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行為遵循。通過集中學習,受益匪淺。一是意義重大。在全黨部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維護全黨的團結統一、凝聚全黨力量,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二是內涵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軍事等領域,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向全世界作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三是思維方法科學。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運用歷史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思想方法,對新形勢下治國理政方略、內政外交政策進行了全面闡釋。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增強向中央基準看起的自覺性,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唱響改革主旋律,弘揚法治精神,努力干好本職工作,為加快我省水利現代化建設做出不懈努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大的夢想,也是我們共產黨人為之長期奮斗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個響亮的詞匯----中國夢,震撼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也激勵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習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運用歷史思維的方法指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長風破浪會有時”。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他再次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同時又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些論述,不僅闡釋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也強調了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和弘揚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問題,進一步增強了中華兒女開拓創新的進取心。有夢就有希望,有夢就有為之奮斗的動力。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建設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加快水利發展,惠及億萬百姓,是水利人最大的夢想。水利夢與中國夢密切相聯,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水利夢,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發展步伐,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水利支撐,為人民群眾富裕幸福生活提供水利保障。
黨的十八之后,習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選擇了深圳,向世人發出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信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立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組長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后兩次召開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彰顯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習總書記反復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永遠沒有完成時,告誡全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要有“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勇氣,必須要正確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以及改革發展穩定等關系。學習三中全會決定,最大的亮點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理論重大突破。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歷來是經濟體制改革繞不過的話題。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后,黨的十五大繼續強調“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并不是文字游戲,而是從理論上廓清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科學定位問題。可以看出,我們黨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習總書記在《說明》中同時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學習,我認為這樣科學定位,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水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不僅關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因此,深化水利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考慮水利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特點,著力推進水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努力構建有利于增強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水利社會管理水平、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完善的水利制度體系,使水利發展更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讓水利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秦百姓。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提出法制建設要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方針,到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到十七大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現在十八大提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保障、法治價值等一系列重要法治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在法治理論上越來越成熟。學習理解十八大關于依法治國理論,我認為,在“空間”上拓寬了廣度,突出了“全面”二字,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定為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任務。在法治環節上,囊括了從立法、執法、司法到守法的整個過程,要求“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領域上,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國防軍隊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在“時間”上明確了進度,突出“加快”二字,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時間表,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尤其是關于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的論斷,對于解決當前中國法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深入推動法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依法行政,不斷提高依法民主科學決策水平;必須加大水利立法調研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水法規制度體系;必須加大水政執法力度,從嚴查處水事違法案件,依法保護水利工程安全、維護正常水事秩序;必須深入開展涉水法律法規普及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水法制意識和節約保護水資源的觀念。
習總書記參加全國人代會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三嚴三實”的要求體現了做人之理、興業之要、為政之道。既是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和殷切期望,也為我們深化作風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我們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對照“四風”,開展了反思和整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按照習總書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作風建設的復雜性、頑固性、反復性,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繼續抓好作風建設,建章立制,抓好整改落實,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要堅持警鐘長鳴,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警自省自勵,清廉從政。堅持務實求真,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全力以赴抓好水利政策研究、水利立法、水政執法、水利普法等重點工作的落實工作,為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建設“三個陜西”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