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光
(牡丹江市園林處園林藝術規劃設計所,黑龍江 牡丹江157000)
城市公園假山平面設計必須明確主次關系與結構布局。假山布局要做到主次分明,脈絡清晰,結構完整,突出主山、主峰的主體地位,客山、陪襯山與山相伴。
A.景觀效果力求面面俱到。例如在湖邊的假山,其正面就應當朝著湖的對岸;在風景林邊緣的假山,也應以其正面向著林外,而以背面朝向林內。
B.景觀力求小中見大。小中見大效果的形成可通過創造性地采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實現,如利用對比手法、按比例縮小景物、增加山景層次、逼真的造型、小型植物襯托等方法。
C.觀賞力求視距合適。假山的觀賞視距確定要按設計的風景效果來考慮。在假山內部,一般不刻意安排最佳觀賞視距,隨其自然。
D.景觀力求步移景異。這也能夠使山景效果豐富多彩。
A.位置的選擇與確定。大規模的園林假山既可以布置在園林的適中(中部稍偏)地帶,又可在園林中偏于一側布置,而小型的假山一般只在園林庭院或園墻一角布置。假山最好能布置在園林湖池溪泉等水體的旁邊,使其山影婆娑,水光瀲滟,山水景色交相輝映,共同成景。
B.在庭院中布置假山時采取的措施。在現代建筑庭院中,也可以通過在假山與建筑、圍墻的交接處配植灌木叢的方式來進行過渡,以協調二者關系。
C.在受城市建筑影響的環境中布置假山的辦法。假山與其環境的關系很密切,受環境影響也很大,在一側或幾側受城市建筑所影響的環境中,高大的建筑對假山的視覺壓制作用非常突出。
D.遵循自然法則與形象布局。園林假山雖然有寫意型與透漏型等不一定直接反映自然山形的造山類型,但所有假山創作的最終源泉都是自然界的山景資源。即使是透漏型的假山,其形象的原形還是能夠在風蝕砂巖或海蝕礁巖中找到。假山的創作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而不能離開自然,違背自然法則。
假山造型中的變化性是疊石造山的出發點,是假山形象獲得自然效果的重要條件。不敢變者,山石拼疊規則整齊,如同砌墻,毫無自然趣味;敢變而不會變者,山石造型如疊羅漢、砌炭渣,雜亂無章,令人生厭,也無自然景致。
A.變。設計和堆疊假山,最重要的就是既要求變,更要會變和善變。在假山造型中,追求形象變化也要有根據,不能沒有根據地亂變,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變有變的規律,變中還要有順,還要有統一。
B.順。假山造型中的“順”就是其外觀形式上的統一和協調。堆砌假山的山石形狀千變萬化,但其表面的紋理、線條要平順統一,石材的種類、顏色、質地要保持一致,假山反映的地質現象或地貌特征也要一致。在假山上,若在石形、山形變化的同時不保持紋理、石種和形象特征的平順協調,則假山的“變”是亂變,是沒有章法的變。
C.既變化又統一。只要在處理假山形象時既突出其多樣的變化性,又突出其統一的和諧性,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有變化,做到既變化又統一,就能夠使假山造型取得最佳的藝術效果。
石景和假山的造型生動自然與否,有無較深的內涵表現,還取決于其形狀、姿態、狀態等外觀視覺形式與其相應的氣勢、趨勢、情勢等內在的視覺感受之間的聯系情況。只有態、勢關系處理很好的石景和山景,才能真正做到生動自然,才能使人從其外觀形象中感受到更多的內在的東西,如某種情趣、意味、意境和思想等。
A.靜與動。從視覺感受上看,山石景物的“勢”可大致分為靜勢和動勢兩類。靜勢的特點是力量內聚,能給人靜態的感覺。山石造型中,使景物保持重心低、形態平正、輪廓與皴紋線條平行等狀態都可形成靜勢。動勢的特點則是內力外射、具有向外張揚的形態。山石景物有了動勢,景象就活躍和生動。
B.動靜結合。疊石與造山中,山石的靜勢和動勢要相結合,靜中生動,動中有靜;以靜襯托動,以動對比靜,同時能突出動勢和靜勢的造景效果。
疊石造山要做到凹深凸淺,有進有退,凹進處要突出其深,凸出點要顯示其淺,使景觀層層展開,山形顯得非常深厚、幽遠。特別是在“仿真型”假山造型中,在確保對山體布局進行全面層次處理的同時,必須確保游人能夠在移步換景中感受到山體的種種層次變化。這不僅指正面的層次變化,還包括旁視的層次變化;不僅是由山外向山內、洞內看時的深遠層次效果,還包括由山內、洞內向山外、洞外觀賞時的層次變化;不但是由低矮的山前而窺山后,使山石能夠前不遮后,以顯山體層層上升的高遠之勢,要由高及低,即由山上看山下的層次變化,以顯出山勢之平遠。所以,疊石造山的層次變化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對于假山造景的這種規律性,要在造山實踐中很好地利用。
A.藏露方式。假山造景中應用藏露方法的方式是:以前山掩藏部分后山,而使后山神秘莫測;以樹林掩藏山后,而不知山有多深;以山路的迂回穿插自掩,而不知山路有多長;以灌木叢半掩山洞,以怪石、草叢掩藏山腳,以不規則山石墻分隔、掩藏山內空間等。
B.藏景做法。藏景的做法并不是要將景物全藏起來,而是藏起景物的一部分,其他部分還得露出來,達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以露出部分來引導人們去追尋、想象藏起的部分,從而在引人聯想中擴大風景內容。
假山的立基起腳直接影響到整個山體的造型。山腳轉折彎曲,則山體立面造型就有進有退,形象自然,景觀層次性好。而山腳平直呆板,則山體立面變化少,山形臃腫,山景平淡無味。借用一句造山行話說:假山造型要“看山看腳”。即疊石造山不僅要注意山體、山頭的造型,更要注意山腳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