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巖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濰坊市南依泰沂山脈,北瀕渤海萊州灣,海岸線長140km。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64.8mm,水資源總量為27.28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98m3,水資源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20.59億m3。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流域、區域之間差距較大。
1)骨干水利工程。濰坊市建有大中型水庫27座、小型水庫663座、塘壩4707座、攔河閘壩258座,總庫容達到40.29億m3,興利庫容18.33億m3。全面完成了規劃內25座大中型水庫、524座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建成防潮堤116.9km。建設了白浪河水系聯網、高密五河三庫串聯、諸城引涓調水等19處跨流域調水工程。
2)農村水利工程。全市建成萬畝以上灌區69處,建成固定揚水站525處、機電井47.64萬眼。發展有效灌溉面積54.53萬hm2,“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47萬hm2,節水灌溉工程面積26.67萬hm2。近兩年,全市共投入20.77億元,加快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
3)水系生態工程。“十一五”以來,實施了52個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62km2。建設了四河串聯、北部水網等生態調水工程。加強了骨干河道重點河段的治理,完成了列入國家和省規劃的15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總長度達到560km。結合河道治理和水庫除險加固,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2處、省級水利風景區17處。通過河道攔蓄、關閉城區自備井等措施,改善地下水環境,地下水漏斗區面積比最大值時減少590km2,濰坊主城區、高密郭家南直漏斗區已消失。
濰坊市近10年來平均總用水量為17.72億m3,其中地下水開采量約10億m3。從用水構成情況看,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分別占總用水量的85%、13%和2%,農業用水依然是用水大戶,占總用水量的71%。
濰坊市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偏高,地表水開發利用率約為44%,超過了40%的河流(或區域)開發利用警戒線。地下水的平均開采率達82%,高于國際公認的77%的安全警戒線,尤其是在壽光北部、昌邑城區等局部地區超采嚴重。
1)水資源短缺。濰坊市屬于極度缺水地區,可利用量不足。2012年全市總需水量19.8億m3,而實際年可供水量18.3億m3,其中地表水8.8億m3,地下水9.5億m3,在全市水資源統一調度、水資源實現統籌的情況下,缺水1.5億m3,缺水率達7.6%。資源性不足是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2)水環境污染。濰坊市水環境監測中心監測顯示,2013年25個水功能區中,達標的有16個,達標率為64%,不達標的功能區大都在用水需求較大的北部,下游水體污染導致可利用水量減少。26座大中型水庫中,水質為Ⅰ、Ⅱ類的僅有3處。22處監測河段中,水質全在Ⅲ類以下,其中劣Ⅴ類的10處,比例高達45.5%,水質普遍較差。在監測的46處地下水井中,水質為Ⅴ類的21處,占評價總數的45.7%。
3)用水效率不高。農業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配套率在60%左右,田間末級渠系配套率不到40%;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49%。全市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數在0.62左右,糧食水分生產率只有1.3kg/m3左右,與國內外先進地區均有較大差距。全市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81.4%。2012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15.2m3,濱海區更是高達29.3m3。生活中節水器具不普及,存在跑、冒、滴、漏現象。
4)非常規水和客水利用不足。2012年,濰坊市非常規水源供水量為3352萬m3,僅占總供水量的2.2%,以中水為主。雨洪水資源利用不充分,多年平均水庫棄水3.5億m3,城市雨水利用基本未開展。濰坊市具備海水利用的自然條件,但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較高,尚未建設淡化工程。分配濰坊市的引黃河水指標3.07億m3、引長江水指標1億m3,由于干線輸配水能力不足、配套工程不健全和價格政策等原因,目前年實際利用量不到0.2億m3。
1)水庫新建、擴容工程。規劃建設安丘王家溝大型水庫、高密孟家溝中型水庫,對昌樂南寨水庫和諸城共青團水庫進行擴容升級,提高峽山水庫、高崖水庫、大關水庫和淌水崖水庫的興利水位,恢復牟山水庫和嵩山水庫設計興利水位,共增加可利用水量1.3億m3。結合“兩河”開發,建設攔蓄工程,進一步增加可利用水量。
2)水系連通工程。根據現代水網規劃,建設北部水網“北一橫”、引墻入白工程、冶源水庫與高崖水庫雙向調水工程等13處大型水系連通工程。進一步完善全市骨干水網和各縣域水網體系,增強全市水資源的調度能力,實現水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洪水資源利用率達到35%,年資源化利用洪水0.7億m3以上。
3)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在建成雙王城、清水湖、龍澤、濰北平原水庫的基礎上,再新建濱海第二平原水庫、羊口臨港平原水庫和昌邑田塘灣平原水庫以及其他蓄水工程,同時建設輸配水、制水、用水配套工程,提升北部濱海地區供水保障能力。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成后,可利用長江水1億m3,還可利用黃河水1億m3,共增加供水量 2 億 m3。
4)非常規水利用工程。濰坊市污水年排放量約為2億m3,配套建設中水處理回用工程設施,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水資源。在城區實行雨污分流,規劃建設集雨工程,在農村大力興建小水庫、塘壩、谷坊、水窖等小型蓄水工程。開發建設海水直用和海水淡化工程,作為常規水資源的補充,優化水源結構。以上可增加非常規水資源量0.5億m3。
1)嚴格用水總量控制。通過落實用水總量控制,促進用水方式、發展方式轉變,形成“一控雙促”的倒逼機制,將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在可補充、可循環、可持續的范圍內。到“十二五”末全市用水總量控制目標達19.53億m3。
2)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大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和“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田間工程配套建設,全面推廣管道灌溉、噴灌、微灌和渠道防滲等節水灌溉技術。到2020年,全市建成“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65萬hm2,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62提高到0.69,年節水0.8億m3。
3)大幅度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限制新上高耗水項目。引導企業采用節水技術和工藝,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加強用水定額管理,通過限制用水需求促進節約用水。根據不同行業和不同工藝對水質的不同要求,進行分質供水,做到優水優用。到202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7.5m3,節約水資源5億m3。
4)積極開展生活節水。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自覺性。大力推廣生活節水器具和節水方式方法。開展直飲水示范工程建設。
1)建立水資源永續利用的規劃體系。統籌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和非常規水等各種水源,重新編制濰坊市水資源保護規劃和中長期供水規劃,劃定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和飲用水水源地等功能區范圍。各縣(市、區)根據全市整體規劃,制定適應水資源控制指標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2)實施水功能區保護。制定濰坊市水功能區劃,核定各類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和納污總量控制評價體系,健全重要水功能區納污預警管理機制。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排污口審批。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頓。到2020年全市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75%,避免因污染導致可用水量的減少。
3)加強地下水保護。結合實施“三八六”環保行動,做好自備井整治工作。對全市所有非農業取用水自備井進行全面清理整頓,規范地下水開發利用秩序。利用亞行貸款實施地下水漏斗區治理示范工程,加強回灌補源工程建設,限制超采區工農業取用地下水,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4)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認真落實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審批前置,嚴格按“六不審批”的原則把好取水入口關。建立有償使用制度。實行超計劃累進加價征收水資源費,推行階梯水價,探索綜合水價改革,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落實水資源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推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