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杰 胡 珊 牛國凱
(鄭州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河南 鄭州 450006)
平陌河,古稱洧水,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發源于登封市馬嶺山,納密岵溝、沁水,經大冶到界河村入新密境,向東流經平陌、超化匯入雙洎河,全長24.0km。 其中在新密境內有14.0km,入雙洎河口處以上流域面積137km2。沿河主要支流有三條,分別為密岵溝、沁水河、里灣河,平陌河干、支流上無中型水庫,僅有三座小型水庫,座落在平陌河主要支流沁水河和里灣河上游。本次河道治理范圍為自新密市平陌鎮龍泉村至入雙洎河口, 總長7.00km,流域面積49.0km2。
工程等級劃分依照國家 《防洪標準》(GB50201-94)、《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本工程屬Ⅳ等工程,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堤防級別為4 級,護岸等永久建筑物按4 級建筑物設計,施工導流圍堰等臨時建筑物按5 級建筑物設計。 主要建設內容為:河道疏挖擴寬、堤防填筑、仰斜式擋墻砌筑、彎道險工護砌、村莊險工護砌及建筑物配套等。
本次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在左右岸不滿足防洪要求河段填筑堤防,長1.675km。 堤頂高程原則按20年一遇洪水位加0.6m超高確定。 但若緊鄰河道兩岸存在公路、鐵路、居民房屋等限制條件, 且現狀地面高程與20年一遇洪水位加0.6m 超高相差不大時,堤頂高程與現狀地面齊平。
本次治理河段堤防結構采用均質土堤和混凝土擋墻復合堤兩種型式,在相對較開闊處采用均質土堤,在河道擴寬受限處采用混凝土擋墻復合堤。 均質土堤臨水側邊坡設計坡比為1:2,背水側邊坡設計坡比為1:1.5;復合堤臨水側采用重力式混凝土擋墻,擋墻頂寬0.5m,背坡1:0.4,墻高3.0~4.0m,墻后填土背水側邊坡設計坡比為1:1.5。 堤防填筑采用均質土堤,壓實度不小于0.91。
根據《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3 級及以下堤防堤頂寬度不宜小于3m”, 堤頂設計寬度除現狀道路改由堤頂通過的河段為5m,其余河段均為3m。
本次平陌河治理遵循天然河道河型,河道設計中心線基本沿老河道中心線進行布置,以避免改變河道走向造成沖刷。河底比降的確定, 主要考慮現狀地形地勢和當地交通干道橋梁基礎控制。根據測量成果進行分析,治理段平陌河現狀河道平均比降為1/250。 本次工程結合河道沿線現狀地形地勢,為盡量減少河道開挖量,河道比降分段采用不同的比降。
河道橫斷面設計:針對本次平陌河治理段,現狀河道斷面大部分為復式斷面,局部為梯形或矩形斷面,確定本段河道基本按照河槽疏挖擴寬,部分河段堤防填筑及險工段護砌。對沿河居民聚集區,采用河道疏挖、堤防填筑、險工護砌等常規手段,使河道滿足20年一遇防洪要求;對于零星建筑,本次主要考慮對主河槽進行疏挖,降低洪水位,使其滿足沿線排水要求,且增加河槽邊坡防護,保障生命安全,盡量減少財產損失;對于沿線僅為耕地及林地的河段,僅考慮其主河槽對上下游行洪斷面的順接,河段洪水直接漫灘行洪,允許耕地及林地短時受淹。 為不過多增加工程占地,盡量減少附屬物補償,根據現狀主槽寬度,基流槽設計斷面按底寬10~25m 進行疏挖,適當提高現狀河槽的過流能力。
本次設計對彎道險工河段、 沿河村鎮居民房屋聚集河段、緊鄰地方運煤鐵路河段岸坡采用漿砌石坡式護岸進行防護,防護9 處、 總長2.4km。 護砌頂高程原則按20年一遇洪水位加0.5m 超高確定,但若緊鄰河道兩岸存在公路、鐵路、居民房屋等限制條件, 且現狀地面高程與20年一遇洪水位相差不大時,防護頂高程與現狀地面齊平。漿砌石護砌厚0.3m,邊坡1:0.75~1:2,坡腳處設頂寬0.5m、底寬0.8m、深1.2m 的漿砌石齒墻。
治理河段沿岸現狀擋土墻主要分布在工程末端超化鎮區河段,為漿砌石重力式擋土墻。 本次根據地勘專業對河道沿岸現狀擋土墻斷面情況描述,對現狀擋土墻進行了結構穩定復核,計算方法同復合堤重力式擋土墻穩定計算, 按墻前水位突降及5年一遇水位遇7 度地震兩種工況進行計算。 經計算,現狀擋土墻抗滑、 抗傾及承載力要求均符合規范要求, 且根據現狀查勘結果,擋墻現狀情況較好。 故本次對現狀擋墻不再拆除重建,僅對擋墻基礎采用漿砌石進行加固, 共2 處, 長0.57km, 護砌厚度0.3m,邊坡1:0.7,深1.2m。
經計算, 本次河道20年一遇洪水過水斷面平均流速為2.5m/s~4.1m/s; 水流平行于防護工程產生的最大沖刷深度為1.0m;水流斜沖防護工程產生的最大沖刷深度為1.12m,因此本次設計彎道段護坡齒墻深1.2m,滿足計算抗沖刷深度要求;計算河道彎道段護坡產生的沖刷深度為0.75~1.17m, 因此本次設計彎道段護坡齒墻深1.2m,滿足計算抗沖刷深度要求。
干流段經治理后,防洪標準提高,支流水位相應也會提高,為防止干流行洪對支溝泄洪造成的壅水對支流河槽的沖刷,需要對支流交匯處做一定長度的回水防護, 包括堤防填筑及邊坡防護。 本次治理河段沿線涉及入河支流溝口共1 處,堤防填筑長度根據溝口回水范圍確定, 設計堤頂高程與溝口處干流堤防填筑高程一致。 支溝入河需穿越漿砌石鐵路拱橋,根據現狀情況支流溝口裹頭無需護砌。 另外為了避免支流泄洪對干流對岸頂沖河段造成沖刷,本次對支溝口對岸干流頂沖段迎水坡進行防護。防護型式采用M7.5 漿砌石防護,厚30cm,護砌頂高程按20年水位加0.5m 超高控制,漿砌石護坡上部采用植草防護至設計堤頂高程。
本次根據河道整體布局, 結合當地村委及企業負責人意見,并通過與業主的積極溝通、共同論證,對現狀27 座橋中17座拆除重建、7 座橋下防護、3 座拆除。 現狀橋梁橋下防護采用30cm 厚M7.5 漿砌石進行全斷面護砌, 護砌范圍為橋位處上下游各15m,施工時須保證現狀橋梁下部結構安全。
橋梁基礎承載力復核。 本次設計生產橋均坐落在礫砂層上, 該沙礫層結構稍密, 級配良好砂, 承載力基本容許值300Kpa。根據地質勘察成果及建議,本次設計橋梁基礎采用淺埋式剛性擴大基礎。
經計算, 最不利的10m 一跨橋梁中墩基底平均壓應力為115.2Kpa<300Kpa,滿足要求。
目前平陌河沿線已形成自然排水體系,排水要求較迫切處已由當地廠礦及村民自行修建排水設施。 本次工程對新建堤防河段及現有排水設施進行逐一排查,掌握情況后,針對新建堤防河段適當增加排水設施, 針對現狀排水設施具體情況進行加固或拆除重建。
根據新密市1:5 000 地形圖量測各設計排水涵流域面積,涵閘設計排水流量為0.43~1.02m3/s。 經水力計算,排水涵斷面面積最大需要0.58m2, 為方便施工及后期管理, 本設計均采用DN600 的C25 鋼筋混凝土圓管。
為滿足正常管理和防汛的物資運輸及人員交通的需要,本次工程需沿河道路整修3.82km,考慮河道兩岸現狀情況,設計路寬4m, 路面凈寬3m。 恢復的道路路面結構形式為, 混凝土厚200mm,下設200mm 的三七灰土墊層。
本次平陌河河道治理工程主要任務是提高河道防洪標準,擴大河道行洪能力,保障沿岸村莊及廠礦生產生活安全,方便兩岸居民出行,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初步解決河道劃邊定界等歷史遺留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城鎮建設。
[1]GB50286-2013.堤防工程設計規范[S].
[2]GB50707-2011.河道整治設計規范[S].
[3]SL191-2008.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4]DL5077-1997.水工建筑物荷載設計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