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青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 都江堰 611830)
都江堰平原灌區灌溉面積達600余萬畝,具有水量豐沛、灌排方便、旱澇保收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其中的近300萬畝老灌區,自古以來就有“水旱從人,不知饑謹”的譽稱。按道理來說農田水利學中所稱的“旱片”在這里應該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歷年的水稻泡田栽秧階段,仍然存在水量供不應求的矛盾,致使部分離水源較遠的局部區域面積幾乎每年在集中用水時節都要鬧幾天“水荒”。若遇灌區和流域發生同時干旱,水稻適時移栽就將受到嚴重威脅,或造成已泡田栽秧的田塊倒旱、死苗。但在泡田用水高峰之后,一般不再出現水量不足的問題。筆者將這部分局部區域面積稱為“都江堰平原灌區的旱片”。此類旱片面積的大小,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隨年際間氣候條件和岷江來水大小而變化。一般年份,約占總水稻面積的12%左右。旱片的面積比例大,用水矛盾多,易發水事糾紛,各級領導對這些地方的用水狀況也極為關注。因而,解決好旱片用水,使之不違農時泡田栽秧,實現均衡受益,既對促進灌區農業全面增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利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業已成為灌區用水管理工作的重點之一。筆者以下僅就解決旱片用水問題的非工程措施進行論述。
導致形成旱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用水集中,水量供不應求的矛盾在局部區域面積上的集中反映;(2)工程老化,配裝不齊,疏淘不徹底,過水能力不足或渠道布局不合理,輸水流程長,難度大;(3)有的旱片地勢較高,而控灌該片區的渠道走線在脊背上,上級供水渠道在中低水位時引不夠應分水量;進入渠道的水也有一部分流入低溝,自身不能充分利用,致使該渠道灌區總體泡田進度緩慢,下游淪為旱片;(4)缺乏嚴密的管理措施。目前的灌區水稻泡田栽秧用水計劃是按小春作物品種、面積、收割期、計劃水稻面積、移栽期和來水預告值平衡確定編制的,并按比例將水量配至干支渠。在實施過程中,有的地方較多考慮的是高產栽培措施,如強調炕田,選擇最佳移栽期等;而較少考慮渠道供水的可能性,從而造成用水集中,前期水量浪費,供求總量失衡;部分位居上中游的鄉村以其用水方便的優勢,自行確定用水時間而導致下游左右為難。例如有的上游鄉把用水安排在小滿節后兩三天開始,至五月底結束;若下游在上游用水前泡田栽秧且又遇上游全面用水,自然而然就會拖遲、掉隊,成為后期突擊的旱片了;而小滿節前的水量也白白流走、浪費。從管理角度看,在干渠和支渠口按比例分配流量執行的比較嚴格,而對用戶是否按計劃的時間泡田用水則一般沒有嚴格的管理措施;對那些用水條件好,隨意性大且又影響下游用水的情況只能做宣傳動員工作而無有效的管理辦法;加之有少數支斗渠管理機構本身就存在軟弱渙散情況,對渠道上下游用水缺乏統籌安排,對用水隨意性大、不按計劃執行的情況就更加無能為力了。這種情況在少數跨縣支渠表現的尤為突出。無論上述何種因素為主致成的旱片在渠系網絡中均位居離水源較遠的下游尾水。實踐中,常把尾水與旱片相連的地方稱之謂尾水旱片。也可以說,尾水下游灌區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旱片問題。
解決旱片用水困難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兩個方面。工程措施效果明顯,特別是增辟水源的工程措施,能為旱片用戶提供很大的方便并可以改變用水的被動狀況,從而受到普遍歡迎。其他工程措施也能改善輸配水條件,促進旱片用水問題的解決。因此,工程措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其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和勞力,有一個逐步實施的較長過程,不可能一氣呵成。而從管理入手,管理部門和用水戶緊密配合,通過科學安排,嚴格管理,充分利用最佳時段的初期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實現供需平衡,解決旱片用水,是只需花費少量的投入即可辦到且 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明顯效果。這對于財力不足,灌區用水、城市工業、環保用水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滿足不斷發展的農業用水的需求不失為一種費省效宏的辦法。筆者根據工作實踐,提出了以下非工程措施,旨在解決平原灌區旱片的用水問題。
(1)嚴格實行計劃用水。在制定和執行灌區用水計劃時,要在嚴格流量分配的同時,進一步強調時效要素。水量分配的概念,要從流量改為水量、流量、時間概念,即對某一渠道或渠段或行政轄區在某段時間以多大流量供給多少總水量、灌溉多少面積。按分級管理的原則規定交接水點和輸配水責任。灌區用水計劃應由水利管理部門會同各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在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來水預告值、作物品種、季節早遲和工程條件等客觀因素,協商確定并報主管部門批準。計劃一經形成,各方就要嚴格遵守,認真執行,努力完成??h、支渠要以灌區總用水計劃為依據,編制本轄區配水計劃并召開灌區代表會議或用水工作會議,一般情況下,對于已商定通過的用水計劃不得隨意更動。在計劃用水時間內,對于無特殊理由不用水而讓其水量流走浪費的,不得擅自擠占別人的計劃水量和強行用水,只能在計劃時間外或有多余水量時才供水,對于發生不良后果的,由不執行計劃的單位和個人負責。各級水利管理單位和人員必須嚴格按計劃規定作好水量的輸配和交接工作。若因水源、氣候等客觀條件發生變化、難以按計劃執行的,供用水各方應及時互通情況、研究協商,修正用水計劃。這樣實施的好處是可以有效地克服在用水時間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利于實現削減用水高峰,充分利用最佳季節初期水量而實現時段總體供水平衡,保證尾水地區適時泡田栽秧,不發生旱片。近年來,外江灌區針對作物品種單一,用水集中和灌區水源特點,采取了“提前泡田,分別用水,拉長用水時間,錯開用水高峰,緩減供需矛盾”的辦法,把尾水旱片的鄉和制約尾水用水的上游鄉作為用水工作的重點,按能早則早,宜遲則遲的原則,分類排隊,協商制定用水順序。將全灌區水稻泡田栽秧用水的時間確定為5月16日至6月4日的20天。在此20天內,又分三個時段配水:5月16日至19日(有的年份是5月16日至21日),指令性調配,主要向安排早用水和自愿早用水的地方送水;5月20日(22日)至29日,嚴格執行按面積、水費、水量三統一原則確定的水量分配比例配水和交接水;5月30日至6月4日,集中水量突擊旱片死角,填平補齊,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一些用水老大難的旱片,如黑石河干渠灌區的永勝鄉、聽江鄉、興義鄉等均在預期的時間內不違農時,全栽滿插。
(2)旱區的干部和群眾要面對現實,因地制宜,順應客觀。旱片一經形成,尤其位居尾水下游的不利條件改善不易,在不增辟水源的情況下更是改變困難。無論采用何種辦法,用水總是要比上游困難些。必須認真分析,承認其客觀性并作為安排和指導生產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盡其努力,趨利避害,順應客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用水計劃指導下,安排用水時間和農業技術措施,與上游錯開用水高峰并盡可能地從農技措施上著手,以適應水情的客觀變化并保持良好的素質。要切忌把尾水當上游,單純地從高產栽培角度選擇最佳期,不顧客觀可能地要求供水服從農事安排,從而造成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各級領導和農業生產指揮部門也要客觀地看待尾水用水的不利條件和旱片的存在,正確地指導、幫助他們確定用水時間,解決好用水問題,切不可一刀切。
(3)加強支渠管理。支渠是連結干渠和灌區的紐帶,在輸配水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好支渠是解決旱片用水的關鍵。支渠管好了,下游用水就不會發生大的問題,旱片也就不旱了。應通過健全支渠管理組織,完善制度,調整、充實和培訓人員,提高隊伍素質,落實責任等措施,提高支渠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嚴密性??朔壳安糠种貏e是跨縣支渠存在的管理粗放、松散、上下脫節、不能統籌兼顧的狀況。為達到此目的,跨縣支渠應由地級市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并集中該部分支渠面積按規定分成水費的絕大部分,用以組建支渠管理站,統籌安排渠道的整治、配套和維修養護工作。
綜上所述,都江堰平原灌區在水稻泡田栽秧期存在突出的水量供求矛盾,并在離水源較遠的尾水下游集中反映出來,使之成為旱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適時栽插。在財力不足,灌區生活用水、城市工業、環保用水不斷增加、水源條件未改變的情況下,采取從管理入手,管理部門與用水戶緊密配合,科學安排,提高水的利用率,解決旱片用水,滿足不斷發展的農業對水的需求,是投入很少即可辦到而且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主要措施是:實行嚴格的,包括供水時間、供水流量、供水總量指標在內的計劃用水管理,充分利用最佳季節初期水量,實現時段供需總量平衡;旱區干部、群眾要正視位居尾水、下游、用水不利的現實,因地制宜,順應客觀、主動與上游錯開用水。切忌把尾水當上游,單純從高產角度安排生產,不顧客觀可能地要求供水服從農事安排,從而造成事與愿違的結果。管理好支渠是解決旱片用水的關鍵。要通過健全組織、完善制度,調整、充實培訓人員,提高隊伍素質,落實責任等措施提高支渠的管理水平??缈h支渠管理難度大、存在問題多,應由地級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并將該部分面積按文件規定分成水費的絕大部分集中管理使用,用以組建支渠管理站統籌安排渠道的整治、配套和維修養護工作,確保渠道工程安全和尾水旱片的適時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