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軍
(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
文明是人類社會理性的體現和社會進步的狀態,是人類文化發展積極成果的集合,滲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尚。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演進,現正向生態文明轉型。人水關系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一環,也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作為生態文明中人水關系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水生態文明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成為新時期人水關系的發展方向,正在逐漸被人們所了解、認可。
原始文明中,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主要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他們食物來源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采摘果實,二是獵殺動物,三是捕魚。而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因此只能以采摘和漁獵為生,逐水草而居。原始社會,人類不具備改造取水、用水條件的意識和能力,只能順從自然界中的水資源狀況,干旱年份他們會因為沒有水源和食物來源而大量死亡,風調雨順的時候也會因有充足的食物而擴大族群數量,而當降雨過多洪澇頻發的時候,也會造成種群的縮減。因此,在原始文明中,人水關系的特點是依賴,是原始人類對水的無條件的順從和依賴。
進入農耕文明后,生存和繁衍依然是人類的基本要求,但是隨著對耕種技術、養殖技術和一些簡單工程技術的掌握,他們也在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豐富家庭和社會財富方向發展。與農耕文明發展相伴而生的是人類治水活動的出現。故此,在東亞的黃河長江流域、中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恒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最早呈現出了文明發展、社會繁榮的景象。
中國農耕歷史上,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工程、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溝通江淮和黃淮的邗溝和鴻溝運河工程以及趙、魏、齊等國修建的黃河堤防工程,到后來的京杭大運河等都是人類治水史上的杰作。農耕文明中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從用水規模來看,受人口規模和耕地數量的限制,取用水量與自然界的水資源總量相比相對很少;從用水方式來看,只是單純的引水灌溉、人畜飲水和船舶運輸,這些取用水最終會回歸自然,重新進入自然水循環。
因此,農耕文明時期,人類難以在遠離水源的地區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干旱和洪澇災害依然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量小,用水方式單一,人水關系的特點是依賴和有限利用。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大工業和規模化生產逐步取代男耕女織的簡單農業生產,工業文明逐漸向世界各地蔓延。作為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發明,蒸汽機就是利用水受熱后變為蒸汽而產生強大動力的原理,拓展了水的利用方式。之后,水又成為工業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資源,他既可以作為能源(如水力發電),亦可以做原料,還可以用于洗滌和冷卻,整個生產工藝過程都離不開水,可以說在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中,水資源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前提保障。同時,大量水源工程的建設使用和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利用,使人們的生產生活不再拘泥于河沿岸邊。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水資源的利用方式日趨多樣,水資源的利用量呈指數增長,水的環境功能、生態功能被忽略并被嚴重削弱,遠遠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工業文明的副產品,也逐漸成為限制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可見,工業文明時期的人水關系是以全面開發利用甚至是過度無序利用為特點的。
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不斷克服人類活動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的特點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是綠色文明。
在前期不斷探索的基礎上,以2007年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為標志,我國進入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論述“生態文明”,并獨立成篇,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當今時代主題。
工業文明造成的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失衡、水景觀破壞,特別是因水污染引發的水質性缺水問題頻現,使水成為制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水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1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把水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上升到新的歷史高度。
生態文明中人水關系的集中體現就是水生態文明。水生態文明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因水制宜、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根據各地區水資源稟賦、水環境條件,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與其水資源和水生態承載力相匹配;二是人水和諧,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統籌考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合理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關系,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實現經濟社會和水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以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恢復優先為原則,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從源頭上扭轉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使水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促進人水和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上推動生態文明發展。
人類的發展,經歷了無色的原始文明,黃色的農耕文明和黑色的工業文明,現正在逐步向綠色的生態文明過度轉型,人水關系也在文明的演進中不斷發展。然而,在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失衡、水景觀破壞等水危機的壓力下,水日漸成為制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在推動人類文明前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生態文明中人水關系的集中概括,以因水制宜、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人水和諧為特點的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也是新時期人水關系的發展方向。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進一步強化政府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規范、規章制度,全面充實豐富水生態文明的內涵,廣泛開展水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普及,水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留下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