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國
(廣東培正學院 體育教學部,廣東 廣州 510830)
2013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正式頒布施行。這是一部促進我國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規范旅游市場的法律。旅游法提出將旅游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國民旅游休閑體系建設,支持與鼓勵各地跨區域旅游線路與產品開發,促進旅游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文化、體育、科教等領域的交叉融合,推動區域旅游經濟合作。體育旅游不同于傳統的觀光式旅游,也不同于單一的體育休閑式健身運動,它是以體育為內涵,以旅游為載體,體育提供資源,旅游帶來市場[1]。近年來,體育旅游作為旅游市場的一種新產品,正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壯大,各省市自治區都在如火如荼地規劃設計和打造。體育旅游的發展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政府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2010年中國體育旅游發展論壇于12月18號在??谂e行,論壇由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組織委員會主辦,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要基點,有來自全國27個省區市的200多名代表參加,25個省市自治區的58個精品項目經專家組評審人選。與會嘉賓還就“體育旅游特色資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體育旅游國際經驗與中國體育旅游產業”等議題進行了討論。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休閑方式,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傳承我國特色文化,吸引更多國際游客來華旅游,同時也有助于發揮旅游業的綜合優勢,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有關研究表明:發達國家中,體育及相關消遣娛樂在旅游活動中的比重均高于25%。[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協調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會展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與拉動作用?!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大力發展“體育旅游”。這充分體現政府對發展體育旅游的高度重視,也為體育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與支持。
2.體育博覽會助推我國體育旅游業發展
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是國家體育總局和旅游局為協調體育與旅游復合經營、融合發展模式,站在“大體育觀、大旅游觀、大產業觀”的高度,按照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標準搭建的平臺[3]。這個平臺順應了市場需求,助推了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從2007年開始,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至今已舉辦六屆。第一屆在上海,第二屆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屆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四至第六屆在海南??谑信e行,以后每年舉行一次。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全國的300多家單位和企業參展,凸顯了“體育旅游、健康綠色”的主題。2010~2012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在美麗的椰城——??谑泻D蠂H會展中心舉行。通過博覽會推動了旅游度假、體育健身、戶外運動、休閑娛樂等體育旅游項目和產品的合作交流、貿易往來、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推動了中國體育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隨著體育旅游博覽會品牌的不斷擴大,各省市體育旅游不斷升溫,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也由展覽展示的平面模式,演變為展覽、體驗、論壇交流等為一體的立體模式。[4]
體育旅游博覽會的辦展規模、參與人數、經濟效益、社會影響等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運作模式也在逐步成熟,這有力地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體育旅游博覽會品牌的形成,為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們期待的2013第七屆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由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國家旅游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體育局、安徽省旅游局、蕪湖市人民政府承辦。將于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美麗的半城山半城水——蕪湖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這次展會融入了中國體育文化是中國體育文化和中國體育旅游兩臺展會首次聯袂亮相。蕪湖是一座具有創新活力、獨具神韻的濱江山水園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和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在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蕪湖居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第一位。通過承辦這項大型展會,對擴大安徽省及蕪湖市影響,提升蕪湖城市形象,加快蕪湖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因此這臺展會也將是安徽蕪湖市的一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展會。自國家旅游局推出“2001中國體育健身游”,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5年以來,我國體育旅游持續快速發展,國民對體育旅游更加關注。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國體育旅游產業已成梯度發展趨勢,每年增長30%至40%之間,[5]體育旅游市場勢必成為我國旅游休閑領域的新亮點。
1.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積極促進作用
奧運會期間的旅游具有任何展覽、會議、演出活動所不能比擬的國際形象效應。奧運會從籌備到舉辦期間,舉辦國都是國際注目的焦點,其聚焦效應成為舉辦國經濟、文化發展最佳傳播載體。有研究表明: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效,將澳大利亞旅游形象品牌效益提前10年。[6]在北京奧運會籌備的七年中,來北京的游客以每年20%的數量增加,到2008年奧運會期間,境外游客(包括港澳臺)突破了60萬。[6]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及北京的國際知名度,也提升了中國旅游產業水平,推動了中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擴大體育旅游的國內外消費需求的同時,也提高了國內旅游者的體育參與意識,給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2.我國體育旅游業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接待國際游客將達到1.37億人次,占世界市場總份額的8%,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家。[7]隨著我國國民收入與閑暇時間的增多,國內旅游市場需求也將日益擴大,這將為我國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旅游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未來10年,我國旅游業將繼續保持適度快于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業約70萬人,不斷提高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旅游業將成為國民經濟中經濟效益好、容納就業多的重要產業。因此,我國體育旅游業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8]
我國區域體育旅游業發展形勢喜人。目前各個省、市、自治區從各自的優勢資源出發,將旅游產業作為當地經濟優勢產業和重要產業,其中10多個省份將旅游產業定為支柱產業,7個省份將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產業和先導產業,6個省份將旅游產業作為第三次產業的先導產業和龍頭產業,旅游產業正在加快步伐擴大開放態勢。例如,北京擁有大量的體育旅游資源。奧運期間所使用的37個大型比賽場館,其中有32個在北京。京郊的優美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已成為世界人們向往的圣地和首選的游覽景點。上海通過優勢互補、互利、互動的原則,利用旅游集散中心的設點,開發相關旅游產品超市、集體育運動、體育競賽、休閑娛樂、觀光游覽、餐飲美食多種功能為一體,促進了體育旅游消費的增長。云南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奇異性及多重景觀組合的特點,不僅自然景觀豐富多彩,而且以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奇異紛呈,不少景區(點)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同時具有鄰近東南亞、南亞周邊國家的地緣優勢。通過建設國際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內的公路、鐵路、航空網和水運建設,與周邊國家和省區開展區域合作,形成了東南亞、南亞旅游共同圈。創建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精品景區景點。湖南長沙市將根據《長沙市體育旅游發展規劃(2013~2020年)》,至2020年將長沙市建成為全國知名的體育休閑之都和體育旅游目的地,形成優勢明顯的體育健身娛樂產業和體育競賽表演產業。浙江昆山正式獲批國家體育產業基地,這也是作為昆山體育產業基地核心區的錦溪鎮捧回的第8塊國字頭“金字招牌”。海南海航體壇于2013年9月7日由海航旅業集團和體壇傳媒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公司依托海航旅業和體壇傳媒建立起的豐富資源網絡,致力于體育產業開發、高端體育旅游、觀賽等體育旅游項目,為企業及消費者提供獨一無二的休閑體驗。以上的幾例,足以說明我國體育旅游業正在朝著國際化、規?;?、市場化的縱深方向發展,產品形式也正在逐步升級,由于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
體育與旅游的結合,為城市的休閑化打造和政府城市化經驗提供了更大空間,十八大又一次強調了“城鎮化”,因此我們必須將旅游納入到小城小鎮的規劃范圍之內。如在小城小鎮的規劃和改造中結合市民休閑、游客的需求,建設體育休閑公園、體育休閑社區、體育休閑廣場、依山傍水的親水走廊、盤山登高的蜿蜒小道等等,使當地百姓能夠足不出戶又不花錢游覽娛樂健身有個好去處,更多地體現出百姓生活的幸福。
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是服務業發展的核心之一。例如,在體育旅游領域,發展出入境體育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嚴重不足,我們在重點辦好現有的旅游專業外,建議在有條件的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以及中等專業學校開設旅游專業,加強電子商務信息和外語翻譯以及導游、領隊等各類涉外旅游人才的培養。
導游是旅行社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目前的導游人員還處于社會的底層職業,一個廉價勞動力市場,她(他)們微薄的收入還不足以養家糊口,甚至不夠維持個人生計。旅行社要認真執行旅游法中的各項規定,切實保障導游人員的各項合法權益,尤其是要保證導游人員的合法合理的收入。對于旅游行業中的黑車、黑導、甚至是黑旅行社,也可將他們組織起來,通過學習培訓后整編為某旅行社下屬第二、第三梯隊,以便在旅游高峰期投入使用。一方面擴大了旅行社做大做強的陣容,另一方面減少了社會違法行為和執法難度。
作為我國近10年來的新興產業,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尚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兩者多數情況下是各行其道,這樣也大大削弱了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互補優勢。而將兩者有機融合,發揮體育旅游市場產品多樣化的吸引力,對推動兩大產業協同發展有積極意義。另外,體育旅游產品開發體系構建,也將為我國體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體育旅游業市場需求是綜合性的(包括體育賽事旅游、體育休閑旅游、體育拓展運動、親子運動、體驗旅游等等),其產品體系應該綜合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精華所在,是溝通體育旅游市場與資源的樞紐。
科學研究活動作為一種典型的認識活動始終離不開研究方法的運用。體育旅游業研究作為研究體育旅游這一社會現象,揭示這一社會現象發展的學科,在研究過程中同樣離不開研究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在中國,體育旅游研究作為體育社會學領域中的一個后發領域,正面臨著蓬勃發展的體育旅游為本領域研究提供豐富研究題材的良好機遇,于是加強對體育旅游研究方法的學習(特別是西方體育社會學方法),有顯著意義。另外,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體育旅游的發展,作為反映體育運動與旅游關系,研究旅游行為中各種體育現象的體育旅游領域,其理論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加強體育旅游產業理論體系建設,完善體育旅游產業理論體系是當下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研究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例如,在宏觀層面厘清體育旅游產業理論體系與體育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的學科邊界和學科特征等。體育旅游理論體系的建設,將為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研究奠定基礎,為我國體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楊強.中國體育旅游研究20年:述評與展望[J].中國體育科技,2011,(5):90-10,115.
[2]宛霞.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困境分析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4):15-18.
[3]馬向文.我國體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討[J].體育與科學,2011,(2):69-73.
[4]劉慶余.國內外體育旅游研究比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4):39-43.
[5]趙志榮.體育旅游認識上的“雜”、“亂”、“泛”現象及其原因分析[J].體育學刊,2011,(4):60-62.
[6]閆新紅.2008奧運會對我國體育旅游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市場,2008,(9):11-16.
[7]唐俊波.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再建設探究——以麗江為例[J].中國商貿,2012,(2):26-30.
[8]楊宏.2008年奧運會與我國體育旅游經濟的發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