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鳳珠
(牡丹江大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本論文為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12——2013年度課題“職業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開發研究——以語言類課程為例”(GZYLX1213082)的研究成果
好的語言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不好的語言則會使人覺得味同嚼蠟,由此可見,語言這門藝術千變萬化。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語言表達能力同樣不可或缺,但由于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開設時間并不長,因此,高職院校在語言類課程開發上仍有許多亟須完善的地方。
目前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設置不合理主要體現在:課程種類繁多,學生疲于應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課程開設方式不同所導致的。高職院校開設語言類課程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學科體系進行開設,二是以專業類別進行開設,并且二者時常有重合的情況。高職院校開設語言類課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由于課程開設不合理,不僅沒有起到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反而因此消耗掉了學生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就目前來看,我國高職院校教授語言類課程仍然是以單一的說教方式進行。這對于完成語言類課程理論課教學任務具有一定實效,但并不能真正起到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質性作用。由于教師對語言知識的講授貫穿于語言類課程教學的始終,學生聽起來會覺得單調和乏味,進而對語言類課程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歸根結底,這是由學生自身素養和語言類課程教學實際需要有偏差導致的。由于目前從事語言類課程教授的教師大多只具備語言文字功底而缺乏相應的語言實踐經歷,這使得這部分教師在教授語言課程實踐教學時有些蒼白無力,不能很好地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
首先,由于語言類課程在高職院校大多以副科形式存在,因此,有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開設語言類課程的意義所在,認為語言類課程只是點綴。其次,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過程,并且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因此,有部分學生看到學習語言類課程并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便心生動搖。再次,有部分學生語言基礎薄弱,但又不肯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提高,因此,這部分學生在語言類課程學習面前退縮了。
針對于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從改革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安排、提升教師語言實踐能力,改良教師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來切實改進和提高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開發。
針對于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種類繁多,課程開設重疊現象,應對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從而使得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的安排趨于合理。具體說:“應堅持從實際(工作)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所謂實際是指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為此,高職院校在開設語言類課程時首先要做好分析研究工作,要考慮到學生所學專業不同,其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語言能力也是不同的,并以此為綱,調整課程內容,開設相應課程。
對于教授語言類課程教師而言,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理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勝任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的教授工作。語言類課程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語言實踐能力,就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意給自己創造利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以此來切實提高自身的語言實踐能力。比如,對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語言課程教師而言,旅游市場無疑是其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場地,與客戶洽談以及對各景點內涵的介紹是其鍛煉語言實踐能力的最佳時機。除此之外,高職院校本身也應加強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培訓,為教師創造提升語言實踐能力的機會。
因此,對于教授語言課程的教師而言,不僅要提升其語言實踐能力,還要懂得表達,所謂表達就是指教師的授課方式。語言類課程教師可以考慮使用項目化教學方式。所謂項目化教學方式就是以工作為導向,將工作的整個環節融入到教學中,使整個教學圍繞著一個工作項目而展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形成學生對工作崗位的一個適應能力的提升。其具體的授課方式是:課前布置本堂課需要完成的工作,學生與教師進行角色分配、扮演,學生根據教師事先下發的知識手冊及工作任務進行情境模擬,教師以所扮演的角色身份請學生發現模擬工作情境中的不足之處,依據學生提出的不足進行知識點的分析。
針對于上文中提到的學生在語言類課程學習面前缺乏積極性,教師在開展語言類課程教學活動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及時地糾正學生對語言類課程學習的錯誤認識,從而使其真正意識到學習語言類課程的意義所在。項目化教學就是以工作為導向,讓學生在完成一項工作任務中學習語言類課程的知識,形成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授課模式,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掌握更多的實際工作能力,提升就業幾率,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職院校語言類課程的開發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言類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1] 秦啟文.現代公關語言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張巖松,孟順英,樊桂林.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