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靜
(棗莊市臺兒莊區水務局,山東 棗莊 277400)
臺兒莊區屬棗莊市轄區,位于山東省的最南部,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漸低,呈傾斜狀。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丘陵,東、北部是較為坦蕩的平原。區境內東西長37.2km,南北寬28.75km,總面積538.50km2,其中平原面積占40%,澇洼地面積33.6%,山區丘陵面積26.4%。全區耕地面積2.85萬hm2。全區地表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外部客水、境內地表徑流和引湖。客水主要來源于韓莊運河、伊家河、嶧城大沙河等,共計入境客水(多年平均)約22.55億m3。境內地面徑流水,總量約為24.3681億m3。境內有小(2)型水庫2座,河道、水庫、塘壩總面積達1733.33hm2,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18%,河道共建有11座攔河閘壩、12座砌石攔水堰,正常年份攔蓄水量僅為3600萬m3,攔蓄水能力還比較偏低。
全區水系生態保護網工程建設總體布局分為韓莊運河生態區、嶧城大沙河生態區、陶溝河生態區、伊家河生態區四大生態建設規劃區和水源地開發保護工程建設,重點突出“一城、兩帶、三河、兩景區及水源保護地”。
建立完善的城區河道循環水系和補給體系,加強城區及周邊區域中水回用,嚴格控制企業排污和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城區水系生態,保護水質安全和達標排放,保障南水北調水質。以水系治理為紐帶,充分利用現有河網,全面提高城區防洪、除澇能力,實施清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質,努力打造“四環相同、四縱相連”為構架的古城靈動水系,實現“城外碧水繞,城中河河通、城水相依、水系相連、天人和諧、水清園綠”的古城水鄉特色,同時考慮城市旅游的需要,將城中心的越河、一環河、小黑河、臺蘭干渠南段形成連通的游船航線,建設陶溝河尚莊船閘使運河觀光同古城觀光有機融合。
建設南水北調東線韓莊運河干線和蘇魯邊界齊魯生態保護帶。通過生物、工程措施,加大溝河治理、植樹造林、流域治理、涵養水體,增加植被覆蓋,控制企業排放和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質,保障調水水質安全,改善省界生態環境,提升省界地域生態水平。
1)韓莊運河及沿岸水系生態建設項目。韓莊運河建設兩堤生態防護林,堤岸范圍內植被綠化,主河槽岸邊建設岸邊隔離區,種植植被覆蓋地表,減少岸坡水土流失、河槽淤積和農業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的影響,進而為恢復河道生物種群的多樣化提供基本條件。
2)魯蘇省界生態保護區。蘇魯兩省邊界河流,是韓莊運河南岸主要支流之一。西起臺兒莊鎮陳莊,向東流經前、后張莊,于黃莊東900m處入運。全長5.6km,流域面積49km2,其中臺兒莊區3.27km2,主要承泄南部江蘇省區域匯水。小新河治理工程治理長度6.5km,設計堤頂寬6.0m,內坡 1∶3.0,外坡 1∶3.0,超高 1.5m。 從伊家河口至下游入運口全程建設長6.5km堤防護林。對蘇魯交界運南山丘區以庫山、黑山、穆寨山為中心,以庫山、尤窩子小流域為重點,從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農業、生態保護4個方面,建設清潔型生態小流域。
通過工程、生物措施,進行嶧城大沙河、陶溝河、伊家河河道治理、建設攔蓄工程、堤岸植林綠化、合理利用水源,進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增加河道蓄水,使沿河植被和水生物恢復,改善河道水環境,為達到水系生態化和生物種群的多樣性奠定基礎。
對沿韓莊運河水系的臺兒莊運河和九星山水利風景區。以生態水利、景觀水利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新模式,將水生態、水環境意識貫穿于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和配置全過程,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保護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促進人水和諧。
對張莊水源地的生態保護體系,通過生物、工程措施,增加植被覆蓋,涵養水體,控制企業排放和農業面源污染,加大水源地保護的管理體系建設,確保水資源和水質安全。
全面貫徹落實新時期治水方略,堅持流域綜合規劃與區域規劃相結合、中長期規劃與專業規劃、專項規劃相配套,更新規劃理念,切實搞好各類規劃編制,進一步提高規劃質量,完善規劃體系。
政府要從直接用行政手段組織農民搞農田水利的習慣做法中解脫出來,重點抓規劃、水資源管理、宣傳發動、資金補助扶持、技術指導服務等,讓村集體或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直接做分散農戶的協調和組織工作。適合個人興辦的微型工程,放手讓農民自己建。一家一戶干不了、公益性較強的工程,由村民委員會用“一事一議”的方式辦。必須動員更多勞動力統一行動興建跨村跨鄉工程。對于受益工程,農戶自己協商決定。從宏觀和總體上說,農田水利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分散的農戶一般無力開辦,必須依靠眾人和集體的力量。當然這種體制上的重大變革,要通過試點逐步摸索經驗。
堅持以財政投入為主渠道,爭取區政府用于水利的財力保持持續增長,已經批復的水利工程所需財政資金確保足額落實到位。明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閘加固、城市防洪等水利項目的投資補助來源,落實投資規模。積極探索運用市場手段解決水利投資問題,通過吸納民間投資入股、置換產權、確權水土資源開發等吸引社會投資。建立了一套以農民為投資主體,以“政府引導、群眾主辦、社會參與”為主的水利建設投入新機制,形成了上級資金扶持、區級財政增加投入、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局面,科學制定水網建設規劃,統籌安排,確定建設重點,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專項資金作為“引子錢”,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激發農民群眾參與水利建設的積極性。
力爭通過5~10年的時間,從根本上扭轉水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滯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湖庫河渠連通、供排蓄泄兼籌的全市現代生態水網,實現聯合調度。 “發展生態水利,促進人水和諧”,以生態水利、景觀水利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新模式,將水生態、水環境意識貫穿于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和配置全過程,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保護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促進人水和諧。為建設臺兒莊區“江北水鄉、運河古城”新亮點的全面勝利和打造“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提供強有力的水系生態保護。