進行學習互動,感受郁郁蔥蔥的綠地屋頂與周圍景致結合而成的愜意。內部空間使用高性能的透明隔熱玻璃,由廊道串接起來,居中的噴泉廣場為師生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場所。這座建筑物不僅滿足了校園的美觀和生態環境要求,也幫助了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好的學習與生活。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求我們在設計規劃校園建筑時,在充分考慮其應有的基本功能和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特質后,加入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思索資源和能源節約再利用的途徑,減少消耗,構建生態環保的校園建筑和環境友好型的校園。比如智能化的控水系統、太陽能供電的應急燈、合理布窗以減少室內燈光的使用等等。
麻省理工大學的斯塔塔中心大樓的設計不僅代表著學校創新、自由、大膽的精神品質,同時也有著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獨創的雨水儲存和管理系統,利用生物過濾凈化技術為整座大樓及周邊的建筑提供再利用水資源;與氣象站建立連接的灌溉系統,通過分析氣象數據來控制水流;借助獨特的建筑體型設計,以改善通風、雨水收集和減少熱島效應;可獨立操作的窗戶,提供全方位充足的日照以減少對室內燈光的使用;減少室內制冷劑和鹵代烷阻燃劑的使用。加上建設時采用的建筑廢料管理策略,對可回收建材的重利用,這座建筑物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成效。
通過更多地了解國外優秀的高校建筑設計,可以豐富和發展我國高校建筑的創作,完善高校建筑繼承和發揚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功能,融入對人文精神的關注、自然景觀的回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而構建更為理想的高校校園。
[1]張 祺,王 媛.高校建筑創作的幾點思考[J].城市建筑,2006(9):37-38.
[2]張舒揚,吳永發.高校建筑設計新思路[J].山西建筑,2009,35(8):30-31.
[3]劉仁秀.國外高校建筑欣賞(一)——創意新穎的現代感建筑[J].美與時代(上),2010(10):65-66.
[4]涂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規劃、景觀、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