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按照國家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 20794-2006),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總和。海洋經濟學是以海洋開發利用的經濟關系及其經濟活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介于海洋科學與經濟科學之間的新興邊緣學科。海洋經濟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公共性、高技術性和國際性的特點,主要是揭示海洋經濟發展規律,其研究任務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來說明[1]。
從微觀層面上,海洋經濟學主要是研究企業和個人的生產、交換和消費問題;從宏觀層面上,海洋經濟學主要是研究海洋經濟與國民經濟及其他部門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研究對象包括海洋經濟活動中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形式、海洋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海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海洋資源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海洋經濟學根據研究內容的側重點,又能劃分為若干個學科,目前主流的有海洋區域經濟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海洋產業經濟學、海洋生態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等,但無論怎么劃分,海域資源配置始終是海洋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并且,馬克思經濟學中也包含著對資源配置的理論[2]。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利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配置問題的科學,或者說是分析與解決自然資源與環境問題的科學[3]。海域資源是以海域作為依托,在海洋自然力作用下生成的廣泛分布于整個海域內,能夠適應或滿足人類物質、文化及精神需求的一種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自然或社會的資源。因此海域資源是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的客觀對象之一。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理論主要包括環境經濟手段理論、環境資源價值評估理論、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等,其最為核心的是海洋可持續理論。海域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為避免當代人過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應屆于后代人的財富,特別是自然財富,過度追求當前經濟增長,要求實現海域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與自然環境等方面[4]。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模式,這種模式會導致了自然資源的過渡損耗、生態平衡的破壞、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定義可持續發展模式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世界銀行在1992年度《世界發展報告》中認為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較和審慎經濟分析基礎上。《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則將其進一步闡釋為:“人類應享有以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并公平地滿足今世后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5]可持續發展走的道路自然是與“不可持續發展”相反的路子,他充分考慮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長期承載能力,考慮了眼前和長遠利益,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走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6]。2012年8月12日,國際展覽局(BIE)在韓國宣讀的《麗水宣言》在保護海洋環境和可持續利用的方案中,呼吁要“持續管理海洋資源”。
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歷了由“弱可持續發展”到“強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早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弱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種資源可能存在可持續,或不可持續的情況。該理論的基本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初起出現了世界范圍的環境革命,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全新概念。1990年第45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敦促沿海國家把海洋開發列入國家發展戰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和《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簽署了聯合國《氣侯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并莊嚴宣告:“人類處于普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7]”1982年通過、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將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認為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這些文件都蘊含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即“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并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8]。其中《21世紀議程》就是在全球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在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的基礎上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再推進一步。
2012年6月的“里約+20峰會”提出了“強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強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種資源都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對弱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種轉變。弱可持續發展和強可持續發展這兩種范式爭論的焦點在于判斷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的替代性問題以及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本度量問題的方式和標準[9]。強可持續發展強調:地球關鍵資本的非減,在提高人造資本的自然資源生產率的同時,要將投資從傳統的消耗自然資本轉向維護和擴展自然資本。海洋資源無疑是地球的關鍵自然資本之一,在海洋資源配置中,必須以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引領。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海洋作為資源的一種,為了對海洋中的不再生資源進行最優效率的應用,為了使得海洋環境的自凈和消納能力超過陸源污染物排放速度,走可持續發展是必然選擇。海洋可持續發展包括社會、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洋資源等4個方面,社會方面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分配海域資源,經濟方面要堅持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生態方面要求人和海洋和諧相處,資源方面要求平衡發展、代際公平。“可持續發展”提高了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把環境問題與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10],樹立了環境與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的觀點,找到了被普遍接受的在發展中解決環境與資源開發問題的正確道路。海洋可持續發展觀對海域資源配置有重要指導意義,表現在:
首先,必須意識到海域資源的存量、環境的自凈能力和消納能力是有限的,海域資源具有稀缺性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限制條件,而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極,海洋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勢必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11]。
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除了考慮自身的利益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后代人的利益。因此,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進行海域資源配置時,必須考慮跨代配置問題。跨代配置是指當代人要記得給后代發展經濟留有余地,當代人在配置資源時候不能只考慮眼前,而從后代人利益的角度來考慮環境資產和自然資源的跨代配置問題。當代人不能“吃祖宗飯、砸子孫碗”,而是應該公平分擔保護海域資源的義務。
再次,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前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海域資源配置過程中,要考慮社會各行各業用海需求和用海的權利,水產、交通、鹽業、石油、旅游、城鎮建設等行業均享有公平分配岸線、灘涂和海域的權利。
最后,海域的可持續利用還應該包括國家間公平分享海洋利益,一方面要按照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平劃定國家間的海域邊界,國際社會共同管理公海生物資源和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比發展中國家更多的保護海洋環境的責任。
海域資源是以海域作為依托,在海洋自然力作用下生成的廣泛分布于整個海域內,能夠適應或滿足人類物質、文化及精神需求的一種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自然或社會的資源。因此海域資源是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的客觀對象之一。海域資源配置是海洋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海洋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海洋產業經濟學、海洋區域經濟學、海洋生態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等學科構成了海洋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海洋經濟學各學科理論對海域資源配置具有重大的指導價值。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2012年6月的“里約+20峰會”上提出了“強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這是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深入和發展。海洋資源無疑是地球的關鍵自然資本之一,在海洋資源配置中,必須以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引領。國家在進行海域配置工作時,必須注重人口、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提高了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把環境問題與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樹立了環境與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的觀點,找到了被普遍接受的在發展中解決環境與資源開發問題的正確道路。
研究表明,海洋可持續發展觀對海域資源配置有重要指導意義,表現在:首先,必須意識到海域資源的存量、環境的自凈能力和消納能力是有限的,海域資源具有稀缺性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限制條件,而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極,海洋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勢必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其次,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進行海域資源配置時,必須考慮跨代配置問題。再次,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海域資源配置過程中,要考慮社會各行各業用海需求和用海的權利,水產、交通、鹽業、石油、旅游、城鎮建設等行業均享有公平分配岸線、灘涂和海域的權利。最后,海域的可持續利用還應該包括國家間公平分享海洋利益,一方面要按照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平劃定國家間的海域邊界,國際社會共同管理公海生物資源和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比發展中國家更多的保護海洋環境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貴明.產業生態問題初探——產業經濟學的一個領域[D].廣東:暨南大學,2008:31.
[2]王云中.馬克思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理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10(第一版):2-7.
[3]周培疆.現代環境科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7.
[4]鹿守本.海洋資源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第一版):前言.
[5]劉蘭.我國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01,01.
[6]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5(第一版):4.
[7]中國環境報社.邁向21世紀——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文獻匯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8(第一版):29-98.
[8]梁飛.海洋經濟和海洋可持續發展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學位論文].天津:天津大學管理學院,2003:9.
[9]柴盈,曾云敏.中國走向強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國流通經濟,2010(01):37.
[10]陳毓川,李庭棟,彭齊鳴.礦產資源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第一版):122-123.
[11]國家海洋局召開海洋重大專題研究報告匯報會[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