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瑩梅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在如今充滿了個性化與世界觀分離的社會里,人人都想標新立異。建筑設計也是如此,以新以奇以怪以非理性的設計才能在世界范圍內眾多琳瑯滿目的建筑中脫穎而出,仿佛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生活在這個多元化社會下的人群的審美需求。然而,許多時候這種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突出反而忽略了許多建筑基本的要素。當然,也不能否認隨著社會的變遷、人類生活模式的改變,某些建筑的要素也會隨之而變。究竟什么樣的設計適合于現今的社會,什么樣的設計方法能適應現今的社會?我想這是每一個時代都值得探討的問題,這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的需求。
建筑作為人居住的場所、生活的環境,是為人使用的。建筑主要由形式和功能所決定,建筑是社會人文文化的體現,是社會價值觀的縮影,因此這兩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有人認為建筑是人類的工具,為人類服務,包括柯布曾經也認為建筑是居住的機器。在我看來,這種說法顯得有些冷冰冰。我認為建筑應該也是被人類賦予生命的,就像大樹一樣,具有出生、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不一樣的樹有不一樣的樹根、樹莖、樹皮、樹枝和樹葉,這都歸于它生長的地方的土地和氣候以及一些外部人為因素所決定。建筑也是同樣的道理,什么樣的時代下建筑觀和方法論造就什么樣的建筑。
有的人認為建筑是藝術,所以建筑應該分為藝術類或者文科。我卻比較贊同另一種說法,建筑應該歸為社會學科。我們不應該將眼光僅僅局限在怎么樣達到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完美詮釋,而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更加宏觀的問題上,例如歷史條件、文化內容、建造技術、時間限制、社會制度、經濟問題和可持續等。這些漸漸被許多人忽略的問題,其實早在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中已經闡述。令人慶幸的是,如今在人們研究建筑設計方法論的過程中,又漸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并且結合建筑設計到實踐中。
進入新時代背景下的建筑已經不單單是履行固有的職責了,它還肩負著更龐大的功效和使命??墒牵ㄖ罡镜谋举|是不會改變的,它反映的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文文化和精神價值,是歷史的載體。
從奧古斯都和平祭壇到和平圣壇的博物館,從和平圣壇的博物館再到理查德邁耶設計的阿拉帕西斯博物館;從盧浮宮到貝聿銘設計的擴建工程“大盧浮宮”。當一個建筑的設計手法不再被采用,但其設計理念仍然傳承下來的話,那個建筑會成為經典。從金字塔到哥特式建筑再到現代主義建筑,每個時代的設計方法及其理論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時代都有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留下來。這些經典之作是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有的設計師刻意的模仿或者照搬經典之作,可無論如何都讓人感到難以接受的怪異。難道我們能說哪個時期的建筑的設計方法或手法不恰當嗎?這當然太片面了,它們的存在并被人們所稱道自然有其自身的價值及意義。這就要追溯到社會背景層面上了,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所導致的審美觀不同,以至于不同時期的人對于同樣的建筑的評價出現差異化。經典之作留給后人的也許已不是審美上的需求,而是一種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因此,問題不在于設計方法論的對錯,而是表達在建筑上時是否適合時代的價值取向。
就四個現代建筑大師而言,他們的理論影響深遠直到現在,特別是在他們所在的時代。賴特的“草原住宅”、“有機建筑”在芝加哥摩天大樓誕生的時代給了人們回歸自然的親切感,他后來提出的“美國風建筑”又給戰后的美國興建帶來巨大的影響;勒柯布西耶從巴黎改建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斷逾越自己的創作理論,帶動社會的設計思潮;貢獻最大的要數格羅皮烏斯了,他創辦的包豪斯直接導致了一場現代主義學派的革命;密斯則是發展了現代主義風格,并創立了一套當代的建筑標準體系。
可是,誰也說不準,在許多年后的社會里會不會有人否定他們其中一些人的理論。我認為,這種否定并不是否定理論本身,而是否定在當下時代其理論的適用性。這種情況并不是不會發生,例如,他們四個中讓我很敬佩的一位大師便是如此,他在晚年的時候改變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和理論,在一百八十度大逆轉后,創造出了讓世人驚艷的建筑作品,他就是勒·柯布西耶。
之所以提到以上兩點,是因為我認為建筑設計方法論對建筑的影響會間接導致對城市面貌以及場所精神的影響,這是更大的一個范疇。所以我們有必要弄清楚建筑和人的關系以及建筑和社會的關系,從而更全面的來了解建筑設計方法論對建筑的影響會對我們和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或者說是建筑和社會的相互影響會帶動人類怎樣的發展。
建筑設計方法論不同于建筑設計方法,它可以說是建筑設計方法的方法,包括很多范疇,是基于建筑設計方法之上的更高的思想層次。
建筑設計方法也可以通俗的說是建筑設計手法,即是研究建筑的形式、功能和風格等要素,講究統一、均衡、韻律、體量、色彩等元素在建筑中的運用。而建筑設計方法論則更著重于了解建筑所要表達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意境,其中涉及了心理學、現象學、類型學、方法論等綜合學科。而這些學科來源于社會的價值取向,通過建筑的表達又釋放到公眾中,從而反作用于社會。因此,我認為這樣的意義更加深遠。
任何學科研究到了最高的層次都歸為哲學范疇了,建筑也不例外。雖說如此,如今大多數的建筑設計都是空泛的,它們能夠傳達給人們的意境只停留在表面,而其中并沒有蘊涵很深刻的哲學觀。能夠做到不空泛的人就只有一些建筑大師。在偌大的地球表面,這樣的大師實在是少數,在多少年里面才可以出現這樣一位大師提出革新的理論來影響甚至改變建筑的形式或功能啊。
中國近些年來建筑設計人才輩出,這讓人們看到中國的實力,看見中國的建筑事業在崛起。2006年,中國建筑師馬巖松帶領他的團隊打敗了其余的競爭對手,以他們設計的“夢露大廈”代表中國第一次在世界的競標中奪魁,這讓人欣喜萬分。其中的設計邏輯就是基于“非線性設計理論”,這給了人們新的視覺沖擊。設想,如果將這樣的建筑放在100年前或100年后,是否還能帶給人們一樣的視覺沖擊呢。此時此刻,無疑的這樣光怪陸離混亂的世界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成就了這樣一些設計理論和作品。正是由于我們生活方式、生產技術的改變衍生出了新的理論,而這些建筑設計方法理論影響了建筑的形式,帶給我們生活的沖擊,碰撞出創作的火花,這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的過程。
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們離世界性的大師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這與我國的國情密不可分。西方的現代主義建筑發展近百年,而我國繼改革開放以后迅猛的發展,跳過了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發展的過程,而又沒有之前建筑文化的積淀。在這種快速發展和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在我國出現了一些無法逾越的問題。我國建筑師缺乏一些對生活的思考,這可以理解為一個青年在還沒成熟的情況下,由于社會的需要而參加工作,在工作中體現出不成熟的一面。我國的建筑設計也是這樣,因為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行大量的規模化生產,結果建造出許多經不起推敲的建筑。
國外的建筑大師會很注重于對時代特征的分析,例如日本的黑川紀章,他的共生及新陳代謝理論,都是基于對時代的思考而貫穿于建筑思想。我國的建筑師缺乏這種思考,大多數人對建筑大師具體作品的具體形式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和拙劣的模仿或對某些片段的肢解在我看來是一樣的,都形成沒有內涵的建筑物。
有的建筑是需要長期不懈的反復推敲才能成為傳世不朽的經典之作。好的設計是一次辛苦的煎熬,是一次不懈的馬拉松。例如卒姆托一個建筑從頭到尾花了8年時間;斯卡帕為了一個銀行設計付出了10年時間;勒·柯布西耶,一個思想理論,思考了一個時代。如今中國正在高速發展,所面臨的情況不允許建筑師有這樣思考生活的時間;可是,建筑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經驗又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磨練。因此,在這樣特殊的背景情況下,我國的建筑事業形成了畸形的發展。
最后我想說的是,建筑設計方法論和建筑設計之間是相互影響,它們同時代并存。只有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懈努力的探索,基于社會化、生活化的考慮之上,得出新的正確的適應時代的建筑設計方法論,才能讓建筑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