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東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30)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政策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只有把農民心中的“命根子”變成農民手里的“錢袋子”,才能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農村土地流轉”作為土地權利的再配置過程,是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將繼續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是,農村土地流轉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目前還未形成科學的、統一的操作流程和評判標準。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自發性、隨意性、盲目性較大,運作不規范等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從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實踐來看,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目前,很多基層干部對土地流轉這一問題的意識十分薄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在一些村級干部的觀念里,認為土地流轉就是種養大戶、農業企業所管轄的事情,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這從根本上加大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障礙。對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認知,土地流轉問題矛盾尖銳,監管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國家對農民的各項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健全,土地仍是農民的主要生活依靠和經濟來源,在沒有得到可靠的保障或是其他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農民不愿意將土地出讓,他們仍需要依靠土地帶來的經濟收入,來解決衣食住行、子女教育以及醫療等問題,如果國家相關機制健全并逐漸完善,就可以有效地為農民解除這些后顧之憂。
土地流轉市場機制不完善,流轉程序的設置缺乏規范性,現在存在很多私下流轉、口頭協議等不良狀況,還有的采用轉包出租代耕的方法,這些都是極其不規范的行為。這些都不能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來進行管理和規范土地的流轉。
農村經營承包是采取將成片的土地分割成小塊給農民,但在土地流轉中,土地都相對集中,需要與每一戶農民協商,這就為規模化土地流轉的推進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也增加了土地流轉的經濟成本。
第一,政策宣傳不到位,造成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有時還會出現違法行為。在一些偏遠地區,農民外出打工較多,法律宣傳不到位,造成土地流轉不規范,而且找村里登記,到鄉鎮經管站備案,手續繁鎖,農民不愿去辦,特別是減輕農民負擔政策落實以后,農民以為建房不收費,就可以隨意做,村組干部沒有費收,也就沒有人管理了。
第二,承包土地的流出方,為了保留土地承包權,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只是暫時流轉,也不愿意辦理正規流轉手續,以免今后政策變了,把產業也丟了。
第三,由于農村實行一戶一基,農民出售房屋后,就不能再申請用地,所以農民買宅基地后,就不愿辦理流轉手續,就叫承受方自行辦理建房申請手續。
針對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出現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或避免農村土地流轉出現的問題和潛在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規范,規范的依據是法律法規。《土地管理法》第63條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出租用于非農建設”,因此,集體土地流轉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嚴把集體土地流轉的關口,嚴格執行一戶一基制度,宅基地流轉注入方必須符合條件,可以申請用地,土地用途只能是住宅,流出方必須保證以后不再申請用地。二是集體土地流轉必須實行陽光操作,土地流轉雙方必須寫流轉申請,簽訂流轉合同,經村組代表大會同意,報國土部門批準,辦理土地使用權證,方可進行流轉,不得私下交易,暗自操作。三是加強執法檢查,對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不規范和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要嚴格查處,嚴厲打擊。
從實踐運作中來看,農村土地流轉是催生現代農業的新舉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業特別是種糧效益比較低,農民收入提高幅度小。表面的原因是農產品價格不高,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業的經營規模偏小。在大部分省份,有著龐大的農民群體,人均耕地非常少,吃飽飯雖然沒有問題,但要靠人均少得可憐的耕地富起來,卻是不可能的。要想解決效益比較低的問題,就要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把大量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移到二、三產業,進而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在耕地總量這個“分子”不變的情況下,大量減少種地農民這個“分母”,效益這個“商”就會大幅度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土地流轉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農村土地規范地流轉,既是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資源配置,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所以,正確分析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堅持正確的農村土地流轉原則,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確保農村土地流轉的可持續發展,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1] 鐘威.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17):89.
[2] 田靜婷.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縱橫,2010,(03):78.
[3] 趙磊,翟春鳳.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