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燕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商貿系,福建 廈門 361000)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泉州紡織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機械裝備等優勢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產業整體競爭力持續提升,集群經濟已成為泉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2012年,泉州市這五大傳統產業的全年總產值為1545.98億,其中紡織鞋服業為855.46億,占總產值的55.33%[1],已然成為泉州的支柱產業之一,并成為我國最大的休閑男裝、童裝、體育運動服裝生產基地。但是近幾年來由于面臨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出口退稅下調、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泉州紡織鞋服產業自2012年以來開始呈現出“孔雀東南飛”的發展態勢,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泉商最早到東南亞投資要追溯到1995年。當年,泉商莊立峰先生看中了孟加拉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及該國產品在多國享有免稅待遇的獨特優勢,大膽決定到孟加拉投資,創辦了利德成服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德成”)。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利德成已成為該國最大的中資制衣公司和服裝業界的“領頭羊”。據報道顯示,利德成2013年產值預計達到1.7億美元,約占該國成衣出口總值的2%,主要生產內衣、童裝和運動服飾,還為歐美品牌CK等代工,年產值近1億美元,雇傭工人8000余人[2]。由于勞動力資源源源不斷,且制造成本比較低,利德成現在的生產訂單已排到了2014年。
2012年,福建峰達輕紡在柬埔寨開設了一家服裝廠。目前這家工廠約有1000名工人,訂單比較充足,發展情況良好。制衣業是柬埔寨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而中國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據柬埔寨制衣廠商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6月,柬埔寨約有500家服裝廠和鞋廠,中國投資企業約240家,占到了60%。2013年5月中旬,泉州格林服裝有限公司、福誠(中國)有限公司、泉州金豪雀服裝織造有限公司、福建著龍國際服裝有限公司等30多家泉州知名品牌民營企業的負責人組團前往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家開展投資考察。這已是自2012年年底以來泉州紡織鞋服企業第三次集結走出去考察東南亞投資市場。考察主要集中于東南亞各國的行業特點、工廠設施、企業管理、投資環境等各方面,還深入到一些較早進入東南亞的泉州企業進行參觀。在柬埔寨參觀完,有的企業負責人決定不再走接下來的行程,直接與當地工業園區的負責人探討建廠情況。在孟加拉考察期間,30多家企業中有10家當場表態,希望在孟加拉設立加工廠。
截至目前,安踏、特步、361度、匹克、鴻星爾克等運動鞋知名品牌都已在東南亞開出專賣店,并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果[3]。此外,泉州國輝鞋服有限公司、泉州寶峰鞋業有限公司、泉州和誠鞋業有限公司、泉州峰億服裝織造有限公司、泉州潯興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泉州民營品牌企業與龍頭企業也已先后進入東南亞投資開辦工廠。
東南亞制造業的崛起是泉州紡織鞋服業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與其與東南亞國家進行硬性競爭拼價格,倒不如與他們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技術優勢,實行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
一方面,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人均GDP逐年攀升,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是這對于一貫以低廉勞動力為優勢的紡織鞋服產業來說,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就意味著工人工資水平必須隨之而相應提高。另一方面,自2010年以來,世界經濟漸漸走出次貸危機的陰霾,外貿形勢逐步走向好轉,泉州的紡織鞋服企業滿懷信心原本準備大干一場,但卻出現了始料未及的“用工荒”,其根源就在于員工薪酬普遍過低。因此,為了保住訂單,解決用工危機,漲薪成為眾多企業的首要法寶。在鞋服行業中,前幾年的人工成本比例多集中在8%~12%之間,品牌企業較低,約在5%~8%之間。但經過2010年的“加薪年”后,比重大為提高,這幾年的缺工潮令整個行業的人工成本基本上是以每年30%的比例在遞增。紡織鞋服行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利潤率較低,一旦人工成本占到總成本的15%,企業要維系下去就很困難了。但事實上,眼下行業人力成本的比重已逼近10%左右[4]。因此,很多企業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別的可能提供比較低廉勞動力的地區或國家。與我國毗鄰的東南亞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此外,柬埔寨出口到歐盟國家還享有關稅優惠:在中國生產10美元一條褲子出口意大利,會被征收12.5%關稅;同樣出口意大利的柬埔寨生產的褲子,不收關稅,成本可以降低不少。[5]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借著自貿區成立帶來的貿易優勢,泉州近年來與東盟間的交流貿易日益頻繁,貿易總額增勢強勁。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5月,泉州市與東盟進出口貿易額14億美元,與2012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45.8%,占同期泉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2.3%,東盟已成為泉州最大的貿易伙伴。
但是,伴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也日益增多。近期,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頻繁發動貿易保護措施,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國,泉州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沖擊。據泉州市外經貿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1~9月,共有7個國家對我國發起8起“兩反兩保”案件調查,涉及泉州市152家企業高達7943萬美元的涉案金額[6]。2012年6月,秘魯對部分中國產服裝及配飾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43億美元,福建涉案金額約占全國的10%,涉案企業主要集中在泉州、福州和廈門。10月,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三國組成的歐亞經濟委員會宣布對進口到三國關稅同盟統一關境內的化纖布發起保障措施調查,福建省涉案企業34家,其中百萬美元以上企業就有8家。[7]
在此背景下,泉州的紡織鞋服企業為了規避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的制約,部分企業開始嘗試通過在東南亞當地開設工廠,通過本地生產、本地銷售,借以融入當地市場,獲得當地對其產品和品牌的認可;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的就業,以此來換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傾斜。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傳統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在逐漸減弱,國內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慘烈。在產品、渠道和價格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的時候,泉州各大紡織鞋服企業紛紛尋求突圍,創造新增長點,紡織鞋服產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上文中提到的孟加拉國最大的中資制衣公司——利德成服裝有限公司出口利潤多年來保持在20%左右,實現了棉花、紡紗、面料、成衣以及品牌、營銷方面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整合,其生產和員工在孟加拉,主要是為了利用當地相當廉價的勞動力,而其研發和營銷在歐美,則主要是為了利用當地比較完善的科研和營銷環境,最后其品牌和推廣在德國、澳大利亞,從而實現了全球范圍內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就是利德成成功的秘訣。
泉州的紡織鞋服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品牌優勢和特色經濟,構筑起了較為配套完整的產業鏈,很多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銷售網絡體系,鞋服產業的文化底蘊也在不斷提高。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泉州本土的龍頭大企業主要集中于世界紡織鞋服基地的建設,充分發揮紡織鞋服品牌企業多、上市企業多的優勢,致力于推動產業的高端化、創意化和國際化,以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這就需要把一些傳統的純粹以量取勝的低附加值的簡單加工制造環節及時的轉移出去,這樣本土大企業可以集中精力做好產品的開發設計、質量監控及市場推廣工作,把本土工廠建設成集研發和銷售為一體的運營總部,并將原來由供應鏈生產的那部分進行重新規劃,以實現更有效地管控產品質量,更有效地調控物流,從而實現企業的二次創業,將品牌從原來的中型消費逐漸走向高端消費乃至國際化消費。
泉州紡織鞋服產業向東南亞國家的轉移對于緩解目前的困境不失為一個重要選擇,但真正要完成產業轉移并不能一蹴而就,企業還將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
首先,東南亞國家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工資成本已開始出現上漲態勢,可能導致相關國家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提前結束。
由于普通工人不滿工資低,許多東南亞國家頻頻爆發工人抗議。2012年7月,倫敦奧運會開幕在即,奧運會最大贊助商之一阿迪達斯公司曝出“血汗工廠”的丑聞,原因是阿迪達斯公司向為其生產奧運會特許商品的柬埔寨服裝廠工人每周只支付約15美元的工資。事件調查結束之后,柬埔寨勞工部發布通告稱:2012年9月1日起,柬埔寨的紡織、服裝和制鞋工廠應向每名工人每月提供補助金5美元、全勤獎10美元、運輸和住宿費7美元等,使每月最低工資達到83美元。其實,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有類似舉措出臺。繼2012年4月泰國曼谷等七個政府的日最低工資提高到300泰銖 (約合9.79美元)后,2013年1月1日起,此標準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泰國全國;印度尼西亞當局宣布,自2013年1月1日起,首都雅加達的月最低工資將從153萬印尼盾上調44%至220萬印尼盾 (約合228美元);越南《人民報》之前也報道稱,從2013年1月1日起,越南將把每月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為165萬越南盾至235萬越南盾之間 (約合79美元到113美元);2013年1月起,馬來西亞首次引入最低工資制度,首都吉隆坡的月最低工資將為900林吉特(約合300美元)。[8]
其次,東南亞有些國家的國情決定了產業轉移的規模有限。如柬埔寨是中國紡織和服裝企業海外投資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作為東南亞地區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在柬埔寨投資確實能享受多項優惠。但是柬埔寨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基礎設施落后,經常出現停水、斷電現象,企業生產需求難以滿足。諸多外部因素導致成本控制很難實現。再加上有些企業自身實力和跨國管理能力有限,能夠真正實現持續盈利的就屈指可數了。
再次,東南亞各國紡織產業鏈尚處于起步階段,不適宜接受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到國外,不僅花費時間,還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預計需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發展起完備的后勤網絡與配套產業,也將會意味著一番更為艱苦的重建。東南亞很多地區除勞動力成本低之外,相比中國地區沒有絲毫競爭力,該地區的生產配套設施遠沒有中國大陸齊全,大量的原材料主要還是從中國大陸采購。采購成本以及相關物流成本的增加無疑又會提高產品的最終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從目前來看,泉州紡織鞋服產業“走出去”主要采取的是獨資建廠的方式。這種綠地投資最大的好處在于自主性比較大,但是勢必面臨著以下問題:異國創業孤軍奮戰,對當地的政治環境、法律體系不了解,與當地政府的關系處理不得當,差異化的人文風俗習慣等,這些問題曾經讓很多“走出去”的企業叫苦不迭。很多的紡織鞋服企業原本是沖著人工成本低而去,但是不太了解當地政策和員工需求,結果卻受頻繁罷工之累,最終不得不停產,反而招致更大的損失。
其實,外商合資或外商合作原本就是我國自對外開放以來一直實踐的一條道路。當時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由于對中國整體環境不熟悉,為減小投資風險,所以優先考慮了這兩種方式。當外資企業逐步對國內的投資環境熟悉了,并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之后,才開始慢慢走上獨資的道路。而90年代以來,并購日益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優先選擇的投資方式。并購有助于外資迅速便捷的獲得所需要的戰略性資源,如技術、人才、市場及品牌、商譽等。那么今天,我們的紡織鞋服產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除了獨資建廠之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嘗試采用合資或并購的方式。創辦紡織鞋服企業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東南亞當地很多的企業的經營都或多或少的面臨著一些經營上的問題,而泉州地區的很多紡織鞋服企業已經實現了全系列發展,因此在很多項目上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這樣不僅有利于減少投資風險,還實現了對泉州本地工廠產能的轉移,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規模,加快了企業的國際化步伐。
雖說東南亞一些國家具有明顯的勞動力優勢,但是如果我們將眼光轉回國內,也不難發現,中西部也同樣具有類似的優勢,甚至在人力素質、政策扶持、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化發展等方面更勝一籌。中國廣袤的中西部地區正日益成為一些紡織鞋服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首選。截至2013年1月份,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廣東東莞市的鞋業企業中,目前已有50%左右到我國中西部地區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25%左右則赴東南亞地區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
產業轉移區域協作本質上是一種產業鏈分工的細化。泉州地區的優勢在于資訊、技術、資本,適合品牌運作、研發、商業開發環節,中西部地區的優勢是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非常適合生產和加工環節。二者的合作事實上正是資源的合理配置。[9]所以說,“西進”是紡織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并不是要把過剩的、落后的設備轉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種產業升級的轉移,最終將形成新的產業布局:東部的產業集群聚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體系和較發達的市場體系;中部地區隨著相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必然成為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腹地;而西部地區以明顯的資源優勢將成為紡織工業原料的加工基地。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泉州和內陸勞動力資源密集地應優勢互補,在人才、產品、市場等方面開展密切的合作往來,共同提升中國服裝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應對國際品牌的挑戰。
“走出去”固然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一定范圍內緩解泉州紡織鞋服產業面臨的困境,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大做強自己,增強自身的實力。泉州是國內紡織服裝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品牌產品,已形成集紡織原料、面料輔料、紡織印染、服飾配件、服裝生產、產品開發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集群。但是在當前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下,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泉州紡織鞋服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再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新優勢
1.大中小型企業協作共贏形成產業發展新態勢
產業集群只有以產業鏈為基礎,建立緊密的分工協作網絡,才能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增強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泉州紡織鞋服產業集群來看,許多龍頭企業已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有龐大的配套加工需求;同時,一大批中小企業的加工配套能力非常強,特別是一批出口型企業長期與國際頂尖企業合作,積累了豐富的協作生產的經驗。因此,那些紡織鞋服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可以將更多的加工訂單和外包服務留在泉州,對中小企業的生產管理多加指導,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機會。同時,也建議中小企業要拋棄“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觀念,走專業化、精細化之路,主動與品牌龍頭企業實現聯動配套發展。
2.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新高度
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入推進,一個產品生產往往需要多個企業共同協作。這就要求整個價值鏈的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才能有效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例如,泉州海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天”)與著名的“快時尚”國際品牌優衣庫的協同研發就取得了很好效果。早在1995年,海天就成功研發出“搖粒絨”面料以后,優衣庫就把搖粒絨系列產品作為核心產品,很快得到消費者認同。隨后海天又開發出功能型面料和新型生物基纖維,優衣庫同步推出一系列暢銷產品,迅速發展成為日本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的休閑裝品牌。
3.多元化營銷模式創新拓寬產業發展新空間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潮流滾滾而來,以傳統生產、勞動密集為主,依靠不斷投入、數量擴張的鞋服發展模式已經明顯制約了企業快速的步伐,順應潮流并借助電子商務完成轉型升級成了當前眾多紡織鞋服企業考慮的重點。渠道制勝一直是鞋服行業競爭的重要戰略選擇,而電子商務渠道具有成本低、反應靈活的優勢。近年來眾多泉州鞋服企業紛紛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投入力度,加快開辟和占領網上新興渠道,同時完成轉型。泉州目前已有近七成鞋服企業涉足電子商務,全市約有7萬多家網店,2011年網絡交易額超過480億元人民幣,其中,鞋服行業在泉州電子商務的占比排第一位。[9]2012年“雙十一”淘寶天貓銷售,泉州鞋服企業表現卓著,七匹狼最終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特步突破2000萬元,九牧王、安踏、361度等品牌也全部突破千萬元。[10]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促使鞋服企業和電商平臺都開始思考更加深入的合作方式。
此外,產業集群的形成除了各類企業的全力發展和通力合作外,還需要政府、科研機構和金融中介等各級經濟主體的共同推動。各級各部門在支持龍頭企業的同時,也要關注產業鏈環節里的上中下游企業,要像支持品牌企業一樣,支持這些中小企業,因勢利導,打造更專業的產業協作體系。如紡織鞋服產業鏈條中的印染環節,就需要政府規劃建設集中控制區,才能促進印染企業優質發展,實現廢水集中治理,推動印染業綠色發展。應大力支持企業設立紡織面料質量檢測中心、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研究中心、質量檢測和服裝標準化咨詢服務中心,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11]再如,集群內大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瓶頸問題還有賴于各家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紡織鞋服行業,推出更多的金融創新產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最終實現共贏乃至多贏。
[1]泉州統計信息網.統計數據之2012年12月份統計月報(上)[DB/OL].http://www.qztj.gov.cn/outweb/index.asp,2013-01-25.
[2]全球紡織網:福建泉州紡織服裝企業瞄準東南亞成衣廠[EB/OL].http://www.tnc.com.cn/info/c-012001-d-3325354.html,2013-06-8.
[3]尤裕鵬.泉州鞋企加快向東盟品牌擴張[N].福建工商時報,2009-05-01.
[4]福建鞋業門戶網.泉州制鞋業用工成本已逼近“臨界點”[EB/OL].http://www.fsacn.com/ReadNews.asp?NewsID=9183,2011-02-21.
[5]趙明霞.東南亞紡織:是敵? 是友? [J].中國紡織,2011,(9):16-17.
[6]梁培金.新經濟環境下紡織服裝外貿發展戰略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福建金融,2010,(10):39-41.
[7]全球紡織網:新興市場“貿易大棒”密襲福建紡織業[EB/OL].http://www.tnc.com.cn/info/c-012001-d-218895.html,2012-12-06.
[8]中國網:最低工資大幅上調 東南亞勞動力成本接近中國[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gnjj/20121217/1192509.shtml,2012-12-17.
[9]劉慶南.后金融危機背景下提升泉州紡織服裝產業的競爭力研究[C].泉州:華僑大學,2011.
[10]郭學超.泉州紡織服裝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147-149.
[11]李萍.紡織服裝產業出口競爭力研究——以泉州為例[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8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