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帆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人們對自己生活和勞作的小環境——建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與期待,例如:生態建筑、健康建筑、綠色建筑等。這些要求與期待在本質上,是回應與解決特定歷史背景下,人們在建筑使用過程中所遇到的社會環境問題、生存環境問題、自然環境問題等。
在探究這些建筑問題的成因時,人們逐漸意識到,由于對建筑內部使用功能和外在審美形象的創作要求,使建筑成為了原本和諧連續的生態環境中的一個個“異物”,它讓生態環境間原本和諧的物質與能源交換發生了障礙,即新建筑的出現改變了建筑周邊環境原有生態環境的有機平衡,進而導致了諸多建筑問題的產生。為克服這種交換障礙,人們援引健康、生態、綠色等詞匯,一方面借以表達能有某種可與周遭環境和諧共生建筑誕生的愿望,另一方面為其制定了相應的實現評價原則或建筑規范,使這些美好憧憬得以有效實踐。這些對建筑營造的美好憧憬的表達方式雖各有側重點,可它們始終是在探討環境、建筑、人三者之間的和諧共生主題。所以,時至今日我更愿意用“可持續建筑”這個詞來認識和解決人們對營造可與環境和諧共生建筑的訴求。
“可持續建筑”中的“可持續”提法,源于“可持續發展”概念。它原本是指一種資源的利用模式。在1987年聯合國發布的布倫特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被定義為:“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由環境、社會、經濟三大要素組成。它不簡單等同于生態或是環境保護,而是提出一種和諧共贏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領域的提出和確立,分別是在1993年國際建協的芝加哥會議和1999年國際建協的《北京憲章》中。可持續建筑的理念是追求降低環境負荷,與環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減少能耗、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健康、提高生產力、有利于子孫后代。
雖然當下我們在實踐中已經創作了不少的“節能建筑”、“綠色建筑”,可是在客觀上這些建筑并不能有效解決當今建筑所面臨的相關環境問題。因為它們的“節能系統”,“綠色系統”是構建在各自封閉的環境之中,不與建筑的周遭環境相互自然開放、流通。受限于各種因素,這些建筑模式在研究時過分簡化研究模型,導致研究系統與實際環境系統存在較大差異,在實踐中又使建筑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相互隔離,不能相互融合,讓建筑內外環境間可能出現較大的生態位差。當這種生態位差所產生的環境影響,伴隨著時間的累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建筑在環境中可持續存在的條件也就走到了盡頭。因此,可持續建筑創作核心應是:營造一種既能滿足人們對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使建筑內外環境在建筑使用的全壽命周期中,生態位差盡可能小的建筑。
“生態建筑”與“可持續建筑”在創作理念上有些相似,但又不盡相同。它們都是“盡可能不破壞當地環境元素的循環,并盡可能確保當地生態體系健全運作的建筑設計”。但是它們在實踐中,生態建筑是通過利用環境特色與相關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類居住,并降低各種不利于人類身心的任何環境因素;而可持續建筑則是通過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形象組織,構建一個既滿足人對建筑功能需要,又具有內外較小生態位差的建筑環境,從而達到環境、建筑、人三者的和諧共生。這兩者一個是通過對環境條件的利用,使建筑符合人的需要,體現建筑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一個是通過在環境運行規律和人對建筑的功能需求之間,尋求一種能使兩者生態位差最小的建筑營造方式,通過對建筑內外環境的可持續設計,達到對人類可持續生存的目的。這兩者一個是直接體現人本位的設計思想,一個是通過環境本位的設計間接達到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后者在設計理論上
[1] 辛岳芝麻,胡松濤,劉國丹.高原低氣壓環境下人體散熱特性的實驗研究[C]//山東土木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專業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08
[2] 李靜,劉加平,何泉,等.高原氣候條件下的西藏傳統民居生態經驗和盲點[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35(3):240-242
[3] 王培清,冷御寒,徐國濤.西藏藏東南地區民居建筑熱環境現狀分析[J].建筑科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