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哲,宋紅權,張 瑞,田 華,劉洪文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橋分院,哈爾濱150001)
口腔種植修復徹底更新了傳統口腔修復學的內容與概念。種植體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之外,還具有特殊的表面形貌特征,可達到促進骨組織與其直接接觸、及早建立骨整合的目的。表面粗糙化是種植體表面微觀處理的主要方法。即刻種植的出現可以縮短種植周期,減少患者等待的時間和痛苦,最大限度保存種植區致密組織,提高軟組織的美學效果[1],但其初期穩定性較差,筆者自2010年開始在前牙中選擇噴砂種植體進行即刻種植,臨床效果如下。
2010年7 月—2012年2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分院口腔科拔牙同期即刻種植的20例患者(25顆牙位全部為前牙),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齡19~45歲。無全身系統性疾病,口腔衛生狀況良好。25顆前牙均為外傷性牙根折斷,無法保留的齲齒及殘根,無骨缺損,牙齦乳頭外形完整,且前牙咬合關系正常。
1.2.1 術前準備
術前詳細詢問患者相關病史,完善口腔檢查,拍攝照片及X線片。向患者介紹治療方案及術中、術后風險及并發癥,患者簽知情同意書。
1.2.2 拔牙
按照無菌手術操作規程,常規消毒鋪巾,注射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拔牙。
常規制備種植窩,確定好種植體的植入方向,選擇直徑大小適宜的種植體,種植體的平臺位于唇側齦緣下3 mm左右,離鄰牙牙根間距至少2 mm,保證種植體的抗旋轉力大于35 N·cm,植入種植體,安放愈合基臺。
X線檢查:分別于種植后即刻、1個月、3個月、6個月觀察種植體與牙槽骨的骨結合情況。
Jemt[2]牙齦乳頭指數:種植體永久修復1年后的近遠中牙齦乳頭高度,0級:無牙齦乳頭;I級:牙齦乳頭<1/2牙間隙;II級:牙齦乳頭>1/2牙間隙;III級:牙齦乳頭充滿牙間隙;IV級:牙齦乳頭超出牙間隙。
25顆種植體均獲得良好的骨整合,無感染發生,從種植體植入到永久修復后1年的觀察期內,1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共四次的隨診過程中,種植體穩定無松動,種植體高度較穩定,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牙槽骨吸收大多穩定在種植體頂端的第一螺紋處。根據Jemt牙齦乳頭指數觀察種植體永久修復1年后的近遠中牙齦乳頭高度,種植體PISIII級19顆,PISII級6顆。
適應癥[3]包括:第一,因齲病而導致的殘根殘冠不能保留者,根尖區無嚴重病變和骨組織吸收。第二,因外傷導致的正常牙無法保留者。第三,準備拔除的患牙根尖區沒有明顯的炎癥和肉芽腫。第四,種植區周圍有足夠的軟組織,且健康無明顯炎癥者。優點:第一,縮短了療程,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第二,有效減少牙槽骨的生理性吸收。第三,有利于將種植體植入理想的解剖位置,使其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第四,有利于保持牙齦的形態,獲得理想的美學效果。即刻種植的主要問題:第一,種植體的大小形狀往往與拔牙創不相適合,兩者不能形成緊密接觸。第二,由于拔牙創的存在,創口的關閉有一定困難。第三,即刻種植常常在感染的環境下進行,容易發生炎癥及暴露。
1986年,瑞典Albrektsson等提出了口腔種植成功評價標準:第一,種植體無動度。第二,X線顯示種植體周圍無透光區。第三,種植體功能負載一年后,垂直方向骨吸收小于0.2 mm/a。第四,種植體周黏膜組織健康。第五,種植體成功率5年末上頜為85%以上,下頜為90%,而10年末上頜成功率80%,下頜為85%。以上標準中任何一項未能達到均不能視為成功。第六,種植體無持續性或不可逆的下頜管、上頜竇,鼻底組織的損傷、感染及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等癥狀[4]。
目前多選用帶螺紋的錐形種植體用于即刻種植,有利于提高初期穩定性。種植體的植入角度要嚴格參考天然牙長軸方向,通常植入深度為牙槽窩3~5 mm。本實驗選擇的種植體直徑均是與牙槽窩直徑相近的種植體,并沒有單獨增加種植體的長度,只是在種植體表面進行了噴砂處理,種植體骨界面的骨整合與種植體表面的粗糙情況密切相關,粗化表面的欽種植體與光滑表面的種植體相比,礦物質的沉積率更快、骨結合的面積更大、骨整合的速度更快。
表面粗糙化是種植體表面微觀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增加種植體表面形成微米級的粗糙度,有利于細胞的貼附和生長。種植體表面微結構處理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種植體骨整合能力,已獲得初期穩定。選擇合適的適應癥的即刻種植既可縮短治療時間,也可減少牙槽骨吸收,是未來牙種植的發展方向。但本研究病例數較少,穩定性和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1] DE ROUCK T,COLLYS K,COSYN J.Immediate single-tooth implants in the anterior maxilla:a 1-year case cohort study On hand and soft tissue response[J].Clin Periodontol,2008,35(7):649—657.
[2] 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e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1997,17(4):327—333.
[3] 方誠,王國平.口腔即刻種植臨床研究進展[J].口腔醫學,2011,31(3):178—180.
[4] 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