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潔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目前,我國發展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必須直面和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有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國際經驗表明,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分配不公問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就不能惠及全體人民,社會矛盾極易激化。收入分配改革已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成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1.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是一個絕對收入差距,呈現出日益加劇擴大的趨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在全國收入差距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即如果把收入差距分為城市內部、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差距,城鄉收入差距在全國收入差距中的影響力在不斷地上升,而且這一差距在全國收入差距中的影響力遠遠要大于其他一些國家”。[1]
2.行業收入差距擴大
實際生活里,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著明顯的行業分配不公,壟斷行業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使行業間的收入差距總體呈擴大趨勢。壟斷行業往往憑借行政壟斷地位而不是在自由市場競爭中獲得高額利潤的,行業收入差距不是由勞動生產率而是由壟斷造成的,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現象,嚴重影響了效率,損害了公平,傷害了多數人的利益。
1.關系到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是關鍵,其中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造成兩極分化,導致社會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和穩定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2.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均收入不斷增加,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數很高,收入差距極不合理,社會收入分配極不公平。按照國際發展慣例,能有效處理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經濟社會就會繼續向前發展,反之就會徘徊不前”。[2]因此,我國能否保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健康發展,收入分配差距的效率性與公平性至關重要,它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造成收入分配失衡的直接原因,是我國收入分配體系的不健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地區之間、壟斷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二次分配缺乏公平,使通過財政、稅收平衡財富的努力成效甚微。收入分配問題和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形成了由生產力不平衡、自然資源等客觀條件形成的收入差距,成為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根源,其深層次原因就在于體制問題。
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的手段和功能嚴重不足。一是過高收入調節成效不大。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收入分配還不很健全,收入申報制度還處在起步階段,個人收入記錄體系部健全,對居民收入特別是高收入者缺乏有效的監控,致使高收入群體的逃稅或避稅現象較為普遍,過高收入的調節缺乏制度保障而成效不大。二是低收入者提高不足。我國主要通過最低工資標準,依靠財政、稅收等杠桿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這明顯無法有效縮小收入差距,致使收入差距實際上處于擴大狀態。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約,加上改革開放初期實行不均衡發展戰略,鼓勵東部地區優先發展,客觀上造成了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局面。雖然我們先后制定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但仍無法在短時期內改變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這也是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而得不到有效扭轉的現實困境。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雖然初步建立起來了,但很不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非常狹窄,保障水平比較低;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仍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農村居民幾乎不能享受,社會保障資金主要流向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社會保障待遇方面有著巨大的差距。這在客觀上不利于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城鎮內部的調節作用也很有限。
當前,我國各個不同的地區,各個不同的職業,收入差距是十分大的。“當然由此而行業的差距是因為能力等因素造成的,這是合理的,它有利于鼓勵先進,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如果是以特權、壟斷、貪污腐敗、欺詐等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大量財富,則整個社會的前途堪憂。特別令人憂慮的是,壟斷企業憑借國家給予的壟斷地位,把壟斷市場取得的巨大經營成果進行內部享受和消化,這大大助推了中國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3]
當前,國際消費市場低迷,擴大內需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拉動消費需要廣大民眾擁有較高的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不公,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和需求結構失衡,集中體現在勞動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滑,收入分配比例關系失調。這不僅導致個人消費需求難以合理增長,內需啟動乏力,而且也將進一步累積社會不安定不穩定因素,激化社會矛盾。
當前,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的擴大,侵蝕著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破壞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特別是導致社會收入差距擴大的腐敗蔓延有擴大之勢,引起了群眾極大的不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收入差距拉大不僅造成社會心理失衡,誘發各種深層次的問題,而且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不斷消耗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效率。若不采取有力措施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長期下去,黨的先進性和代表性將不復存在,就有可能喪失執政地位。
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
首先,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目前來說,就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就是要重點調節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等各類收入關系,目前主要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創造條件讓群眾擁有更多財產性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調節過高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4]我們應著眼于實際,制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則;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打破經營壟斷。
其次,主要是規范分配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大可能實現機會均等、創造機會公平。要通過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機結合,大力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突出反映在城鄉居民差距的擴大上。“我們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必須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努力提高農民收入;要加快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的歧視性規定,改善就業環境。要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和標準,著力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積極探索貧苦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逐步轉變扶貧模式。”[5]我們要繼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認真落實三農政策,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我們應加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減少或消除各種不確定性,增加居民消費意愿。一是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除百姓的后顧之憂。二是要根據經濟發展有計劃地提高保障水平,擴大保障的覆蓋面,特別是提高城鄉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的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確保社會保障的公平性。三是要積極探索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渠道。要逐步改變投資渠道單一的局限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拓寬投資渠道,提高收益率,從而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只有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公共服務的范圍,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范有效運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能有效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這是十二五期間,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進社會公正的題中之義。
總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利益的深刻調整,必然會遇到諸多阻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有序推進,協調各方關系,使其更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1]王元龍.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癥結與改革舉措[J].武漢金融,2013,(4).
[2]喻明俊,倫超.析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問題[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3]黃彩麗.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J].社保之窗.社保論壇,2012,(8).
[4]孫蚌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清華大學學報,2008,(1).
[5]皮小芮.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